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月刊》2010年第11期载有《不能这样“登堂入室”》一文,认为下文中的“登堂入室”是望文生义而导致的误用,并拟改作“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2.
“空城计”是广大中国民众熟悉的一个故事,《辞海》等权威辞书对“空城计”的解释都和《三国演义》联系在一起,而事实上《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只是一个经典文学故事。尽管历史上确有利用空城计吓退敌兵的实际战例,但是历史典籍中并没有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记载。本文针对有关空城计的几个历史真实案例和文学故事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3.
从“借东风”看《三国演义》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李孝堂《三国演义》“借东风”这段千古奇文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以其无与伦比的深邃内涵,征服了古今中外的读者。读者从“借东风”的描写中汲取教益,受到熏陶与启迪,得到美的享受。不少文学评论家对此也发表了许多透辟中...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原道文学思想的发展 ,可溯源于先秦儒家学派,刘勰则第一个以此标上。其后,韩愈、章学诚各有《原道》一篇,形成了“原道”文学理论的基本体系。与原道文学理论之发展相应,原道文学是中国古代一个突出的文学现象。三篇有《原道》是原道文学理论的三块基石,它们揭示着原道文学的实质,故又是原道文学的理性表现。原道文学理论和原道文学的发展,以对“道”的阐释和表现为核心,并与当时文学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文学史意义上,三篇《原道》皆有的放矢之作,以矫一代文风为务,表现了原道文学的现“道”宗旨,但各具针对性;在哲学基础上,三篇《原道》之“道”或归儒道,或依儒道而出儒道,故对原道文学的现“道”宗旨有不可忽视的导向性,但对“道”的阐释因时因用而导,各有圭臬;在对“文”之作用的认识上,三篇“原道”皆以“文”为“明道”之“文”,突出了原道文学中“道”的地位,但在具体看法上见解不同;在“道”的表现上,三篇《原道》皆认为“道”是“文”之“道”,强调了原道文学中文辞和文采的意义,但对“文”的审美追求大异其趣。对原道文学理论和原道文学现象,本文旨在明其源流,发其精微。  相似文献   

5.
黄伟宗同志的《文化与文学》,最近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本很有特色的文艺评论选集.正如作者在《依然故我(跋)》里所说:“近几年来,我多以文化观照文学,或以文学观照文化,所以,这册以近年作为主体的评论文章选集,取名为《文化与文学》”.我们遵循作者关于“以文化观照文学,或以文学观照文化”的指引,谈下面四个方面.一、以文化观照中国当代文学40余年的发展状态和规律.在《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化观照——在“中国当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学术报告》一文里,作者把中国当代文学分成三个时期.从1949年10月至1965年5月为中国当代文学第一时期,此时期的文化特点是“蜕化、苏化、北文南化——赤色文化”.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即中国当代文  相似文献   

6.
我院学报1997年第1期“三国文化与汉中研究专辑”发行后,引起了同行专家的广泛关注。一年来,先后有多家学术刊物对该专辑做了评介,不少论文被国家级学术刊物转载、索引。《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7年第3期“专辑专栏介绍”栏目对此做了专门介绍。《陕西社科信息》1997年第5期《陕西“三国文化与汉中”研究信息评述》一文对专辑做了全面评述。截止元月1日,该辑全部文章均有不同程度反响,其中,朱非以三国演义):典籍文化的淌解与重构》被《新华文摘》lop年第6期收目;梁中效以水经注)中的三国经济地理》被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  相似文献   

7.
当《三国志通俗演义》以历史小说的面貌出现在中国长篇章回小说的艺术长廊的时候,无疑给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增添了瑰丽的风采。作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既高度地忠实于历史事实,又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除诸葛亮、关羽、曹操之外,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是作为理想的“明君”形象来塑造的。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三国演义》描写刘备形象之失时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语文学习》1994年第4期载有翁振权老师《对结构的分析与比较》一文,文章开头有这样两节:①黑板上方写着课题:“我的叔叔于勒”。②课题下面是:“1.盼于勒 2.送于勒 3.赞于勒 4.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讲史小说《三国演义》与史书《三国志》的联系与区隔说明:“文”与“史”固然不宜截然分家,但决不能混淆,文史各有职能侧重,文学求美,史学求真,二者的主要功能不能相互取代,以文代史,便会导致“观者惑乱”。作为“观者”的我们,要想在历史真实的认识上不受“惑乱”,应当学会把握信史与史传文学的联系性与差异性,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比较文学复兴期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比较文学复兴期研究概述徐志啸除鲁迅外,中国现代文坛上的一批著名作家都曾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对此,研究者们。对他们一一作了剖析与比较。《郭沫若早期文学观与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一文认为,郭沫若的“文学无目的”思想,与西方泛神论及康德、叔本华美学思...  相似文献   

