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唐代诗人将《诗经》作为对抗齐梁浮艳诗风与形式主义创作倾向的旗帜。初唐陈子昂诗歌革新有"风雅兴寄"的呐喊,盛唐杜甫有"别裁伪体亲风雅"的创作实践。而屈宋及其《楚辞》,到了盛唐,才引起诗人们的高度重视与热情赞美。李白与杜甫,对屈骚精神更是推崇备至。李白称"屈平词赋悬日月",杜甫认为"窃攀屈宋宜方驾"。中唐元、白、韩、柳,再到晚唐皮、陆均是《诗经》精神的继承者。至于屈骚精神,也得到了中、晚唐诗人普遍而自觉的接受。  相似文献   

2.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了解杜甫的人无不知晓他著名的“三吏”“三别”这组诗是公元758年安史之乱时,作者从洛阳回华州任所,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的。在杜甫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石壕吏》又是其中传诵最广的一篇。  相似文献   

3.
《蜀相》是杜甫晚年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安史之乱以后,公元759年,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  相似文献   

4.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诗是杜甫于公元761年定居四川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草堂时所写。在蜀国的头两年,杜甫有过一段相对安定的生活,因此心情也比较舒展愉快。他写了一些蜀中的风土人情和山水风景诗,展示了杜甫的五律的另一面。这类的诗有:《田舍》《西郊》《江亭》《春夜喜雨》等。《春夜喜雨》表面上看是一首咏物、写景诗,其实更是一首抒情诗。它不同于杜甫的其他诗作,充满了沉郁顿挫之情。读杜诗无论是个人遭际,还是家庭离乱;无论是游山览胜,还是咏史怀…  相似文献   

5.
《鹤林玉露》是南宋一部著名笔记,书中涉及的论诗条目较多,对诗歌和诗人也很有自己的见解,其中对唐代诗人杜甫尤为推崇。《鹤林玉露》在重视杜甫诗歌忠君雅正的思想内容的同时,也积极肯定了他在诗歌艺术技巧方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杜甫的《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相似文献   

7.
《登高》是杜甫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时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昂、动人心弦。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多抒写自己对国家现状的担忧,抒写自己的抑郁,表现人民的疾苦。在教学《登高》一诗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杜甫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那种忧围忧民的博大胸怀,更要让学生学习杜甫诗歌中沉郁顿挫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杜甫《病马》一诗的分析,指出《病马》一诗是名言马之病而实喻诗人之辛酸艰辛,并认为由《病马》一诗可以看出诗人对唐王朝的怨愤之情,体现了杜甫的现实主义诗风。  相似文献   

9.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著名大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写于公元763年。延续了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被平息,沦陷的河南河北等地被相继收复,诗人的流离生活即将结束,破碎的祖国可望重归统一……正是在这样的时刻,诗人研墨挥毫,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相似文献   

10.
吴秀凤 《教育文汇》2007,(10):58-59
唐代诗歌的繁荣和发展,其艺术成就真正达到顶峰是在盛唐时期(公元713年-766年)。在这53年里,诗坛活跃,不同流派,相异诗体,竞相脱颖而出,不仅产生了李白和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还涌现出像张九龄、孟浩然、王维、王昌龄、王之涣、崔颢等一批杰出诗人。贺知章(公元659年-744年)就是这批杰出诗人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1.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春天,杜甫拜谒了成都武侯祠,写下《蜀相》一诗。诗歌以"蜀相"作为题目,说明丞相这个身份在诗人心中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登上丞相之位是古代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因为这样他们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杜甫一生就怀抱"致君尧舜上"的梦想,故杜甫主要是借此诗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心愿。  相似文献   

12.
伟大诗人杜甫以现实主义诗歌享誉盛唐,在他的诗歌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伟大的人格力量,是诗人的良知。而这位伟大的诗人又是不幸的,他一生漂泊不定,生活艰难,尤其晚年的名作《登高》更是感人肺腑。  相似文献   

13.
《文赋》是晋代陆机(公元261年—303年)的重要文学理论著述,是继曹丕《典论·论文》之后的一篇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深刻性的比较完整的文学理论文章。在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陆机是太康(公元280年—289年)时期的重要诗人,是我国古代有影响的文学理论家。他在《文赋》自序中明确表示,他从阅读前人的作品和自己写作实践中对文章写作的复杂性有了深切的体会。他写作《文赋》的目的就是要探讨文章写作的内部规律,解决写作中经常出现的“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即思想不能很好地反映事物,语言…  相似文献   

14.
关于课文本诗选自《杜工部集》。《石壕吏》是杜甫的杰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中的一篇。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因事从洛阳回华州(现在的陕西省华阴县)。那时,正是“安史之乱”(由唐朝统治者的腐败而引起的武将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这次叛乱从公元755年爆发,一直延续到公元763年)的第五年。社会动乱不安,人民痛苦不堪。杜甫经过石壕村(即现在河南省陕县东南)的时候,亲眼看到官吏借征兵的名义骚乱人民,男女老幼邪被抓去服役的情况,就写了此诗。这首诗反映了唐代人民在腐朽残暴的封建统治下所遭受的家破人亡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封建统治者的怨愤及对人民的同情.  相似文献   

15.
罗春娜 《文教资料》2010,(20):11-12
在古代文学中,雁是文人墨客喜爱使用的一个意象,它通常意味时令、季节的变化,又是信用的表征。然而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笔下,它却是另一番景象,其《孤雁》笔法独特,堪称写雁诗中的精品。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杜甫的《孤雁》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16.
《福乐智慧》是生活在公元11世纪的伟大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和重要国士优素福.哈斯·哈吉甫的作品。本文从长诗《福乐智慧》中挑选了有关儿童教育的内容并加以谈论,论证我们的祖先自古重视儿童教育。  相似文献   

17.
杜甫能成为一位集大成的诗人,原因有多个方面,而其中注重对前代文学传统的学习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文选》这部前代典籍正是杜甫格外重视学习的对象之一。杜甫乐于接受《文选》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文选》在唐代广为传播;科举取士制度的影响;卓越的创作才能与融通的文学思想之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作。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杜甫结束了四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在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  相似文献   

19.
由于史书记载的过于简略,王符《潜夫论》各篇成书时间问题至今仍然尚无定论。通过《考绩》和《述赦》两篇文章中所提供的线索,可以推断其最终成书时间分别为公元118年和公元134年或其后。  相似文献   

20.
堂成杜甫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一、背景扫描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冬天流落至成都,寓居在“(成都)府西七里,浣花亭三里”的草堂寺。在亲朋的帮助下,诗人在浣溪西头一块林塘幽雅之地营建草堂,于第二年暮春时节基本建成,本诗即作于此时。据史志记载,杜甫草堂完全建成当在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堂成》一诗真实生动地记录了诗人乍到成都后在草堂生活时的所见所感,于描绘草堂竹木之佳、禽鸟之适中抒发久经颠沛流离之后暂得栖身之所的愉悦心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