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语言符号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符号学家和语言研究者关心的问题。自古希腊以来,唯名论与唯实论之间的争辩就一直持续不断。与此同时,中国先秦时期的荀子集名实论之大成,也讨论了“名”与“实”的关系问题。作者从符号的价值、系统、约定俗成等几个方面考察了荀子名实论的符号学观点,认为名、实问题的论争包含着中国语言符号学的最初萌芽,它构建了我国最早的应用符号学。  相似文献   

2.
陈玲周江在《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正名论与中国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正名”一说源于孔子。孔子曾说:“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正名”的首要和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政治、伦理问题。在名实关系上,墨子承认概念是事实的反映,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认为一定的事实要与一定的名称对应。较之孔子“受限”的顽固的名实关系,墨子的正名理论慢慢脱离了困囿,走向开放。后期墨家对“名即概念”的理论有颇多创获,但荀况关于“名”即概念的理论又更有创举,他更加直截了当地说明了概念是用来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的。《吕氏春秋》保存了不少先秦名家思想史料,其中对正名理论亦有发挥。吕氏与先秦名家一样,认为名是实的反映,是言的工具。在名实关系问题上,《吕氏春秋》继承了孔子的“正名”传统,然而《吕氏》正名论不同于孔子,《吕氏春秋·审应览》曰“取其实以责其名,则说者不敢妄言。”又曰:“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听其言而察其类,无使放悖。”此意旨在要以事物的实际情况和类别为依据来考察与之对应的概念和言词,这则是从“实”出发,“取实...  相似文献   

3.
名实关系是整个先秦时期诸子争论的中心问题。对名实相符关系的追求实际上是在名实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寻求一个平衡点,因此,"名"的变化性思想是正确理解名实关系的理论前提。先秦名家对名实关系的分析尤为注重分析"名""实"的变化。文章从符号学角度研究先秦名家"名"的变化性思想,阐述了先秦名家的"名""实"思想。  相似文献   

4.
荀子《正名》篇语言理论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荀子是先秦思想家,他对语言有深刻的认识,他的语言观主要体现在《正名》中。从其名实关系论、制名枢要论、语词功能论、结构系统论及语言时空观五个方面来看,并与索绪尔的语言观作比较,可以看出荀子对中国语言学的贡献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5.
先秦名论包括:道家的认知论"名论"、儒家的伦理论"名论"、名家的王道论"名论"、《墨辩》派的思辨论"名论"、法家的权术论"名论",由此呈现出认知-思辨论"名论"和伦理-权术论"名论"的两条线索。占主流的先秦伦理-权术论"王者制名、循名督实"的"名实之辩",本质上是"伦理主义";古希腊"按规定"还是"按本质"的"名实之争",本质上是"物理主义"。先秦名论中的"名-实"两解:①指称之名-指称之物;②名分-实绩,与结构主义符号学的"能指(音响形象)-所指(概念)"之间不存在直接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正名"思想的开创者,他最早提出要以"名"正"实".荀子是正名思想的集大成者,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正名思想体系.由于荀子继承了孔子的正名思想,因此,孔子和荀子的正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但是,荀子的正名思想与孔子的却不尽相同,在某些方面甚至相悖.这主要表现在名的起源、制名原则、名实关系、正名方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荀子和墨家的正名论在名的本质、名实关系、有关名的分类、关于名的谬误、正名原则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但在政治倾向、正名的具体方法上有很大差别。比较二者的同异,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先秦的名学理论。  相似文献   

8.
荀子和墨家的正名论在名的本质、名实关系、有关名的分类、关于名的谬误、正名原则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但在政治倾向、正名的具体方法上有很大差别。比较二者的同异,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先秦的名学理论。  相似文献   

