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戴望舒诗论的主要特征与法国象征派诗论的基本特点有诸多契合。通过对戴望舒诗论中的“诗情”论与法国象征主义诗论中的“纯诗”论的比较分析,试图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更深入理解戴望舒的诗歌理论与实践的演变,继而更好地了解中国“象征派”以及“现代派”诗论与诗歌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戴望舒诗的意象与诗情的关系切人,具体阐述了悲秋意象、香草美人意象、夜意象、青色意象等意象群对诗情抒发的背景托举功能;重点阐述了诗文意象与标题意象反复的十几种形式对诗情抒发的不同影响.意欲给欣赏者一个更丰富的戴望舒的诗歌世界.  相似文献   

3.
戴望舒的诗,融合了民族和异域诗歌特色,是具有自我独特创造的东方现代诗。其诗歌在意象原型的运用上与中国古代传统诗词有着鲜明的共性,有些诗明显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意象启发,这就使戴望舒诗歌呈现出互通的特色;由意象的选择所形成的意境与诗情,显示出戴望舒作为“现代派”的代表诗人的独特创造。  相似文献   

4.
王珍 《学语文》2013,(1):40-41,24
戴望舒在《诗论零札》第10条说:"不必一定拿新的事物来做题材(我不反对拿新的事物来做题材),旧的事物中也能找到新的诗情。"戴望舒所谓的"旧事物"主要还是指诗歌当中的传统意象。在诗歌意象的选择上,戴望舒的诗中使用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如"泪"、"梦"、"水"等。  相似文献   

5.
戴望舒的诗论以"诗情"为核心,由此而推导出其诗歌观念具有本质主义倾向。他认为诗情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表现出抑扬顿挫的形态,因此,诗歌创作要随着诗情的抑扬顿挫而随物赋形。  相似文献   

6.
戴望舒作为上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其诗作上承古典余泽,下启现代诗风,以其艺术精神和艺术形式的拓展架起了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现代诗歌的桥梁,实现了象征主义的中国化,其影响巨大而深远,本文从浓烈诗情的象征意象、自由和谐的优美音节、诗歌中运用散文化的手法。创造性地借鉴古典诗词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烦忧》是戴望舒的一首著名的短诗,全诗运用独特的回环体形式,来表现“隐与现”的完美诗境。在诗歌的内容上,作者注重诗情以及意象的运用,融合了中国古典诗词和象征主义诗歌的韵质,读来感情含蓄深沉,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8.
戴望舒前期诗歌创作中的个人主义由于与主流话语的悖离,历来遭到否定。即使龙泉明的“界碑说”也未脱离社会学批评模式。本文试从现代主义视角为戴望舒首期诗歌创作中的个我本位重新定位。从抒情领域及话语方式等方面系统阐述戴望舒的个我本位。  相似文献   

9.
戴望舒是我国现代名诗人、学翻译家。他的诗自成一体,被誉为“雨巷”诗人。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分三个阶段,但其诗始终得中西化的精髓。可以说,戴望舒的诗是汲取了西方化营养,植根于深厚中华化沃土,中西合璧且充满民族风情的现代诗。  相似文献   

10.
《家教世界》2015,(9):18
散文家、翻译家冯亦代,自幼深受文学熏陶,偏爱诗赋,上学后痴迷“雨巷诗人”戴望舒。1939年,26岁的冯亦代在香港与戴望舒不期而遇,他取出一大沓自己的习作向戴望舒求教。数日后,戴望舒对他说:“你的稿子我都看过了。你写的诗大部分是模仿的,没有新意。不是从古典作品里来的,便是从外国来的,也有从我来的。我说句直率的话,你成不了诗人。不过,你的散文还可以,译文也可以,你该把海明威的那篇小说翻  相似文献   

11.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文坛上的著名诗人,被称为二、三十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雨巷》使他在诗坛上声名大震,因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美称。本文试就《雨巷》所表现的内客运用的艺术手法和审美追求,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可能会有助于对“现代派”诗的认识和理解。从《雨巷》的内容特征和艺术手法看,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作为“现代派”的一些重要主张。诗人曾说:“新的诗应该有新的情绪和表现这情绪的形式”,“诗最重要的是诗情上的变异”(《论诗零札》)这反映了诗人的一种倾向和追求。《雨巷》主要表现的是一种情绪、情调。我们知道,诗人曾怀  相似文献   

