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内因在事物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相同的工作环境下,有的教师之所以能驶上"快车道",而有的教师却总是走不出"高原"期,徘徊不前,甚至不进却退,究其原因,还在于主观上的不作为,即存在以下几种不良的心理.  相似文献   

2.
凡任过班主任的教师都知道师生之间心理沟通的重要性,可以说,它是班主任搞好班级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一个十分有趣的教育现象是:有的教师温文尔雅,却能叫那些顽皮不驯的学生听话;有的老师批评学生,能叫他心服口服,有的老师批评学生却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这些现象是令人深思的,它除了说明思想教育工作要注意方式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崔子荣 《班主任》2014,(1):15-16
课堂语言在教师授课和与学生交流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减轻学生心理负担、提高课堂实效性方面,因此应力求规范、准确、简洁,并具有亲和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随心所欲地说一些不该说的话,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并对学生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学习,对有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但对有的学生却是一件痛苦的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当然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笔者认为能否让学生对学习形成愉快的心理体验,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5.
李波 《科学教育》2007,13(6):89-90
凡任过班主任的教师都知道师生之间心理沟通的重要,可以说,它是班主任搞好班级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所谓心理沟通,即指师生之间在心理上互相容纳,即理解对方,接受对方,能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具体讲,就是学生能理解教师对他教育要求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和帮助,并且化为行动;教师能理解学生言行产生的背景,透析学生言行的真正动机,体谅其具体情境,知其所想,在情感上,师生之间相互接受,将心比心,不曲解对方。一个十分有趣的教育现象是:有的教师温文尔雅,却能叫那些顽皮不驯的学生听话;有的老师批评学生,能叫他心服口服,有…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有时教师言之谆谆,学生却听之藐藐?教师三令五申,学生却无动于衷?这里面就有个"心理效应"问题.教师只有自觉运用"心理效应"这个杠杆,才能善于把握教育的契机.  相似文献   

7.
每每静下心来,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的教师在讲台上辛辛苦苦,毕其一生,随着一批批学生的离去,最后却两手空空,双眼茫然?而有的教师工作才几个年头,却能著书立说,成果颇丰,卓越超群,令人敬仰?偶然在<时代青年·哲思>杂志上看到一幅由"?"筑就的通往高远处台阶的漫画,令我一番醒悟,触发了诸多思考.  相似文献   

8.
常有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教师才高八斗,上课能讲很多“背景知识”,也较风趣和幽默,学生听得天花乱坠,但在一片笑声中却感觉什么也没学到,学习效益并不高;有的教师讲课井井有条,将知识分析得很透彻,学生听得轻轻松松、明明白白,但遇到稍微变化的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讲课设置许多问题,师生、生生之间有问有答或讨论或交流,将课堂组织得热闹非凡,但学生实际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情况却并不理想;有的教师做到精讲知识,留出时间让学生练习各种花样的习题和变式题,虽可使学生能够应付一些常规题目,但却往往限制和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  相似文献   

9.
教书育人,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是教师神圣的职责,是教育者毕生追求的目标.可由于社会变迁、家庭、学校教育失衡及学生心理、生理失调等原因,有一部分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初中生被一些教师打人另类,戴上了"学困生"的帽子:他们有的行为习惯差,有的纪律差,有的学习差,也有的几者兼有.  相似文献   

10.
凡为人师者,无不希望自己在所教的学生的心目中留下比较完美的形象.但这却并非一件易事.有的教师虽说有此愿望,却不知如何为之;有的则因为自身的内在因素,本想使自己的形象高大起来,却恰好适得其反,自觉不自觉地损害了自己的形象,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形象变得“不那么光辉”,有的还甚至“黯然失色”.教师,除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外,还必须承担起对学生的思想及行为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的人格责任.因为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大都有模仿老师言行的心理倾向,教师的学识造诣,言行举止,仪表风度,都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成为学生的心理模式.所以,要成为一名名符其实的好教师,除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良好的知识素养外,还应具有良好人格修养.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活动,就总体上看,大多数课堂教学气氛明快而活跃。但也有这么一种情况,有的教师讲课很卖力,他在台上讲得满头大汗,学生却如腾云驾雾,辨不清方向;有的教师虽然教学十分认真,但课堂气氛却极不协调,学生对教师的举止洞若观火,教师对学生的情况却如隔纱观画,显得朦朦胧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心理眩感。心理眩感是人们在注意时产生的一种干扰性心理反映,它是注意中心被一些不必要的刺激因素混淆或模糊引起的,是大脑皮层里优势兴奋灶发生神经联系泛化的结果。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识别和排除心理眩感?这是课堂教学中常常要遇到的问题。本文从教学信息传输和反馈两方面对眩感的实质作出探讨,认为运用求异思维和韦伯定律进行观察、实践,从教学情境中突出注意中心,就可以消除心理上的眩感。  相似文献   

