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正>【案例背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组写景抒情散文,在学习第一篇课文《春》时,我先示范朗读了课文,问学生感受到了朱自清先生对春天怎样的感情?学生都能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我接着问:"作者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这种情感?"学生也很容易地看出了文中所写的草、花、风、雨、人等景物。我说:"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以写‘草’这一段为例,教给大家一些欣赏散文语言的方法。"【案例描述】师:我们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句中的"钻"如改为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生活经过头脑的艺术加工提炼而成的产物。同时,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总是融入了深深的情感,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所以,散文的托物言志是作者借景物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心愿;散文的借景抒情是作者借景物来抒发自己在一定生活环境下产生的情感。由此可见,散文教学要注重挖掘出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性。一、正确领悟散文作品抒情写志的真意散文作品中的景物是人心中之景物,所以,在教学散文的景物描写时,一定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背景,才能真正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内涵。如钱钟书的《窗》,除了揭示了窗…  相似文献   

3.
[设计思想]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的一篇山水游记,以自然简约的笔法创造出丰富深邃的意境,各种景物曲尽其妙,而且将身世遭遇、思想情感倾注于自然景物之中,耐人寻味.本课教学设计为"活动"和"探究"两个互相联系的过程,通过阅读、思考和互动,欣赏作者细腻入微、生动逼真的手法和以此展现的自然景物的审美特征,体悟探究"有我之境"中"我"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4.
<正>"有我之景"是化用王国维"有我之境"的说法,是说这类文本作者移情入景,景物描写带有作者浓厚的情感色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具体明确,比较强烈。这类文章有写作主体,有言说对象,有写作目的,文字自然灵动。教学这类文本首先要在有效地"读"上做文章,然后才能水到渠成地"写"。下面以《广玉兰》为例谈谈"有我之景"文本的教学。  相似文献   

5.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是作家梁实秋怀念恩师徐锦澄先生的散文.文章的最后写道:"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作者在文中记述了先生的言行举止,记叙了先生对"我"的责骂与教导,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言浅而意深.本文从作者对先生的描写入手,从"敬慕怅惘之意"入手,探究梁实秋对先生的敬慕之情、怅惘之意以及戏谑中透露...  相似文献   

6.
欢乐猜豆浆     
小作者选材生动新颖,把昆明石林写得栩栩如生,让人赏心悦目。文章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先"面"上写了石林的奇形怪状,再从"点"上具体写了"天狗吃月亮""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和"阿诗玛石峰"三部分。既写景物美,又写了传说、想象。字里行间洋溢着"我"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相似文献   

7.
如何让"风景线"展现在你的笔下,使人读之如见其景?这里不仅有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功夫,而且还有写作的艺术技巧。现结合课文介绍一种使景物立体化的"多觉"描写法。  相似文献   

8.
老舍先生不但创作了诸多小说精品,而且在文学阅读和教学实践中形成了深厚的小说理论素养.本文结合老舍先生的创作实际主要从生命体验、人物塑造、景物和环境描写、语言艺术四个方面来考察老舍先生的小说美学思想,以期呈现老舍对小说创作的深刻认识与高度成就.作家怀着伟大的同情来观察和体认生命,以个性化的语言与活动的肖像描写来塑造"立"得起来的人物,极具"感诉力"的、与人物和故事好似天然长在一起的景物、环境描写鲜活、简劲、悦耳,具有天姿、天趣之美的白话语言,这些都是老舍小说美学思想中特别富于启示意义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昆明的雨》以自然清新又饱含深情的笔调详细描绘了昆明雨季的自然景物与风土人情,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欣喜与赞叹之情,在这篇自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围绕"怀旧与珍视"分析作者笔下的"情味"。本文力图通过文章细节与文本背景的分析,解读文中每一物、每一景、每一事背后所蕴含的情谊,解读"情味"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林海》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美文,选自老舍访问内蒙古时写下的游记《内蒙风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并由景物展开联想,揭示了大兴安岭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抒发了对大兴安岭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此文在我走上工作岗位时就已经选编进了教材中,近二十年过去了,这篇经典课文依然散发着经久不息的魅力。我曾听过很多教师教学这篇课文,不少教师将教学的重点都放在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上,教学时设计了许多问题,如,课文描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  相似文献   

