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怜子如何不丈夫———大大方方地爱自己的儿子   192 9年 9月 2 7日早晨。  上海福民医院。  “哇———”一个婴儿赤红的身子终于被医生从母腹里取了出来。  这就是海婴 ,鲁迅和许广平的儿子。其时 ,鲁迅49岁 ,广平 3 2岁。广平难产 ,是经受了三十多小时的阵痛 ,通过手术才生下儿子的。  “小红象”是鲁迅、许广平对儿子的昵称。这昵称还是有来历的 :象多是灰色的 ,如果遇到白色、红色的 ,一些国家就视为国宝了。林语堂曾赞鲁迅在中国的难能可贵 ,誉之为“白象”。许广平则在《两地书》中借用 ,叫鲁迅做“小白象”。鲁、许将儿子…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一年四月一日《人民日报》第四版登载了新华社发的茅盾六张照片,有一张是他与鲁迅夫人许广平同志在鲁迅墓碑前的合影(以下简称“茅盾谒鲁迅墓照”),旁注文字说明:“1946年10月,茅盾和许广平在上海鲁迅先生墓碑前留影。”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和了解的情况,此照文字说明所标出的时间是不准确的。从茅盾谒鲁迅墓照片看,当时所摄入的鲁迅墓碑是经过改建后的墓碑。但一九四六  相似文献   

3.
鲁迅轶闻录     
鲁迅到底为何叫“鲁迅”? 著名史学专家侯外庐同志,对鲁迅之所以取名为鲁迅,曾对许广平讲过,许广平笑着,连称谢谢,谢谢,肯定了他的阐释。侯外庐说: 一般人把迅字解释为“快速”,是不确切的。迅字,《尔雅·释兽》云:“牝狼,其子狐,绝有力,迅。”注云:“狼子绝有力者,曰迅。”“报”即激。从犬言兽性,从水言水性。都是激烈的意思。鲁迅的“鲁”,取自鲁迅母亲的姓。迅,古义的“狼予”。鲁迅的字意可  相似文献   

4.
2006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纪念日,为此,特辑录一些名人悼念鲁迅的诗文,并略作分析,以飨读者。一、许广平《献词》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在上海寓所逝世。是年10月22日,许广平作《献词》一首以悼念鲁迅。鲁迅夫子:悲哀的氛围笼罩了一切,我们对你的死,有什么话说!你曾对我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的是牛奶,血”。你“不晓得,什么是休息,什么是娱乐”。工作,工作!死的前一日还在执笔。如今……希望我们大众,锲而不舍,跟着你的足迹!《献词“》以我们对你的死,有什么话说”来说明对鲁迅逝世的无限悲痛是无法用一两句话可以表达…  相似文献   

5.
吴元栋 《学习之友》2008,(10):61-62
读中华读书报上《真假照片背后的故事》一文,深感世事往往与老实人开玩笑。文章的作者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资深编辑,他对有关“商务印书馆百年历史”的一幅照片作了澄清性的说明。这是一幅题为《周建人与其兄嫂鲁迅许广平及作家孙伏园在一起》的照片,前排三人,从右到左依次为鲁迅、许广平、周建人;后排孤零零一人,为孙伏园,  相似文献   

6.
心灵环保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许广平的论文《给罗素的话》:“拟给90分,其中给你5分(抄写3分,末尾的几句议论2分),其余的85分都给罗素。”鲁迅如此评价,许广平自然心领神会:的确,《给罗素的话》一文中,引用罗素的原话太多,而自己  相似文献   

7.
许广平不仅是鲁迅的夫人和战友,而且是一位作家,一位创作的多面手。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了《许广平文集》(三卷本),内收许广平1917年至1966年间的作品389篇,共98万字,涉及了诗歌、散文、杂文、剧作、书信、回忆录等多种文学体裁。其中最具独特价值的是她跟鲁迅的《两地书》,以及《欣慰的纪念》《遭难前后》《鲁迅回忆录》这三本回忆体作品。编者在《出版前言》说,该书“几乎囊括了她的著述的全部”,但实际上漏收和未收的数量应该不少。比如,学术著作《弘一大师年谱》,即未收入。  相似文献   

8.
心灵环保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许广平的论文《给罗素的话》:“拟给90分,其中给你5分(抄写3分,末尾的几句议论2分)。其余的85分都给罗素。”鲁迅如此评价,许广平自然心领神会:的确,《给罗素的话》一文中,引用罗素的原话太多,而自己的观点却甚少。  相似文献   

9.
鲁迅留下的书信有一千多封。不同的信,鲁迅在信尾所用的问候语是不同的。1925年7月16日,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信中就北京女师大学生反对校长杨萌榆封建家长式的统治和许广平讨论,语言诙谐幽默,  相似文献   

10.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自嘲》中的名句,其中的“孺子牛”是鲁迅的自况之词。“孺子”,《现代汉语词典》注:“〈书〉小孩子。”诗中的“孺子”指鲁迅之子海婴。1932年10月5日,鲁迅、许广平应郁达夫、王映霞之邀,作客聚丰园,“同席为柳亚子夫妇、达夫之兄嫂、林微音”(《日记》)。因刚满3岁的海婴染病,许广平没有赴晏,席间话题便不免谈及“孺子”。鲁迅晚来得子,对其溺爱有加,郁达夫便自然地想起清人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中的一个典故:“同里钱秀才季同,工小词,然饮酒使气,有不可一世之概。有…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战友和夫人许广平女士是人们熟知的,但作为他的结发妻子——朱安夫人,人们恐怕知之甚少。她与鲁迅的结合,完全是出于鲁迅母亲鲁瑞的意愿,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件母亲送给我的礼物,我只好好好地供养它。”(林辰《鲁迅事迹考》)朱安小姐,原是鲁迅本家叔祖周玉田夫人的内侄女,1880年生于  相似文献   

