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现场新闻指的是记者和通讯员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根据第一手材料所写成的新闻。它真实、生动、具体、形象,可以把受众“带到”现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境,如感其情。因而,自从中宣部在去年10月重新提倡采写现场新闻,并委托中国记协举办首都部分新闻单位“现场短新闻”大赛以来,这种新闻形式正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多地受到广大新闻受众的欢迎和青睐,也更多地受到全国新闻工作者的关注和研讨。  相似文献   

2.
现场短新闻是作者亲临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事件现场并快速形象地再现该事件的短小精悍的报道。目前,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和广播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现场短新闻应运而生,并促使它随着受众的需要逐渐发展起来。文字记者不得不拿起现场短新闻的武器,迎接广播电视的挑战。现场短新闻以其新闻价值高、现场感强、短小精悍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受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3.
现场新闻以其真实可信的现场感而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它要求作者一定要深入新闻现场,把所见所闻真实生动地记录下来并再现给受众。但是,在实践中,现场新闻失实的情况还时有发生。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 间接现场不能替代直接现场大部分新闻事件发生突然,而且持续时间短暂,作者不可能事事都能及时赶到现场,往往是作者赶到现场时,事情已经结束,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了解事情的经  相似文献   

4.
如今,社会新闻事件的报道越来越受到受众的关注。事件报道图片的恰当“处理”,有利于扩大报道的影响力,也有利于保护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媒体自身树立良好品牌形象的有效路径。下面以金华晚报“昨夜今晨”栏目为例,粗浅地分析下社会新闻事件现场图片的处理。  相似文献   

5.
<正>这里所说的进行式同步报道指的是对动态性新闻事件 (如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进行连续式的同步报道, 及时、全面地向受众提供有关新闻事件正在发生发展的信息。这种报道因为几乎与新闻事件发展同步而受到受众的欢迎。当前媒体竞争空前激烈,抢夺“眼球”、“耳朵”的大战此起彼伏,广播要在传统媒体报纸、电视和新兴媒体互联网的夹缝中求生存,就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在进行式同步报道这种最迅速、最富感染力的新闻报道中有所作为,特别是市、  相似文献   

6.
张勇 《传媒观察》2003,(10):59-59
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新闻改革的逐步深入,广大受众已不仅仅满足媒体对某一社会事件作动态性报道这个层面上,而与事件相关的背景介绍、前因后果、专家观点等,也是读者急于了解的内容。而新闻媒体为了打造新闻“航母”,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也在想方设法改变以往的报道模式和表现手法。于是,“新闻套餐”应运而生。笔者以为,所谓的“新闻套餐”,就是针对某一新闻事件或某一社会现象,运用各种新闻手段,通过整合相关的新闻资源,形成整体上相对集中、个体上相对独立的新闻大板块。实践证明,这种“新闻套餐”以其内容丰富、结构灵活、服务性强而深受各阶层读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7.
在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时代,受众希望对新闻事件有全面、深入的认知.因此,那些对新闻事件的背景进行深入挖掘,对新闻事件的过程进行透彻拆解的深度报道日益受到受众的喜爱.另外,打造具有高品质“附加值”的深度报道,也是各大媒体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深度报道的魅力,不仅缘于其报道的深度,也与其报道的艺术性密不可分.深度报道是真实与美感并存的新闻作品,深度报道写作需要深度也需要“文”度,并使二者和谐统一,美感服务于真实.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效最佳的报道从TNT(Today News Today)“今日新闻今日报”发展到NNN(Now News Now)“现在新闻现在报”,我们欣喜地看到,广播新闻中的现场新闻越来越多了。现场新闻,特别是现场直播新闻,能充分发挥电子媒介“声情并茂”的优势,又能利用广播设施轻捷、易于深入现场直接传播的长处,从而使亿万普通受众跨洋过海,上  相似文献   

9.
我业余时间从事新闻报道好多年了,对写好导语积累了些经验。新闻写作,不能没有导语。而新闻导语,应该是妙语。不然,它就不会像吸铁石一样,吸引受众看下去或听下去。所以说,写好导语,是记者和通讯员的一项基本功。一、开篇让读者如身临其境。一些新闻导语没有“磁场效应”,最主要的毛病在于文字枯燥:“板着面孔说教”,受众不易接受。如果开篇就描述现场,把受众巧妙地“带入”现场,给受众以身临其境之感,使受众不知不觉很轻松地看完或听完你报道的新闻,其传播效果就会明显增强。比如今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通常是指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将所见所闻的新闻事实,直接以口头方式报道给观众。电视记者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新闻现场,从多角度引导观众获取更多的现场信息,感受现场气氛,使观众对新闻事件产生同步感、现场感、参与感,这是当今受众普遍欢迎、喜闻乐见的一种电视传播方式。但是,要做好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并非易事,它要求记者有较强的现场驾驭能力,能够在新闻现场不间断地同时完成采、编、播、评等工作。为此,记者需要具备以下五种意识。  相似文献   

