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3 毫秒
1.
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目末)、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必内相诛。汉因举  相似文献   

2.
美文采撷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②,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③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④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⑤矣!”…………项王军壁⑥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⑦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⑧!”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⑨船待,谓项王曰“:…  相似文献   

3.
歌赋鸿门宴     
沛公旦曰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过去我们同甘又共苦,此刻月亮代表我的心。”项王曰:“我承认都是无伤惹的祸,那样的小人太坏我太冲动,才会在刹那之间只想和你战一场。”范增举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曰:“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把所有的问题都自己扛,留他吃饭简单,杀他太难。”项王默然不应:“其实你不懂我的心。”范增起:“对  相似文献   

4.
杜娟 《快乐阅读》2011,(24):127-127
【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二册《鸿门宴》中有“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一句。教材注“王块”为:“半圆形的佩玉。‘玦’与‘决’同音,范增用玦暗示项羽下决心杀刘邦。”这显然是采用了元人胡三省《资治通鉴注》里的说法。好几种  相似文献   

6.
古文今解     
钟南山 《初中生》2006,(11):1-1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说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  相似文献   

7.
《鸿门宴》中有三处涉及到玉文化礼制,这是故事情节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阅读过程中不可忽视。玉文化礼制一:“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看项羽,又举着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多次示意,项羽却一直沉默不响应。范增要表示什么意思呢?结合《史记·项羽本纪》全文,项羽召刘邦来鸿门,原因有三:其一,刘邦已经攻破了咸阳,又在函谷关驻军,用来阻止项羽入关;其二,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通知项羽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对刘邦这样的行为非常愤怒;其三,范增对项羽说:“沛公居山东时…  相似文献   

8.
谐音暗示     
在日常交往中,人们大多使用有声语言来交流。但是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有声语言难以运用,于是人们便使用谐音暗示传情达意,如《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举所佩“玉玦”以示项王,就是要项羽下定决心杀掉刘邦,因为“玦”与“决”同音,在此范增就是  相似文献   

9.
<正>鸿门宴上,除了刘邦、项羽这两个重要人物,范增、张良、项伯、樊哙、项庄等几个次要人物,其实还有一些小人物,他们同样不可忽视。比如宴会上的倒酒人,没有只言片语,但也栩栩如生,熠熠生辉。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上这个没名没姓的倒酒人,仅仅出现于此处,几乎相当于一个符号。如果一定要为其添加什么头衔,我们姑且称之为“项羽的亲信”。  相似文献   

10.
《鸿门宴》“樊哙闯帐”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鸿门宴上,波诡云谲,风浪迭起。范增亡刘心切,先“数目项王”,继而“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敦促项王清除心腹大患。然而刚愎自用而又优柔寡断的西楚霸王“默然不应”。无奈之下,范增只得授计项庄,假以舞剑助酒兴,伺机击沛公于座。一时间,刀光剑影,风云突变,沛公性命情同一发系千钧,雏汉根基势比击石之卵危。于是,一个身系刘汉集团的祸福安危、生死存亡的小人物卓立而出——樊哙闯帐。刘邦危在旦夕,张良趋出告急。  相似文献   

11.
初,武威太守倚恃权贵,恣行贪暴,凉州从事武都苏正和案致其罪。刺史梁鹄惧,欲杀正和以免其负,访于汉阳长史敦煌盖勋。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因此报之。勋曰:“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谏鹄曰:“夫绁食①鹰隼,欲其鸷也。鸷而亨之,将何用哉!”鹄乃止。正和诣勋求谢,勋不见,曰:“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怨之如初。后刺史左昌盗军谷数万,勋谏之。昌怒,使勋与从事辛曾、孔常别屯  相似文献   

12.
“唉!竖子不足与谋!”课本注:“〔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问题是范增骂的究竟是谁?从上下文来看好象骂的是项庄,因为紧接着他又说:“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显然其中的“项王”指的是项羽,项羽是不在被骂之列了。因为前文还有“范增起,召项庄……‘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范增曾向项庄交代了任务。可是当项庄舞剑时,“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项庄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汉】司马迁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庸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诺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法当斩,其辈十三…  相似文献   

15.
乌鸦喜谀     
粤西桂林,近有荒村,多树木,柽(chēng)荫森森,上多栖乌鸦。一犬翘着枝头,乌鸦食其上。犬欲上之,恨无何,伏地喃喃,仰视注目以待,颂曰:“乌兄,久慕高风,未亲雅教, 素仰雅曲,如赐一曲,犹慰平生,心亦足矣。”乌听之,喜不自胜,伸腰展翅,(口呙)(口呙)(wāiwāi) 数声,食尽堕犬之口。犬曰:“雅曲已聆,心愿已足。蒙赐佳味,终身铭德。”鸦讶曰:“非闻曲之为,乃欲我口中之食耶!”悔之莫及。  相似文献   

16.
对比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及其注释 ,然后按要求答题。〔甲〕文侯与虞人期猎①。是日 ,饮酒乐 ,天雨。文侯将出 ,左右曰 :“今日饮酒乐 ,天又雨 ,公将焉之 ?”文侯曰 :“吾与虞人期猎 ,虽乐 ,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 ,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选自《战国策·魏策一》)〔乙〕昔吴起出遇故人② ,而止之食。故人曰 :“诺。”起曰 :“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 ,起不食待之。明日早 ,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 ,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 ,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 ,宜其能服三军欤③ ?欲服三军 ,非信不可也。 (选自《龙门子凝道记》)〔丙〕范式…  相似文献   

17.
原文阅读范增论苏轼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病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①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②。”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③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④。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刎。”季布许之。乃世髡钳季布,衣褐衣,至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候滕公。藤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  相似文献   

19.
《鸿门宴》检测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音、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范增说项羽日。(shuō,告诉) B.范增数目项王。(shuǒ多次) c.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jian,小路) D.度我至军中,公乃入。(duó,测量) 2.选出下列句中的“为”与“臣为韩王送沛公”一句中的“为”用法差别最大的一项。( ) A.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B.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相似文献   

20.
刘敬者,齐人也。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逾句注,二十余万兵已业行。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乃封敬二千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