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捕蛇者说》中对“向吾不为斯役”一句作了如下注释:“假使我不当这个差,向,从前。”编者将“向”释为“从前”,而在译文中又看不出这一意思,实在令人不解。“向”在文言文中确有“从前,以前”的义项,如“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庄子·山木》)又如初中语文教材《桃花源记》中的“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但将“向吾不为斯役”一句中的“向”也看作“从前”则欠妥当。如果把全句连在一起,不难看出,“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是一个追求假设关系的复句,意思是:假设我不当这个差,那么早就困苦不堪了,前半句并没有强调“从前”的必要,因为“吾不为斯役”的时间是不言自明的,尤其是后半句中的“久”字  相似文献   

2.
课文中表示假设的文言词注商周照明课文中有些表示假设关系的文言词,课本的注解值得商榷。现举例如下。《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课本将“向吾不为斯役”解释为“假使我不当这个差”,却又将“向”注解为“从前”。这应该如何理解呢?课本这样注解,...  相似文献   

3.
理解文言句意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有的同学希望能找到文言文翻译的诀窍。若从掌握文言翻译的客观规律,提高翻译能力的角度来说,这种“诀窍”是有的。主要有两点:一、翻译的原则1、一定要忠实于原文,不可随意增减。例如“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一句,有的同学译为“假如从前我去干别的差事而不去捕蛇,那早已积劳成疾,生活变得困苦不堪了”。这就节外生枝,把翻译变成  相似文献   

4.
余辉 《衡水学院学报》2023,(5):101-104+117
《孟子》全文中共四处“廛”字用例,可归纳为三个义项:“房屋”“货物积压”以及“百姓居住的地方”。三个义项皆由本义“土地”引申而来,且后两个义项当为“廛”字临时性语境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四部辞书皆采用“愿受一廛而为氓”之句作为释义配例,并以训释词“房地”释“廛”字。由“廛”字“房屋”义可知,这种释义首先模糊了“房”与“地”的界限;其次该句作为“廛”字本义“土地”的配例也值得商榷。该义项可调整为“可供一家居住的土地”,以消除“房”与“地”的模糊性;例证设置可参考《周礼·地官·载师》“以廛里任国中之地”之句。  相似文献   

5.
李广树 《学语文》2004,(4):16-16
《陋室铭》的文眼有人说是“德馨”二字,我认为,开启理解这篇短文的钥匙应是文中的“陋”字。怎么解释这个“陋”字呢?人教版的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都把它释为“简陋”。若释为“简陋”,该是指陋室房屋及里面陈设的简单粗陋。我认为这样解释,不够准确。《词源》“陋”字条列了六个义项:①  相似文献   

6.
应利 《语文知识》2006,(11):20-20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翁”的解释为:“①年老的男子;老头儿。②父亲。③丈夫的父亲。④妻子的父亲。⑤姓。”用这些义项,无法解释下列三句中的“翁”字:  相似文献   

7.
厕所的雅称     
溷“溷”是个多义词,《辞源》列有五个义项:①混乱:②混浊;③累,打扰;④猪圈;⑤厕所。轩“轩”有多个义项,《辞源》列有六个, 其中之⑤是“厕所的别称”。如汉刘熙的《释名·释宫室》:“厕……或曰轩。前有伏,似殿轩也。”  相似文献   

8.
《汉语大词典》“并命”条释日:“一、献出生命”,举《后汉书·西羌传》“今国家无德,恩不及远,赢弱何辜,而当并命”为证。“二、亡命,逃亡在外。”举《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吾父忠于国家,知我必欲报仇,故使并命于楚,以绝后虑。”这第二个义项是错的。我认为所引例句中的“并命”,其涵义与第一个义项全然相同,根本没有“亡命,逃亡在外”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李冲 《现代语文》2004,(10):44-44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苏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第七课)课文后练习题引述了《世说新语》中谢安跟他的侄子谢朗、侄女谢道韫讨论“雪喻”问题的故事。教材给谢朗的“撒盐空中差可拟”一句中的“差”字加了注:“chà,大约,稍微”。笔者以为释义可取,注音有误。此句中的“差”让人很自然地想到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的“差可”、“差强人意”等词语,这些词语中的“差”读“chā”,不读“chà”,有《现代汉语词典》为证。《现代汉语词典》中,“差chā”的第三个义项及例证为:“(书)稍微;较;尚:天气~暖”。“差可”、“差强人意”等词语就列在“差…  相似文献   