11.
《文艺报》1980年2期发表了王若望同志的《释“遵命文学”》一文,提出“要实事求是地研究鲁迅”,为了“打破”“实用主义的文艺思想”,要“先把‘遵命文学’这个概念产生的混乱弄弄清楚。”这种意见当然是可取的。但怎样“实事求是”地研究鲁迅?怎样正确认识鲁迅的“遵命文学”?王若望同志把鲁迅的“遵命文学”与鲁迅的《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一文联系  相似文献   

12.
《中文自学指导》2003,(1):27-27
陈美兰在其发表于《学术研究》2002年第4期的文章《新古典主义的成熟与现代性的遗忘》中,对“十七年文学”提出了一种新的阐释。她认为,与五四以后到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求相比,“十七年文  相似文献   

13.
贵刊今年第一期《文学知识》栏内姜希祁同志的《小说杂话·古人轻视小说的缘由》一文中说道:“明朝人传说,罗贯中因为写了《水浒传》,子孙三代皆哑’……”《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而罗贯中写的是《三国演义》,这已是一般的文学常识了。《文学知  相似文献   

14.
1982年12期《语文学习》刊载潘大白同志《“善”读书》一文,其中“善鉴取”一节提出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的解释问题。作者在罗列了《语文》、《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古文选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历代文选》等五种注文后说,“总上可归纳为三种不同的意境:  相似文献   

15.
文论:古今歧义,审美贯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论,在今天就是文学论、文章论的意思。然而,对于中国古代的文论作如此理解,就有削足适履之嫌了。因为中国古代的文论不仅仅是文学论、文章论,而是包括文学论、文章论在内的审美论、形式论或文化论,其涵义比今天要宽泛得多。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对“文”这个古老范畴的涵义及其历史演变要有真正的了解,要进行必要的历史考察,才能说得清楚。 一、“文”比“文学”、“文章”古老而涵义宽泛 “文”是中国古代使用很普遍的一个审美范畴,其  相似文献   

16.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不容否定的。在“四大奇书”之中,《三国演义》总的成就虽然远不及《红楼梦》,但它仍不失为我国古典长篇历史小说的杰出代表。这部小说不仅集中了古代“讲史”小说的优长,而且把虚(虚构)实(历史)相兼的历史小说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关于《三国演义》的研究,可以说已相当深入。而《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一部卓有影响的巨著,其成书、作者、版本以及思想艺术诸方面,都仍有不少悬案和疑云有待于揭示。笔者自知浅陋,不敢奢望以钝刀解全牛,故名拙文力“初考浅论”。所谓“所考”,即只对《三国演义》的版本作初步探考,而“浅论”则是基于考证这个前提,对该书的思想意蕴约略作些论述。限于篇幅,其余诸方面则暂不敢涉及。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文学、史学、政治、兵学、人才学、哲学等多重视角的考察中得出了《三国演义》的价值是中国历史的“缩写本”与中华智慧的“大众版”的论断。  相似文献   

19.
《襄樊学院学报》2013,(12):F0003-F0003
10月31日,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常务副会长沈伯峻教授应邀到我校讲学。他以“三顾茅庐与隆中对新解:在隆中谋天下”为题与我校师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勉励大家在隆中谋天下。沈伯俊教授历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哲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现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南开大学教授、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理事、四川三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相似文献   

20.
<正> 《语言文字学》1990年第一期,载有马玉山同志的《古音通假商兑》一文(以下简称“商兑”),对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的古音通假定义,区分标准及其所举例字提出了异议。笔者不敢苟同,故撰本文略陈固陋,以就教于诸位学者同仁,同时兼与“商兑”一文的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