12.
感受诗情:拥抱神气涌荡的心海 西晋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还有一位古人说:“夫诗者,本发其喜怒哀乐之情;如使人读之无所感动,非诗也。”鲁迅说:“诗歌本来是抒发自己热情的。”普希金说,诗人的任务是用“火样的激情把人们心灵照亮。”这些中外名家的见解,都生动地说明了感情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如果说诗意是诗的灵魂,那么,诗情就是诗的血肉。没有血肉,灵魂何以寄托依附?没有诗情,诗意何以得到生动丰满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对戴望舒诗歌的“定位”历来颇有争议。文章从纯文本角度解读戴望舒诗歌.追索象征主义在其作品中由“文”入“质”的浸润过程。  相似文献   

14.
戴望舒的经典之作《雨巷》为我们演示了音乐的无限性与其形式变化的有限性的结合是如何打开了既定的意义框架,为诗情敞开了广袤的舒展空间;《等待》则利用音乐形式变化的有限性及其所指代意义的多向性——谐音现象,来建构现代新诗的意蕴美。戴望舒在传统诗歌中开掘出诗歌本体的审美特征,逐渐走向对传统诗美的认同是一种美德诗美现代化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戴望舒,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其代表作《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因此他被称为“雨巷诗人”。戴望舒学习过法语,后到法国留学。因此在戴望舒的诗歌中有着诸多的法国诗歌元素,法国象征派诗歌注重暗示,情感通知的挪移,物象的朦胧不定都在他的诗歌中表现的较为明显,同时在继承法国的象征派诗歌的同时,戴望舒在其诗歌中融入了传统诗歌的元素,例如中国诗歌中的含蓄蕴藉,话外之音,抽象美等,在这种融合中形成了戴望舒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不管早期诗歌,还是中后期诗歌,戴望舒始终没有忘记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重视运用中国古典诗词的表现方法、习惯意象。再加上戴望舒学贯中西,自然就成功地将西象征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熔为一炉,创作出中国气的现代诗歌。本文将以戴望舒诗歌的朦胧美和口语化的语言来探析文化心态视域下的戴望舒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6.
正确解读歌曲演唱中的“诗情画意”,并对其进行恰如其分的描绘,是歌曲演唱者要具备的特殊能力。本文通过对“诗情、画意”及“诗情与画意”的统一两方面进行分析,强调了只有对歌曲演唱中的“诗情与画意”进行深入理解,才能进行深刻的展现。  相似文献   

17.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戴望舒创作于后期的作品,也是其诗歌作品中特色鲜明的一首小诗,诗歌以真切微妙的诗情、清新明朗的诗境、轻快和谐的诗韵取胜,给人以美的享受与安静的心灵力量。  相似文献   

18.
章对诗集《望舒草》的研究涉及三个方面:主题,艺术技巧和风格。主要以戴望舒“诗在真实与想象之间”的理论作为研究的思路和依据,认为《望舒草》所收41首诗歌的主题可以归融为社会人生,爱情,生命与哲学思辨思类。《望舒草》中西交融的象征艺术是通过戴望舒对“淳朴与微妙”的诗歌特质的极力追求而形成的。戴望舒以《望舒草》开创了现代汉语诗歌独特的“忧郁”风格。  相似文献   

19.
古代诗人和诗评家都很重视诗情的含蓄.宋代欧阳修认为:诗最好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六一诗话》);清代吴乔也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围炉诗话》).含蓄,就是不直不露,能将诗情表现得更深更浓,刘勰把它比作“河流中蕴藏着的珠玉”(“川读之韫珠玉”);含蓄,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姜夔:《诗说》),给读者留有余地,由读者去咀嚼,去领悟.  相似文献   

20.
都市中的忧郁与想象——论戴望舒的情感生活与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生活观念导致了戴望舒婚姻爱情的失败,而情感生活的悲剧则使得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不可避免地带上了瞬间浮华的现代都市色彩和孤独忧郁的情感基质。在戴望舒的诗歌中,“丁香”与“蔷薇”、“夜”与“梦”是两组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前者是忧郁的爱情生活的象征,后者则是都市浮华中孤独的人生体验。 学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