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少林武术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代表,是我们值得骄傲的民族文化品牌。在国务院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背景下对少林武术文化精神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少林武术,把握少林武术的文化精神,继而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弘扬、发展少林武术。将其蕴涵的文化义蕴在新的时代重新发现、重新唤起,并在更高层次上加以发扬和转换...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少林武术文化研究进行归类,从研究成果划分来看,分以下几个方面:运用多学科交叉性思维研究少林武术文化,走出站在少林武术圈研究少林武术的"魔咒",追溯少林武术的"形而下"之本,探讨"形而下"少林武术面临的困境,尊重少林武术文化发展规律,提出少林武术文化消费观念,促进少林武术文化"非遗"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中的一大名派,是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融合典型代表.少林武术最大限度地反映出儒、释、道三家文化的精髓.研究认为,少林武术之所以能够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同与其它武术流派的独特性特征,主要原因在于佛家倡导的"三教合一"思想的成功应用,以及儒、释、道三家文化对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少林武术是中国武术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和脊梁,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然而,今天少林武术这块传统文化瑰宝的发展已经被提到"保护"的地步,少林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少林武术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已经正在成为很多关注民族文化命运的各个领域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文化学的理论,通过逻辑归纳与演绎,阐述了少林武术文化遗产保护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提出:少林武术文化遗产亟需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对少林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原则、保护途径的多样性以及开发利用对保护的促进作用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5.
少林武术是从原始简单格斗的中国武技到具有厚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国武术这一历程的体现。少林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化佛教的影响和渗透,并最终通过佛教的"悟",把以大慈大悲、普渡众生为主旨的佛教,同专门搏杀格斗,张扬着血光与暴力的少林武术融为一体。"悟"成为少林武术通向化境的必由之路,并载着少林武术逐步走向艺术的天堂,从而具有了对人格的塑造和道德的教化功能。这是少林武术在当代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少林武术能够迎合当今社会需求的重要文化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论武术服饰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武术服饰几乎涵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已经成为武术文化流淌、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确切地将武术"内核"理念以"外围"现象的形式表达了出来。文章试图从武术服饰美的继承与创新的立意出发,为研究武术服饰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能够为广大的武术工作者提供参考,更好地促进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逻辑推理法和综合归纳法等研究方法,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太极拳为研究对象,提出有关中原武术传统特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策,以期使中原更快、更好地实施文化强省战略。  相似文献   

8.
少林武僧在长期的练功习武实践中通过自身的思想体悟和智慧总结,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即少林武术道德.主要体现在练功习武以慈悲为怀,以强身自卫为本,功夫为主、武艺为辅,"拳棍"为主、"金兵"为辅.少林武术道德的形成受到禅宗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少林武术文化资源开发与品牌营销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实地考察、专家访谈、文献资料与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嵩山少林武术文化资源开发进行考察与论证,分析少林武术文化资源开发的成功借鉴与启示,探讨了少林武术文化资源开发中急需解决的矛盾和冲突,提出品牌与营销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少林武术文化的历史流变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佛教发源于印度,传到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从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林武术由传统向现代嬗变取决于社会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少林武术不但没有被历史所吞噬,反而形成了朴实无华、质朴粗犷,并且注重内外兼修的特色拳种流派。分析了少林武术文化的历史流变,及少林武术文化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少林寺这种特定的宗教文化环境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文章从区域文化的视角就少林武术形成的文化成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认为:当地习武风俗与少林寺僧带艺入寺,为少林武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僧人修禅健身以及抵御恶劣自然环境,是少林武术形成的内部动力;寺院经济的产生和政治的需求,是少林武术形成的外部动力;佛教的世俗化是少林武术形成的理论基础,并为其长期存在提供了空间。  相似文献   

12.
武当武术起源于部落间的军事战争,成长于传统文化生态环境之中,特别是道家"清静无为"思想对武当武术的产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今,伴随着人类步入信息化时代,我们却见证了一直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瑰宝——中华传统武术群体正渐次走向边缘。本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梳理武当武术文化的保护思路,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质性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制约武当武术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提出:对武当武术的保护应建立在"存在是前提、传承是根本、发展是硬道理"的条件之上,建议:第一,武当武术的保护应该是基于传承概念下的保护;第二,武当武术的发展应该是基于保护、传承前提下的发展,要与时俱进,力求在保护中求传承、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得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3.
文化创意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相融、渗透和有机合成,成为全球传统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历史上的中国武术创新不断,现时代的武术借助文化创意获得了巨大发展,未来中国武术的全球化发展更需要借助文化创意的内涵达成这一目标。研究认为,我们需要打破传统的历时性阻力,利用传统武术的有益因子或结构元素进行现代创意,舞台武术将是一个突破口;从中国武术的本土文化基因中加工提炼,打造出具有普世价值的适合全球发展的转基因文化产品;加强研究,借鉴西方领养文化的理念成功实现文化领养,避免低劣的"模仿";抓住中国武术的"卖点"、"利益点"、"靓点",实现中国武术从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文化产业的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峨眉地域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进行了分析。峨眉地域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内涵,为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与视野提供了基础和可能。峨眉武术技术传承的特殊性与身体技术的文化传承方式,彰显了非物质文化要素的特点。峨眉地域武术的发展更多是一种文化层面的保护与发展,因此,在文化语境中去推动峨眉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到利益与实效有机结合,是今后峨眉地域武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5.
传统武术是活的文化遗产,是依然存在于我们中间的活生生的优秀文化形态,它的可持续性发展离不开传统武术技艺传承人的接续。文章从近现代传统武术盛衰两个方面证实了这一点,并指出目前传统武术传承人流失的严峻形势,分析了传统武术传承人流失的原因,并提出培养传统武术传承人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对传统武术保护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和综合归纳法等研究方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对其传统武术的抢救和保护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形态特点决定传统武术保护的中心在其"传承","文化空间"特点决定了传统武术保护的基本范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样性决定了立法保护传统武术的实施基础。  相似文献   

17.
当代竞技武术发展趋势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以西方体育准则为发展趋向的竞技武术成为当代武术运动的主体。对武术的定义、特点、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后,提出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是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战略选择。从文化的高度审视武术的价值,将大武术(传统武术、竞技武术)推向世界是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8.
竞技武术“文化空间”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竞技武术赛场兴起于20世纪初,自一开始就产生了强大文化驱动力。运用文化人类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分析了当代竞技武术"文化空间"所扮演的文化角色,研究发现,竞技武术"文化空间"出现了文化话语权政治化,行政管理中心化,受众群体边缘化和传统文化流失化等现象。但同时必须承认其在当代中国武术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影响力,且应通过树立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积极到民间去"采风"和"寻根",坚持走竞技武术"文化空间"的"城市化"与"乡村化"并辔前驱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苗族传统武术文化是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阐述苗族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简史,分析贵州苗族传统武术的主要特征:技术上的山地特征、传承上的封闭性、与民俗紧密结合、训练体系的“打练结合”、持守传统,为贵州苗族武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过重要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拳种是构成武术大厦的基石,是武术技理与文化的完整承载单元,武术文化传承应以拳种为单位切入。"拳因人兴亦因人亡",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是拳种传承的关键。基于当前拳种传承"僵死"与"活态"的背离、拳理提升的滞后及传承人的老弱与后继乏人的严酷现实,研究着意从武术普及与推广、拳种传人及拳种生存"场域"三方面展开。研究认为:武术普及与推广必须强调拳种意识;拳种传人培养应从民间师承、专门武术机构及普通学校三方面铺开;应关注于拳种生存之"惯习"、"地域"与"时域"三域的维护与调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