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繞朝事见《左传》文公十三年。传日:“繞朝赠之以策。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繞朝时为秦国大夫。据孔《疏》:“正义曰:‘服虔云:绕朝以策书赠士会。’”杜注对此却不以为然,认为士会当时即行,繞朝来不及书策为辞,并且事既密,也不宜以简牍赠人.此推断可能从《韩非子·说难》而来。《说难》云:“故繞朝之言当矣,其为圣人于晋,而为戮于秦也,……”《说难》虽记载了《左传》、《史记》二书之未载——“繞朝为戮于秦也”。但只记“繞朝之言当矣”.未具繞朝以策书赠人,故杜氏所疑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2.
阅读古文,尤其是原著,要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必须学会断句,句读之不知,则生惑焉,误解文章在所难免。不要说一般初学者,诸多大家也闹过笑话。例如:1、《礼记·曾子问》:"昔者,史佚有子而死,下殇也。墓近。召公谓之曰:‘何以不棺敛于宫中?’史佚曰:‘吾敢乎哉!’召公言于周公。周公曰‘岂不可。’史佚行之。"汉郑玄注:"言是‘岂,于礼不可!’不许也。"  相似文献   

3.
丈人·夫子     
《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这里有“丈人”“夫子”两个称谓词。“丈人”即老人,此盖取义于持杖。老者必持杖,崔瑷《杖铭》:“年老力竭,非杖不强。”《淮南子·道应训》高诱注:“老而杖于人,故称丈人。”然则“丈”通“杖”“丈人”犹言“杖人。”按照社会礼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句出自《礼记·檀弓下》,原文如下: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相似文献   

5.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首诗一般认为写于诗人隐居之地鹿门山,但从诗中所表现的恬淡情怀看,很可能作于后期。诗题中的“过”,不作“经过”讲,而是“过访”、“探访”的意思。诗的开头二句,平平写来,并无惊人之笔,但直言其事,来得非常自然。“具”,准备、置办。“鸡黍”,即小鸡和黄米。语出《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  相似文献   

6.
因材与施教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论语》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典籍,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著作,饱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经验。这些教育思想与实践经验对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从《论语》中摘取上述片断,作一些个人的理解与阐发,故曰片思。本片断中,面对不…  相似文献   

7.
张正林 《考试周刊》2014,(45):152-153
<正>翻开《论语》中《子路、冉有、曾晳、公西华侍坐》一文,一个生动活泼、内涵丰富的教育活动场景便呈现在我们面前: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知?"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  相似文献   

8.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有)》云:“子路率尔而对曰:‘……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对其中“方”字,古今注家们作有不同的诠释。笔者就自己读书所及,可将这些不同的训释分为四类:1. 以“义”释“方”。如,何晏《论语集解》:“方,义方也”。2. 以动词“向”释“方”。如,朱熹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有句:“苛政猛于虎”。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注:“苛政猛于虎也,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按:政,通“征”。此指赋税。这句出自《礼记·檀弓下》:“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关于“苛政”之“政”,清训诂学家王引之已早对此作了明确的解释,并成为不易之论。今抄录其中一部分于后,以作证明。王引之《经义述闻·礼记上》“无苛政”条说:“政,读曰征。  相似文献   

10.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向用作对脑力劳动者,即对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劳动的指责。导其源出自《论语·微子篇》荷蓧丈人与子路的一段对话。“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参见《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316页。) 对丈人之说有三解。一为嘲弄孔子:手脚不勤劳,庄稼都分不清,哪里能算得是老师呢?二为斥责子路:(你这个人)手脚不勤劳,庄稼都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三是丈人自说:(我年老了)手脚不勤劳,(眼也花了)庄稼都分辨不清,哪里能做你的老师呢? 仔细推究《微子篇)上下文原意,应以丈人自说为  相似文献   

11.
1、《诸子集成》二、王先谦《荀子集解》《荀子·仲尼》:“愚者反是。处重擅权。则好专事而妬贤能。抑有功而挤有罪。志骄盈而轻旧怨。以吝啬而不行施。道乎上为重。招权于下。以妨害人。虽欲无害。得乎哉。” 杨倞注:“施道,施惠之道。欲重其威福,故招权使归于已。” [今按] “以吝啬”至“妨害人”断句有误,应标为:“以吝啬而不行施道乎上,为重招权於下,以妨害人。”这样句意才与杨倞注同。杨倞注“施道,施惠之道”,说明杨氏所注本“施道”二字本相属不断。又,《荀子简释》据《诸子集成》本断句,释“道乎上为重”为:“谓愚者处重擅权,他的言行都托称‘依上之旨’来自重。即俗话所谓‘狐假虎威’之意。”①实乃因断句之误而曲为之解。  相似文献   

12.
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最新版本《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中,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选自《论语·先进》的经典篇目《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该篇文章无论从思想性、可读性还是从教学的典型性上来说,都有极高的价值,但教材对该篇结尾处的断句的处理却值得商榷。首先来看教材对此处断句的处理: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  相似文献   

13.
两千五百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 ,在教学艺术上也堪称大师。作为一位教育家 ,他向学生提问 ,或解答学生的疑问时 ,都没有确定性标准答案。在《论语》一书中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在标准化考试仍然影响着我国教育的今天 ,读来尤其发人深思 ,它对语文教育甚至整个教育观念的转变都有深刻的启示。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赤也惑 ,敢问。”子曰 :“求也退 ,故进之 ,由也兼…  相似文献   

14.
《论语·微子篇》:“子路从而后,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这段对话,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以为是荷蓧丈人责子路或隐讥孔子之词,持此说者以朱熹为代表;另一种则认为乃荷蓧丈人自谓之言,盖丈人自谓年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尔之师为谁又安能知?持此说者以宋吕本中为代表。 以上这两种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一经推敲都成问题。对此早已有人提出过疑问,例如清人俞樾在他的《古书疑义举例》一书中,对朱熹的这种解释就曾提出过质疑云:“若谓  相似文献   

15.
"志怪"一词最早见于《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里首次出现了"志怪"一词,但不是指一种文体,更不是小说概念,只不过后世把记录怪异内容的小说称为志怪,志怪小说便由此而来。志怪小说形成的标志是《汲冢琐语》和《山海经》的出现,但其真正的源头大  相似文献   

16.
二十二,《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里:“(冉有)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又,“(公西华)对曰:‘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此中两个连词“如”,现行多种选本均注为“或者”。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亦注云:  相似文献   

17.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可乎 ?”   5.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  相似文献   

18.
钱海荣 《现代语文》2013,(6):36-39,2
一、令人神往的幸福场景《论语·先进第十一》写道:"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曾点,名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的贤徒曾皙,其理想与其他同学的理想大不相同: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陪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名童子,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吹吹风,一路上唱着诗歌走回来……这段动人的文字,让人读出曾皙理想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文无标点,靠读者的理解去断句。同是一文,因断句不同而文意大相迳庭甚或相反者,比比皆是。《论语》中的个别断句不同而意思截然相反者,古已有之。如《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传统断句是:“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唐朝陆德明在所著《经典释文》中主张断句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现拟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断句法提出,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20.
[清]“请”之误书。原因有音近形似两个方面。 《伍子胥变文》:“楚之上相,姓仵(伍)名奢,文武附身,情存社稷。手提三尺之剑,清托六尺之躯。”(《敦煌变文选注》1页)。项楚校注曰:“原文‘清’字疑是‘寄’字音误。寄托六尺之躯,谓接受先王临终托孤之重任。《论语·泰伯》:‘可以託六尺之孤’。《三国志·蜀志·李严传》:‘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