9.
刘琪  张晓芒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12):50-53,79
正名思想是古代思想家孔子为实现"正政"的目的而提出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固然有浓厚的政治伦理意味,但同时它也包含着一些具有开创意义的逻辑思想即求真的一面——正名实关系。这一思想亦被后代诸位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时至今日,正名实思想对纠正我国官场中乃至社会中"以实乱名"的现象、名不符实的行为仍有重大借鉴意义。正确的名实关系不仅有利于增强我国政府的公信力,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也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公孙龙子·名实论》是同《墨经》和《荀子·正名》并列的中国逻辑学三种元典。分析《名实论》的逻辑观,总结《名实论》在中国逻辑史上的理论贡献,比较《名实论》、《墨经》和《荀子·正名》,总结名墨荀三家逻辑观的内在关联性和本质一致性,从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的视域,概括逻辑学一元多表的客观规律,探索逻辑教学和研究的正确导向,就教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1.
The influence of Bhaskar's critical realism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evident in the debate on the natur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This philosophy, dedicated to the overthrow of positivist doctrines, in particular those of empiricism, nominalism, and causation as constant conjunc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contemporary proposals for new perspectives and possibilitie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There are, however, aspects of critical realism, as it is presented, that may repay further reflection.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 rejection of statistical modelling by critical realism is not supported by scientific realism. The argument is illustrated by substantive analys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verty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reading) using the PISA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2000 UK data set. It is concluded that an approach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xplanatory narratives based on scientific realism is more likely to effect a principled integration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2.
哲学对语言学早期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语言学的"规则派"和"异常派"源于哲学的"约定论"和"本质论",在对待共相的问题上"唯名论"和经验主义的立场相近。哲学上的一些对立观点,有力地促进了早期语言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唯实论与唯名论以不同方式影响传统的生物分类原则。种群分类原则是以生物的共同祖先及其相互关系作为物种分类的标准,它是在生物进化研究中形成的。种群思想在批判本质论、揭示个体与群体复杂关系、研究人和社会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价值"的合理内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社会历史哲学理论超越了“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的传统框架 ,坚持对社会本质的“实践论”掌握 ,认为“社会价值”遵循着自身固有的“超合逻辑” ,绝非单个个体价值的简单加和 ;就内在特质而言 ,社会价值决非既定的、本体论式的抽象观念预设 ,而是关系质的、生成性的 ;社会价值的内涵层次可划分为社会主体价值和社会客体价值两大类 ,是两类价值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5.
真理问题是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理论为真或近似为真被视为科学实在论立场的必要部分。然而德维特主张实在论应当排除与真理有关的语义学和认识论,倡导无真理的实在论;此外,实在论的视角主义、建构经验论、依赖模型的实在论均可视为消除或削弱科学实在论与真理关系的尝试。上述立场构成了科学实在论与真理关系的消除主义进路,该认识有助于人们形成更恰当的实在观。  相似文献   

16.
从战国后期到汉初这段时间,大致属于孔子正名思想的探讨和定型阶段,其间尹文的正名尚带有黄老形名之学的先秦学派痕迹,到董仲舒则从大一统的角度,并借助名实等观念对孔子正名以及整个孔子思想做了剖判定位。随后,关于孔子正名的理解就逐渐转向从经学角度出发的正言语从而正名分,在汉、宋思想的交错中,又逐渐分化为正名字与正名分两个分支,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清末民初。整个孔子正名思想的诠释史其实也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立足、发展和主导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片言”为子路说出“片言”。子路为政果决干练,敢作敢为;折狱明于是非,不须辞费之谓,而非听到“片言”,或解释为“片面之辞”。“正名”非谓正定名分,当从《苟子·正名篇》及马融注:“正百事之名”,亦即郑玄注:“正名,谓正书字也。”  相似文献   

18.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是人类文化的两个维度,主要存在两种关系模式:斗争性占主导地位的关系模式;同一性占主导地位的关系模式。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后者。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和体用不二的基本精神决定了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缺乏必要的张力,这个特点导致了中国文化延续至今的双重困境:一方面,理想主义的形上之境被束缚在现实主义的形下之境中,缺乏哲学和宗教的终极关怀和批判维度;另一方面,现实主义的形下之境又被理想主义的形上之境所牵绊,缺乏对社会现实的科学判断,形成对人性的压抑以及对自由的限制。在中国现代文化的建构中,我们需要自觉地建设它们之间的张力结构。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社会的剧变,对于新文学的发展和变革提出新的要求,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实主义,二是文艺大众化、旧形式和民族形式。其中有关现实主义的讨论是基于文学与时代的关系,而文艺大众化,则指向文学与人民的关系。《文艺阵地》是茅盾主编的一份大型的综合性文学刊物。对于上述问题,都曾积极介入并展开充分的探讨和争鸣,极大地丰富了抗战时期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20.
论文论述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中的几个问题: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主体形态的大陆文学;大陆和台港澳文学的共生和互动;政治制约、宏大叙事和现实主义精神。进而指出,对现代民族共同体的想象和赞颂,是其主题;家国情怀、宏大叙事是其重要的叙事范型;目的引导性所造成的理念先行与现实主义的博弈,构成政治与文学关系的内在纠葛,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则形成了既冲突又互补的格局;大陆和台港澳文学,同源共生,递进互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