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改善职工居住条件,满足城镇居民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建立了公积金制度。它的建立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保障性住房政策的贯彻实施。住房公积金是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十几年的实施,公积金确实在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支持住房保障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林莉杉 《科技广场》2012,(8):166-168
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房和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多层次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能切实地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但需要构建一套完备的机制。本文就赣州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和管理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赵妍 《中国科技信息》2012,(23):151-152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民生工程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我国目前保障性住房实际发展现状出发,从不同层面分析了金融支持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国外金融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成熟做法及我国国情,提出了我国以金融支持促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措施对策,为今后能够深入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以及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国房价的持续高涨,广大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成为了政府工作的重点.保障性住房政策正是国家为解决广大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文章从保障性住房的概况入手,论述了我国保障性住房的现状以及显现的问题,并对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保障性住房的介绍,阐明了保障性住房的市场需求及如何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6.
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是中央确定的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现就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关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好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建立起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住房保障体系,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和我国部分城市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的有益探索,进而提出了在创新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机制上六个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河北省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房源少、资金缺口大、保障对象界定难、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完善住房保障供应体系,加大融资力度,科学界定准入标准,健全监管制度,以便扩大住房保障范围,有效实现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9.
文章论述了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保障性住房模式及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主要模式及基本规律,并就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进行了分析,据此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以供决策及相关管理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0.
张静 《中国科技纵横》2011,(24):152-152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脚步的加快,住房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正在影响着社会和谐进程的脚步,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出台缓解了这一现状,随着保障性住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相继出现,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正在逐渐的完善,但是由于保障性住房的特殊性,其设计与其他住房存在着一定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城市规划不仅关系城市的合理布局和长远发展,更关系到城市居民的住宅权益的保护.城市规划和公民住房保障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规划制度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对人居环境和住房保障的关注.住房选址规划尤其是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必须把满足和保证公民居住需求放在首位.城市拆迁、城中村改造等未来城市发展所涉及到的城市规划的修改,应该兼顾好公共利益和公民的住宅权益.  相似文献   

12.
刘淑娟 《科技广场》2012,(5):181-183
住房问题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且具有长久性、持续性特点的动态问题,世界各国都已经历或正在经历由住房问题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本论文从公共住房的特点出发,结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系统地分析我国中小城市公共住房政策的现状和存在的缺陷,从而提出完善公共住房政策的若干阶段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的城市经济适用房政策在实际运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争议,实际效果也不尽理想。从公共政策的视角对现行的城市经济适用房政策进行反思,解读城市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难问题,明确政府责任,维护社会公正,整合公共资源,从而构建多种资源配置方式相互补充的城市住房供给体系。  相似文献   

14.
经济适用住房政策:问题与出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有违政策初衷的问题。本文根据现有数据,定量和定性结合,分析我国经济适用住房政策执行成本、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应该区分住房的投资性与消费性、改变补贴方式,政策着力点应该是提高居民购买力而不是打压房价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陈一飞 《软科学》2012,27(7):15-17,42
针对住宅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创新不足和市场缺失问题,基于破坏性创新理论的分析框架和住宅产业创新个案分析,提出中国住宅产业的发展路径模型:通过低碳住宅产业的模块创新和架构创新的互动合作以实现产业的破坏性技术创新;在破坏性创新的商业化方面,一方面从低端市场入手,即以当前的我国保障房大规模建设作为切入点,持续培养低碳住宅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以低端市场为平台逐渐进入高端市场;另一方面着手新市场的创建和培育,实现低碳住宅新市场破坏性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与世界城市化潮流相伴随,城市的健康问题日渐突出.而住房问题是影响城市健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层面,居住健康成为研究城市住房问题的新视角.在介绍健康和健康城市的内涵与特征以及健康城市研究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简要回顾了关国公共住房政策的发展概况.随后从内城贫困和居住隔离两个层面分析了城市健康视角下的美国住房问题,并进行了相关思考.认为要充分认识住房问题的综合性及其与城市发展政策的协同作用;借助住房建设及其相关配套政策,参与带动社区复兴的重任;充分发挥公共政策在应对城市贫困问题上的综合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加大了对住房消费信贷的投入。个人购房信贷业务的迅猛增长,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和风险,主要包括违约风险、评估失真风险、法律风险、提前还贷风险和政策风险。为了促进个人住房贷款的健康发展,特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008-2017年全国35个大中型城市商品房价格数据与中国A股上市公司发布的专利数据进行匹配,基于创新投入与人才政策视角,重新审视房价对企业创新数量与质量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房价上涨对企业非发明专利授权量不存在明显影响,但却能显著促进其发明专利授权量和专利授权总量,在考虑遗漏变量、互为因果等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房价上涨显著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创新产出;房价对一线城市企业创新具有一定的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影响,对其他城市企业创新则具有一定的先抑制后促进的正U型影响。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房价上涨带来的成本效应并不会挤出企业对发明专利创新的研发投入,反而房价带来的成本上涨迫使企业增加核心技术创新投入以继续保持较高的市场竞争力;人才政策强化了非一线城市房价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但该调节效应在一线城市并不显著。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李玲  朱道林  胡克林 《资源科学》2012,34(4):787-793
研究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房价的影响,可为政府制定合理的调控政策、平抑房价提供参考。在综合分析房价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别筛选了压力、状态和响应指标,构建了基于PSR模型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对于房价影响的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并对北京市房地产政策的调控效果进行了初步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房价随着政策调控周期的变化而呈现出有规律的升降变化,在政策鼓励期,房价总体呈上升趋势,在政策收缩期,房价呈下降趋势,说明房价对政策的调控反应敏感。并发现政策对房价的调控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滞后周期为3个月左右。为了平抑当前过高的房价,建议从土地政策、税收政策、保障房政策等方面来加强调控力度。  相似文献   

20.
The first eleven storey blocks of flats in the UK were built in the early fifties. Only twenty years later over half a million people are housed in blocks varying from eleven to 31 storeys in height. These buildings have been built un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public authorities responsible for the provision,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of housing. Now, however, the provision of this type of housing has almost come to a halt. The widespread use of high flats has been seen a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advances in building technology. The recent rapid decline in numbers built has been attributed primarily to the concern arising from the inhuman social conditions which must inevitably result from such an unnatural form of housing. This paper argues that while high flats stemmed in part from technological advances, it is not possible to attribute their use to such advances. To do so ignores factors which were at work within national and local government, the building industry and the architectural profession. It is equally insufficient to attribute their decline to social concern. It is more probable that financial pressures and a change in national policy away from new building to restoration of older houses was of greater importance than the social problems created by high flats. However, one factor which helped to unite the various parties responsible for the introduction and use of high flats in housing policy, was a widespread belief in the possibilities of modern technologies in relation to the housing problem.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concept appealed to the different protagonists.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some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different parties concerned with high flats. The major conclusion is that as an innovation high flats have not conformed to the theoretical postulates expounded about them, and that they have been greatly influenced by exis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