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汪劲武 《百科知识》2007,(3X):36-37
我们批评一个人好吃懒做时,常说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句话最早见于《论语》。2400多年前,孔子带着学生出门远行,子路(孔子的弟子之一)掉队落在后面,遇见一位老农,就问:“你看见孔夫子了吗?”老农答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是夫子?”在现代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们告别了土地,不再从事农业生产,面对“五谷不分”的指责,大概很多人都不得不承认吧。  相似文献   

2.
李松 《发明与创新》2009,(11):25-25
话说许多年前,有个人看见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被他捡着了。他便想:“如果我天天守在这等兔子撞到树桩上,不就又有兔肉可以吃了吗?”于是他再也不耕田了,成天守候在树桩旁等兔子。  相似文献   

3.
我们批评一个人好吃懒做时,常说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句话最早见于《论语》。2400多年前,孔子带着学生出门远行,子路(孔子的弟子之一)掉队落在后面,遇见一位老农,就问:“你看见孔夫子了吗?”老农答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是夫子?”在现代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们告别了土地,不再从事农业生产,面对“五谷不分”的指责,大概很多人都不得不承认吧。  相似文献   

4.
数学与赌博     
两个人乘气球迷失了方向,看见地上有人时,他们便问:“您能不能告诉我们,我们现在在哪里?”地上的那个人坐下来开始思考,半小时后回答道:“在气球吊篮里。”于是气球上的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这个人肯定是个数学家。”“你怎么会这么认为呢?”另一个问道。第一个人笑道:“首先他过了很长时间才回答,其次他的答案绝对正确,最后他的回答根本没什么用处。”确实,数学最大的优越之处正是它的严格性和确定性,没有含糊不清之处,数学的定律和证明永远都是逻辑分明的,没有任何漏洞。当然,数学并不是没有用处的,而绝对是最关键的科…  相似文献   

5.
就像在黑夜中孤独行走的人突然看见了一盏灯,他知道那里会有一个温暖的人家;在数千米深的海底不时升起的袅袅“炊烟”,也似乎在告诉科学家们,那里有一个独特的生命世界。  相似文献   

6.
莫楠 《科教文汇》2009,(25):221-222
《论语》中的“器”出现的次数不多,却有深刻含义,包含有代表技能技巧和作为“札”的代表的两种意义,后面蕴涵着强调个体性和强调“札”的价值的重要思想。将这两种“器”相比较,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中个体性和“礼”的关系及孔子对于个体性的看法:既重视个体发展,同时又应当用“礼”来规范个体性。  相似文献   

7.
爱听、爱看童话是幼儿天性使然,童话也确实比其他艺术形式更易渗透进他们幼稚的心灵。童话创作多以“幻想”的方式实现,“幻想”为了实现“愿望”,常常驾着夸张、变形的“马车”奔跑在思维的羊肠小道上,于是“荒诞”产生了。“有一次我在上海看见一个中国人,他的耳朵长得非常大,大到可以当披风,下雨的时候,他就钻到耳朵底下去,又暖和、又舒服。当天气特别不好的时候,他就请他的朋友和熟人住在自己的耳朵里”。  相似文献   

8.
一位教师到国外一所学校考察时,耳闻目睹了这样一件事:美术课上,教师对怎样画苹果作了一番精心指导后,便安排学生进行绘画。讲评作业时,这位教师发现有位学生画的是方苹果,便问这位学生:“苹果都是圆形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呢?”学生回答说:“我在家里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上,一不小心苹果滚到地上摔烂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的,就不会掉到地上了。”老师听了便鼓励他:“你真会动脑筋,祝你早日发明出方苹果。”  相似文献   

9.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讲的是战国时候政治家孙叔敖的故事。孙叔敖小时候听人说,有一种两头蛇,谁遇见两头蛇就会死。有一天,他哭着回来,对他母亲说:“妈妈,我活不成了,不能给您养老了啊!”他妈妈问:“是怎么回事?”他说:“我真的看见两头蛇了。”他妈妈问:“两头蛇在哪里?”他说:“我想它是个害人的东西,让别人看见了也要死,我就用锄头把它打死,埋在土里了。”他妈妈高兴地说:“好,好!你不要怕,蛇没有咬你,怎么会死呢?再说,你除了一条害虫,做了件好事,不仅无祸,还会有福呢!”这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两头蛇呢?古代关…  相似文献   