10.
《语文知识》1993年第3期上,黄炳麟《名家写错别字怎么办?》一文,称李健吾《雨中登泰山》中“我又是骄傲,又是耽心”的“耽心”和叶圣陶《夜》中“大男玩皮地学舌”的“玩皮”,乃名家手下之错别字,应为“担心”、“顽皮”。笔者认为,黄文所指的两例,并不是别字,其理由如次:《汉语大辞典》第6卷921页释“担”音dān时第⑥义项为:用同  相似文献   

11.
《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的“世”历来都翻译为“朝代”,笔者认为不妥。一、“世”有七个义项,但没有“朝代”的意思。将其译成“朝代”显然没有根据且显得牵强。如果译作“朝代”,那么,原文中就应该是“问  相似文献   

12.
沈文田 《语文知识》2005,(10):31-31
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一中有这样一句:“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元.即今之倮然在墓也、”对句中的“僳然”一词.人教版高中《语》第二册释为“聚集的样子”,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学作品选》释为“相并相集貌”,阴法鲁主编的《古观止译注》释为“堆积的样子”?结合全来看,笔认为这些解释都不够贴切.  相似文献   

13.
高诱释《淮南》“不与物散”之“散”为“乱”,王引之据以勘订“散”当为“殽”字之误,并认为“诸书无训散为乱”。考《十三经》诸书用例,可证王引之所言不谬,“散”之本义当为“离”,至少到汉代以前还没有引申出“乱”义。《汉语大字典》不以“离”为“散”之本义,失之;第八义项释“散”为“错杂、杂乱”,并引《淮南》此句为书证,亦失之。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九义教材《少年闰土》一文是从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节选下来的。课文写景优美,场面生动,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课文。但我认为文中“项带银圈”中“带”字的用法值得商榷。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带”作动词时,有以下几个义项:①随身拿着;携带。②捎带着做某事。③呈现;含有。④连着;附带。⑤引导;领。⑥带动,使动起来;引导。可以看出,“项带银圈”中“带”没有这几个义项。如果确要定为“随身拿着”或是“携带”的话,那么为什么用“戴项链”而不用“带项链”呢?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戴”有以下几个义项:①把东西放在头、面、胸、臂…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有这么一句话:“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两方走’的偈子。“何谓“偈子”?教材注释道:“佛经中的唱词”。这一注释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完全相同。我们可以在这个注释的基础上对“偈子”作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16.
《公输》篇有:“吾义固不杀人.”句,课文注:义,理当.我认为不确.①《说文》释“义”为“已之威严也.”《辞海》中有“正义”一解.《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解.“义”虽有多种释义,但都没有解作副词“理当”的义项.②如果“义”作“理当”解,就与“固”的本意(本来、本当)造成语意重复,全句  相似文献   

17.
“人品”的原有词义非常简单。《辞海》(1999年版)对“人品”的解释只有一个义项:人的品质,品格。《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将其释作:1.人的品质:~高尚;2.(口)人的仪表:~出众。后者虽然多出了一个义项。但第二个义项并不常用.现代汉语口语中也很少用,多见于古白话中。  相似文献   

18.
宗华 《语文学习》2010,(9):42-42
苏洵的《六国论》里有这样一句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对于这句话里的“向使”二字.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注释里把它翻译成“以前假使”.但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是欠思考的、不当的。如果作这样的翻译.在语法上首先是说不通的.“假使”难道还有“以前”、“以后”之说吗?  相似文献   

19.
“爰”是比较古的一个虚词,在春秋战国以后的书籍中就很少用到了,因而其意义和用法也很难被人理解。直到清代,王引之才对虚词“爰”的意义和用法有了一定的理解,并撰其义于《经传释词》之中。文章就《经传释词》卷二“爰”的释义进行了分析和阐释,指出了王引之在释虚词方面的三点不足。即义项当分而未分、误把实义当虚义和单字为训易歧义。  相似文献   

20.
“今”探     
《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写到廉蔺交欢一段时,其中有“今两虎共斗,其势不倶生”一句.对于该句中的“今”字,有人误解为“现在”之义,其实不然.清人王引之的《经传释词》说:今,犹“若”也.杨树达先生也在《词诠》“今”字条下云:“假设连词王念孙曰:今犹‘若’也。树达按此乃说一搴竟,改说他端时用之.”“今”字作为假设连词,往往用于偏句开头,可译为“假使”“如果”之娄,“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