12.
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大,是众所周知的事,但有的学生表现压力的形式却很特殊,容易让教师和家长误以为是某种严重的心理病症。下面两个咨询案例,就是学习压力的变相表现。  相似文献   

13.
在一些学校有这样一个弱势群体:身患绝症的学生。人数不多,但他们却又真实地存在着,他们有的能开朗地面对自己和他人,而有的却默默躲在角落中不愿与人交往。这类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支持,更需要心理上的扶助。  相似文献   

14.
运用建构主义观点探讨一堂好课的标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常有这样一种现象 :有的教师才高八斗 ,上课能讲很多“背景知识”(但有时与新知无任何联系) ,也较风趣和幽默 ,学生听得天花乱坠 ,有时在一片笑声中却感觉什么也没学到 ,学习效益并不高 ;有的教师讲课井井有条 ,将知识分析得很透彻 ,学生听得轻轻松松 ,似乎明明白白 ,但遇到稍微变化的问题 ,却往往束手无策 ;有的教师讲课设置许多问题 ,师生、生生之间有问有答 ,或讨论或交流 ,教师将课组织得“热闹非凡” ,但检测学生实际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情况并不理想 ;有的教师做到精讲知识 ,留出时间让学生练习各种花样的习题和变式题 ,虽可使学生…  相似文献   

15.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起着主要作用的因素。在相同条件和背景下,有的教师之所以能驶上“快车道”,而有的教师却总是走不出“高原”,徘徊不前,甚至不进却退,还在于主观上的不作为,或是自满心理、或是自卑心理、或是自傲心理、或是自庸心理。  相似文献   

16.
教育小百科     
课堂问答中的学生心理课堂问答包括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问题三个环节。在课堂问答中,学生会出现不同的心理反应,但归纳起来有这样四种:①有的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认真领会和思考。他们胸有成竹,深信自己能作出正确的回答,因此表情轻松,踊跃举手。这对,教师最好让他们的这种心  相似文献   

17.
批评学生也许是沟通中最常见、最难处理、甚至是最令教师头痛的一个问题。经常困惑于同是一个班集体的学生,为什么有的学生就能很好地接受老师的批评,而有的学生却不能接受;同是任教一个学科,为什么有的教师批评学生就能很好地接受,而有的教师的意见学生就不能接受?  相似文献   

18.
罗丹丹 《辅导员》2010,(20):22-22
很多人认为,英语教师只需要专业知识过硬,熟悉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就能够较为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但为什么教学效果时好时差,却很少有教师能理解。例如,同在一个班上课,为什么有的学生学习效果好,有的学生学习效果差?  相似文献   

19.
常有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教师才高八斗,上课能讲很多"背景知识",也较风趣和幽默,学生听得天花乱坠,但在一片笑声中却感觉什么也没学到,学习效益并不高;有的教师讲课井井有条,将知识分析得很透彻,学生听得轻轻松松、明明白白,但遇到稍微变化的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讲课设置许多问题,师生、生生之间有问有答或讨论或交流,将课堂组织得热闹非凡,但学生实际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情况却并不理想;有的教师做到精讲知识,留出时间让学生练习各种花样的习题和变式题,虽可使学生能够应付一些常规题目,但却往往限制和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这样的一些课,有时却被评为好课.众所周知,考试具有指挥棒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课堂教学评价也同样具有导向功能,如果不对好课的标准重新审视,势必影响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有的教师论文经常见诸专业报刊,但课堂教学却传统沉闷,效率低下;有的教师教学成绩名列前茅,却没有一篇像样的论文。似乎能研者不能教,能教者不能研。为什么有的教师善研而不善教,有的教师只会教却不会研呢?教与研的壁垒何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