11.
牛天 《青年记者》2016,(34):11-12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冲击着传统的新闻信息传播模式和新闻生产模式,形成冲击与吸纳的一波波浪潮.在新的一轮媒体创新中,视频直播和短视频成为新的风口.新华社以此为契机,在新华社客户端开启“现场新闻”视频直播,把新闻现场实时、全方位、全息化地呈现给受众,链接传播者、文本、事件以及受众,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新闻生产链条,构建出一种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型新闻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2.
如何理解现场短新闻的“现场”含义?《现场短新闻及其魅力》(载《新疆新闻界》1990年第6期)一文这样说:“‘现场’有三层含义:一、要求作者必须置身于新闻发生的现场,亲历新闻发生的过程,是新闻事件的目击者,见证人,采用现场第一手材料写新闻;二、要求通过对现场人和事的生动可感的描绘,让新闻事件‘再现’于受众面前;三、要求它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必须随着新闻事实的发生及时采写和传播”。文章对“现场”揭示的三条,只是采写现场短新闻的要求或者说是特点,并没有揭示出“现场”的含义。这样解释“现场”,就把“现场”与现场短新闻混为一谈了。从当前发表的探讨现场短新闻的文章来看,对“现场”的解释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避而不谈“现场”的含义,而偏于论述“现场描写”、“现场的作用”、“现场的地位”、“现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从笔者搜集到的十多种现场短新闻界说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界说的中心词为“新闻作品”。例如:现场短新闻是指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较高、现场场较强。诺福短小精粹的新闻作品。①另一类界说以“报道”为中心同,只不过前面分别加了诸如“立体如“记实性问“现场”“目击”之类的修饰同。例如:(l)现场短新闻是作者在新近发生事件现场,用最精练的文字,巧妙的手法制作的第一事实(或场面、片断)的立体报道。②(2)记者(作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捕捉住的一个凝聚信息,它有特征的场面成片断…  相似文献   

14.
现场短新闻,顾名思义,除了篇幅短小以外,还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就是要求作者一定要亲临新闻事件的现场,并将现场所见所闻用文字的形式告诉受众,使受众产生如临其境之感。因此,新闻现场的场景描写,是现场短新闻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没有场景描写,就没有现场短新闻;现场场景描写不当,不能栩栩如生地再现新闻现场,受众难有如临其境之感,现场短新闻  相似文献   

15.
对一些重大、突发的新闻事件的报道,电子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在制作新闻节目时越来越多地采用记者现场报道的形式。记者置身于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报道自己的所见所闻。与一般新闻报道相比,受众更能感知它的真实性和即时性,因而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电子媒体的现场报道是与一般报道比较而言的,它是指记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直接把发生的事实口头报告给受众。它有如下的特点:记者必须置身现场,同时进行口头播报。记者、现场、口头播报构成了现场报道的三个基本元素。现场报道要求记者必须在新闻发生地用较短的时间(有时是同步进行)完成一条或多条新闻的采、编、播,直接与受众见面。因而,它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徐月仙 《视听纵横》2010,(4):101-102
“新闻谈话节目”是指由主持人和记者邀集有关人士及受众,围绕公众普遍关注的话题,展开讨论的群言式的言论节目。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电视节目形式,它以新闻事件为话题,在主持人的引导下,通过对新闻嘉宾的现场访谈,反思新闻事件带给人们的感受,从而启迪更多的电视观众对这个事件的思考。由于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时效性强,选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备受人们关注。目前,不论是央视还是各地方电视台,都有大量的新闻谈话类节目。  相似文献   

17.
现场新闻,特别是现场直播新闻,能充分发挥广播“声情并茂”的特点,又能利用广播设施轻捷、易于深入现场直接传播的长处,使广大听众及时、即时地接受各种新信息,充分感受到“小小地球村”的魅力。但是当前也有不少现场新闻名不副实。主要表现是记者采访时间并不在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而是事后的追述;有的采访地点不是在新闻事件真正的“发生地”,而是较大范围的“所在地”;有的记者虽然在现场作口头报道,但所报内容没有现场感,与一般新闻没有真正的差别。在这样几种情况下,即便报道被冠以“现场新闻”名称,也难以认定所采制的报道为现场新闻。  相似文献   

18.
彭庆凯 《新闻传播》2009,(7):125-125
深度报道,首先是题材重大,其报道对象多为重要的、与受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或问题,或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其次是意义重大,富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感。深度报道着重于新闻的深度,关键在于记者能否通过对新闻线索的挖掘、新闻事件的呈现、新闻事件的分析,将一个或一组新闻事件的价值传递给受众.帮助受众更深入地理解新闻事实,引发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深入思考。都市报深度报道的主要操作模式.通常是发现热点和追踪热点。而在发现热点方面,除了与记者勤懒有别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还与记者掌握新闻线索的多寡有关,  相似文献   

19.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由于记者在新闻现场直接、即兴地向观众解说或访问现场人物,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和传播优势。但令人忧虑的是,不少电视记者在现场频频“犯规”,造成现场报道传递的信息严重“丢失”和“失真”。现场“导演”行为作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记者,本与“导演”无缘,其全部任务就是以现场目击者和传播者身份,按现场新闻事件的固有逻辑,如实地进行现场解说和现场访谈。可是,有的记者却在新闻现场发号施令,要求现场人物按自己的报道设计组织和安排新闻事件,从而改变了新闻事件原有的自然发展轨迹。这就是现场“导演”行为。“导演”行为有三种类型: “重现”——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已然完成,记者为了“再现”生动的现场情境,组织当事人回到原始现场,并指导他们重演。“摆布”——现场事件正在按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发  相似文献   

20.
顾鹏 《新闻窗》2013,(2):95-95
新闻是新近发生新闻事实的报道,在新闻的现场报道中也可认为是新近发生的新闻或是正在发生的新闻的报道,特别是重大的新闻事件和突发的新闻事件,受众应该第一时间对新闻现场的情况进行了解,新闻现场的报道更能展现新闻报道的感染力,满足人们对新近发生新闻或者是突发性新闻的求知欲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新闻现场中的记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我们应该充分的提高新闻现场报道的能力、记者的表达能力和遇到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