12.
《文学教育(上)》2010,(7):158-158
许广平写于50年前的《鲁迅回忆录》手稿本,日前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尘封了50年的手稿本首次完整体现。据鲁迅的儿子、该书主编周海婴介绍,该书写于1959年,虽不足10万字,但对于当时已六十高龄且又时时被高血压困扰的母亲许广平来说,确是一件为了“献礼”而“遵命”的苦差事。书出版后引起了一些学者质疑。造成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是作者对一些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另一方面应归结于当时的写作环境。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上海沦陷期间,曾经发生一件惹人注目的事件,那就是关于“鲁迅藏书出售问题”。一九四四年八月间,周作人以鲁迅亲属的名义,将鲁迅保存在京的一部分藏书,开列书目,拿到南方兜售。不久,此事即被住在上海的许广平获悉。由于许广平及鲁迅生前友好的多方活动和斗争,总算使得这部分藏书继续保存下来,免于落入敌伪之手。关于个中真情,唐弢同志在《〈帝城十日〉解》(刊于《新文学史料》一九八○年第三期)一文中已作了真切的回忆。然而,围绕着出  相似文献   

14.
历史的碎片     
鲁迅1927年定居上海的时候,正式开始跟许广平的同居生活。鲁迅本有叽媒正娶的太太朱安女士(在北京跟鲁迅的妈妈住在一起),他知道自己无法用法律的方式跟原配夫人分离,也很难给许广平一个庄严的名分。许广平是一位很旷达很超越的女性.在两人的通信中.许广平对鲁迅的难处很能理解.并且明确表示自己不在乎名分问题.只看重双方的感情和依恋。在这种背景下.两人才开始正式同居。但是鲁迅总觉得无法为许广平找到一个合适的身份来面对舆论.于是内心压力一直很大。  相似文献   

15.
鲁迅之所以与高长虹构怨,传统观点认为:一是因《莽原》一事高长虹对鲁迅有过中伤;二是鲁迅听信了高长虹对许广平单相思并对自己有讥刺言词的传言。其实另有第三种原因,即由于鲁迅有不能离异的前妻朱安,因而鲁迅对许广平在爱情上的立场心存疑虑,这种疑虑与前二因纠缠又加深了鲁迅对高长虹的反感,遂以其人之道予以嘲讽与攻讦。  相似文献   

16.
重塑鲁迅     
鄢烈山 《语文新圃》2007,(10):11-12
2007年8月,"鲁迅与许广平"雕塑合像在广州图书馆门里揭幕.这是全国第一尊以鲁迅与许广平为题材的户外塑像.鲁迅着长袍,坐在藤椅上,身子微微左倾,右手放在一本书上;许广平则站在鲁迅身后,着五四学生装,身体稍微前倾.与以往横眉冷对的鲁迅形象不同,这回的塑像着力凸现了他和蔼、宽厚、坚韧、睿智的文化气质.这不仅是为了"缅怀两位先生在广州的情缘",也表达了时人对鲁迅的新认识或者说新塑造.用鲁迅之孙周令飞的话来表达其立意,就是"作为战士的鲁迅已经不合时了".……  相似文献   

17.
由倪墨炎、陈九英合著的《鲁迅与许广平》一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月版),是一本非常好读的书。虽然当下研究鲁迅的文章及专著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但这本《鲁迅与许广平》却颇有新意,不可取代。其最可贵之处在于作者还给我们一个真真切切、实实在在乃至可触可摸  相似文献   

18.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坛上的伟人,关于他的故事不胜枚举,其中尤以这样一件小事给我的印象最深。一次,鲁迅的夫人许广平作了《罗素的话》一文,请他指教。鲁迅看过后,风趣地评了分:“拟给95分,其中给你5分,抄写功夫3分,末尾几句议论2分,其余的85分给罗素。”鲁迅在评分的短文中,诙谐地指出了许广平将借鉴变成了生搬硬抄,因为缺少己见,缺少创新,文章几乎成了名副其实的“罗素的话”。这虽是发生在家庭中两人间关于一篇习作的小事,却使人深有所悟:引用借鉴是需要的,但是绝不能变成生搬硬抄,应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开辟自己的路,以图创新。无数的事…  相似文献   

19.
鲁迅留下的书信有一千多封,不同的信,鲁迅在信尾所用的问候语是不同的。1925年7月16日,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信中就北京女师大学生反对校长杨荫榆封建家长式的统治和许广平讨论,语言诙谐幽默,信尾用的是顺颂嚷祉的问候语,祝福她在吵嚷中得到幸福快乐。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曾给许广平的论文《罗素的话》写下这样的评语:“拟给90分,其中给你5分(抄写3分,末尾的几句议论2分),其余的85分都给罗素。”许广平看到后知道鲁迅的评语是说文章中她的观点太少,引用罗素的部分太长。这里鲁迅先生作为老师,他的批评好像并不很威严,看来,批评要让学生信服,并不只有威严一条路。面对一位老是忘这忘那的学生,今天他又忘了带课本。你是他的老师,你怎么办?“嘿,怎么老是你忘带课本啊,下次再忘了就别怪我不客气了。”这是一种批评,摄于你的威严,下回他很可能会长点记性。再看这位老师:“噢,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