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因为大量的情爱描写,被长期禁止发行。该小说自1985年解禁以来,以其独特的文学价值一直吸引着文学评论家的注意。通过以加拿大学者诺思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为依据,分析《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圣经原型,从而揭示《圣经》对劳伦斯宗教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在西方被列为"禁书"的劳伦斯的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却在当时被译介到中国.文章从原作的创作背景、文本本身因素、译者因素及中国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四个方面分析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书之所以能在那个时代译介到中国的原因,从而窥探出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  相似文献   

3.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曾被凯特米利特喻为"准宗教性质的宣传品"。劳伦斯在其中大肆宣扬了女性对男性生殖器的神圣崇拜,并塑造了其理想的女性角色查泰莱夫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梅勒斯的前妻,伯莎库茨则是被劳伦斯剥夺了声音的"缺席"女性。她在男权话语中被建构、被象征化、被定义。她的女性主体意识遭到了劳伦斯与梅勒斯的大肆抨击。然而,也正是伯莎的女性主体意识赋予了她解构的力量。劳伦斯通过男女主人公建立起的"伪和谐"也最终在她的解构力量下坍塌。  相似文献   

4.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男主人公梅勒斯不仅仅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而是集四重身份形象于一身——自然的守望者、博爱的普度者、高贵的清贫者、纯朴的健全者。文章通过对梅勒斯的四重身份形象的全面剖析,揭示劳伦斯寄予梅勒斯形象背后的浓重深远的生态之思。  相似文献   

5.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男主人公梅勒斯不仅仅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而是集四重身份形象于一身——自然的守望者、博爱的普度者、高贵的清贫者、纯朴的健全者。文章通过对梅勒斯的四重身份形象的全面剖析,揭示劳伦斯寄予梅勒斯形象背后的浓重深远的生态之思。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与《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虽说分别出自不同的作者、时代、国度和民族且了无参照、渗透和传承的审美关联,但小说的某些叙事范式却有着令人惊诧的不期遇合的相似笔触。然则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属于主观表现类名著,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当归客观模仿型佳篇,读者在文本比读中能切实悟化出韵味隽永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7.
劳伦斯是英国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儿子和情人》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都描写了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中,男女之间由于感情问题而引出的各种矛盾和冲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描写,体现了劳伦斯的世界观:只有心灵与肉体相结合的爱情,才能消除工业文明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压抑和摧残。  相似文献   

8.
浅析D.H.劳伦斯的自然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劳伦斯自然观的内容,分析其形成原因并着重就劳伦斯的三部小说《白孔雀》,《虹》及《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进行分析,展示劳伦斯自然观,从而得出结论:从根本上说,劳伦斯相信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活生生的联系,提倡两者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9.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石家麟近年来,一股“劳伦斯热”在我国悄然兴起,D·H·劳伦斯的作品相继出版,就连在西方曾引起激烈争议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也堂而皇之地摆在各类书店的书架上,十分醒目。这说明:时代前进了。同时也说明,世界文...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主义是劳伦斯作品所反映的一项重要内容。他的女性主义的形成表现于《儿子与情人》,其发展过程清晰体现于《虹》和《恋爱中的女人》,其走向成熟则表现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从中可以认识其女性主义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演变过程,进而有助于增进对劳伦斯小说的欣赏、理解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D.H.劳伦斯对当时英国社会、文化、两性等方面深入思索的艺术结晶。除了人们一贯关注的性爱主题外,小说还从战争废墟上的麻木人生与工业文明进程中的自我驯服两个方面来揭示并批判英国国民的劣根性。  相似文献   

12.
劳伦斯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并非是一部宣泄性描写的低俗小说,在其丰富的蕴涵中,潜隐着一个不能忽视的主题,即小说表现了人与自身统一的精神生态观、人与社会和谐的社会生态观、人与自然共存的自然生态观。无疑,小说对当下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无借鉴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生态伦理学的视域下,《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控诉了人类至上的理性文明对生命万物的生物权利的侵犯和剥夺,伸张了自然性那不可违背的内在力量。小说中生物权利的丧失和获得深刻体现了劳伦斯生态哲学思想的核心——坚持自然性,即顺应自然法则。在失与得之间,劳伦斯揭示敬畏生命,尊重一切生命的生物权利才能保障这种自然性,这也是人类寻求可持续性发展的出路与希望。  相似文献   

14.
劳伦斯在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揭示了工业化社会人类的生态危机——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人性的异化、生命的枯竭;同时也提出了拯救生态危机的策略——要融入自然,与自然一体,恢复人类性的生机与活力。劳伦斯对于生态危机的书写,对于生态危机的拯救策略,涉及到现代西方人的生存危机与拯救这一严肃的问题,体现了劳伦斯对和谐生态理想的追求及对现代西方人的生存与前途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理论的启发下,探讨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所体现的对劳动阶级所持有的偏见态度;然而,劳伦斯这种偏见态度是无意识的,成为他被压抑的意识形态在文本中的体现。本文以小说呈现的身体叙述为切入点,劳伦斯对工人的身体的叙述可分为三类:身体的阶级化;身体的异化;身体的未开化。通过区分上层阶级与工人阶级身体叙述的不同,来诠释他对工人阶级的偏见态度。  相似文献   

16.
劳伦斯是一位具有生命意识的现代作家,他写作视野开阔,作品触及现代人类的精神困境,对生命投入了应有的关注和思索,体现出现代人类意识和生命意识。论文以《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部作品为例阐释劳伦斯作品在生活现实层面、人性精神层面和社会发展层面上对生命的关注和思索。  相似文献   

17.
据詹姆逊所述,任何文化文本(文学文本)都是容纳个人政治欲望、阶级话语的一个多元的空间,意识形态和文本叙述在那里相互构成。论文以《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社会交往为切入点,从工人阶级与中上层阶级在教育背景、交往的方式及交际中所使用的语言等,来挖掘劳伦斯对工人阶级的偏见态度及其阶级身份的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8.
康妮和曹七巧分别是《查泰来夫人的情人》与《金锁记》中的两个特点鲜明的女性形象。两部书的作者劳伦斯与张爱玲都是20世纪具有影响力的作家,同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命运的安排上存在异同之处,本文探析了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深化了劳伦斯创作的性爱主题,体现了其对20世纪异化世界的拯救思想。文本以小说人物的出走与追寻为切入点,通过出走来表现人物对完整性自我、和谐两性关系的追寻,认为其笔下人物的出走与追寻是劳伦斯拯救思想的体现,诠释了劳伦斯"血性"哲学的拯救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的文化属性不仅来自于作家、作品本身的文化创造过程,也生成于读者、批评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文化阐释行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D·H·劳伦斯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其文化意义蕴含于作家的文学创作过程中,并深化于作品的文学接受过程中。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该作品在文学接受中的文化误读、审美接受、文化阐释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不断升华的嬗变过程。其中性爱主题研究、原型批评、生态批评从不同层面说明了文学批评过程中的文化阐释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