10.
三八二十三     
有一次.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上街.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上前一问.方知原来是买布的人和卖布的人在吵架。只听买布的对卖布的说:“三八二十三,你为什么收我二十四枚钱?”颜回上前劝架.对买布者说:“是三八二十四.你算错了。”谁知这人不买颜回的账,并说:“要评理只有找渊博多识的孔子.只有他说了算。”颜回只好说:“好。你若错了怎么办?”买布的人说:“输上我的脑袋。若你错了呢?”颜回说:“我就把帽子输给你。”买布的人竟然无异议。  相似文献   

11.
郑义广 《知识窗》2007,(5):35-35
有一次,孟子正打算去拜会齐宣王,宣王派人带话给他:“我本应来看望你的,但这两天得了感冒,不能吹风。如果你来朝见,我一定临朝视政,不知能否有幸和你见面。”孟子一听就不痛快,心想这不是明显在跟我摆架子吗?于是对使者说:“很抱歉,请你回去跟大王说,我也生病了,不能到朝堂上去见他。”  相似文献   

12.
林丽 《科教文汇》2008,(4):148-148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别人不了解我,我不忧虑;我忧虑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孔子讲的这段话文字虽然简短,但基调鲜明,并且蕴涵着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深刻哲理。  相似文献   

13.
高峰 《知识窗》2007,(1):25-25
吴佩孚,祖萧山东蓬莱,清朝秀才,活跃于清末民初,官至直鲁豫巡阅使。 一次某先生在别处为官,名声不怎么样,得知吴佩孚主政直鲁豫,便托关系欲到河南谋个官职。报告呈上。吴佩孚批曰:“豫民何辜?”意思是俺河南老百姓有什么过错,竟要这样的人来当官,承受因他当官而带来的祸害。因为为官一任,可造福一方,也可祸害一方。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第二回中有这样一段:宝玉“周岁时,政老爷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所有的东西,摆了无数叫他抓,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那些脂粉钗环抓来玩弄;那政老爷便不喜欢,说将来不过酒色之徒,因此不甚爱惜。独那太君还是命根子一般”。宝玉刚满周岁,便开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其主流而言,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尚书》说:“民为所欲,天必从之”,说的是上天也要顺从人的意愿。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的孔子,更是重视人的因素。他提出“仁”的概念,建立了“仁学”。据统计,孔子在《论语》中关于“仁”的论述有104处之多(也有人认为109次),而“礼”字出现15次,“天”字出现20次,“天命”只出现3次。可见,讲得最多、解释得最多的是“仁”。  相似文献   

16.
从孔子死亡思想看中国哲学的世界化与现代化的同步性——兼评胡国亨先生的“大孔子学说”段德智一、“大孔子学说”的理论启示香港学者胡国亨先生在其新著《独共南山守中国》中提出并阐释了“大孔子学说”,断言:“以孔子学说为基础,加上西方文化中的精粹”,“去开展一...  相似文献   

17.
麻勇 《金秋科苑》2010,(16):221-221
孔子不仅当“仁”不让,而且当“礼”不让。此文拟在分析论述了“礼”在孔子心目中的诸德的地位以及“礼”是“仁”的价值表现形式,也是实现“仁”的重要载体,并且进而阐明了孔子在诸多方面当“礼”不让。  相似文献   

18.
麻勇 《今日科苑》2010,(16):221-221
孔子不仅当“仁”不让,而且当“礼”不让。此文拟在分析论述了“礼”在孔子心目中的诸德的地位以及“礼”是“仁”的价值表现形式,也是实现“仁”的重要载体,并且进而阐明了孔子在诸多方面当“礼”不让。  相似文献   

19.
欧阳 《知识窗》2006,(2):12-12
奥地利小提琴家克莱斯勒,有一次在安特维尔平街上溜达,看见一家旧货店的橱窗里摆着一把小提琴,很感兴趣。他就走进店里,从自己随身带的琴盒里拿出琴来,与橱窗里陈列的小提琴作比较。店主对他说:“您等一会儿!我先出去一下。”不一会儿,店主带着警察回来了。他喊道:“快逮住这个人,他偷了克莱斯勒的小提琴!”克莱斯勒身上没有带任何证件,怎样辩解店主都不相信,后来,克莱斯勒拉了一段自己作曲的《美丽的迷迭香花》,店主才相信他面前的这个人就是著名的小提琴家克莱斯勒。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信息》2004,(12):42-43
俄国曾流行一句谚晤:“每当你看见心仪的领带,便应立即买下来,切勿犹豫,”当你从柜子里搬出一大捧属于你的各式各样的领带时.脸上那种满足的表情无疑是对这句谚语最好的印证。男人嘛,可显派的饰品水就不多,而领带便成了“重中之重”,受到如此宠爱自然不难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