11.
文章写景多为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将主观感受融入客观景物之中,景物描写就具有了灵性,能够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表明作者的心境。写景抒情,应追求"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即,要把不容易描写的景象,写得使读者像亲眼见到一般,而作者所要表达的不尽之情则表现在言词之外,由读者通过形象的描写自己去体味。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一、因情选物写作时,笔下的自然景物应融入作者独特的情思,让"山水有情,草木知意",而不是简单客观的描写。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值得研习的散文.本篇说课材料凸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深入品味优美的语言,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主要采用点拨教学法,变讲堂为学堂,教师与学生互动探讨,借古人之"愁"来把握作者的情感线索,同时学会欣赏文中的景物描写特点,充分调起学生的诗意想象力,提高其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3.
正教学目标:1.通过对重点段落的解读,理解百草园之"乐"。2.归纳段落中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通过课后练笔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学重点:仔细揣摩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的遣词造句,使学生掌握多种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理清段落思路及作者的描写顺序。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设疑导入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大致浏览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全文,并对文章划分了层次。想必大家对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板书课题:从百草园到三  相似文献   

14.
正《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感情浓郁,意味隽永,文辞优美,通过对故都景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之情,这些景物分别为清晨静观、落蕊清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并能集中体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学生在阅读此篇文章时也很容易找到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但是这却不能解决本课的根本问题——郁达夫先生怎么会喜欢带有这种悲伤调子的秋呢?而本文却恰恰相反是在对秋的清、静、悲凉的描写中渗透了作者对家乡的爱,对自身经历的体悟,对家的安全、舒心的体悟,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认为美具有伟大力量,是可以达到"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想"(《坟》)的目的的。而语文是审美教育因素较多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学的课堂又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现行课本中的许多佳作,是对学生进行生动有效的审美教育的极好的教材。一、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作品中的景物美,通过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高尚的美学情趣。分析写景较为突出的散文和小说,要注意对自然景物的分析。通过分析月!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景物美。作为审美对象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河湖山水,花草树木等自然景物,一旦出现…  相似文献   

16.
秦玉文 《文教资料》2010,(33):14-15
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契合人的心理感受,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春》,将客观写照对象融入主观心灵之中.既如实描写了自然之春。又饱含了作者的内心情感,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本文试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对《春》一文的描写手法进行分析,以揭示此文之所以韵味无穷的内在原因.并与读者共同赏析。  相似文献   

17.
情感是诗歌的核心,所以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把握住诗歌的情感。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意思是说气候变动着景物,景物感动着人心,所以使人的性情摇荡,并表现于舞蹈歌唱上。这里的核心词汇"性情"即情感,可见诗歌之美在于以情动人。所以,诗歌教学就是要实现情感审美教育的目的。结合教学经验,探讨将接受美学中的情感体验理论运用于诗歌教学,把握诗歌情感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的美学观认为,在文学作品之上有一个提摄其魂的"境界",这是评价作品的美学标准,慕仕凡的作品体现了对"境界"的追求,能够写真景物真感情,在有我和无我之境中阐释生活,就所评作品来说,表现了反思、俯视和理性营造的境界。其创作突破了业余作者的拘囿。  相似文献   

19.
[教材简析及教法提示]: 《林海》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课文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讲刚进入这一原始森林的感受。第二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  相似文献   

20.
进入中学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但对于"物象"当中所承载的"意象",往往缺少发现.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景物当中浸透着作者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学生往往难以直接发现,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找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哲思,感受文章带给我们生活当中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