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我与太保山的遥遥相望,始于多年以前。那时,我在太保山对面一个叫螺蛳白地的村庄里,多次听人讲起太保山上有七个奇特的石头,石头有传奇的来历,听人讲从前太保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在念经。那时年轻,看山不见山,眼里心里全是村里一个女孩的身影。后来,我成了那个村庄的女婿,每次回去,太保山都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闯入我的眼眸,有时云封雾绕,有时白雪皑皑,有时秋色斑斓,神秘莫测的景致一直静默在高处。而我,一直不理会太  相似文献   

2.
樊洲隐居终南山,看山读山画山,寻找独特的表现方式。其画终南,与长安画派和后长安画派名家大不相同。如以代表作而论,赵望云是写生山水,石鲁是性情山水,何海霞是结构山水,罗平安是符号山水,崔振宽是解构山水,陈国勇是心象山水,樊洲则是人文山水。  相似文献   

3.
青石山本是今龙多山汉唐时期流行的山名,当时龙多山的西北相连有九节岭(今九岭岗)。唐代开始青石山有了龙多山之名,特别是唐代孙樵《龙多山录》以后龙多山声名大振,今潼南青石坝北宋称青石县,元代划入小溪县。由于失去地名依托,青石山之名逐渐淡出。囿于乡土地理认知的粗疏,宋代以来历史文献中误将两山分别记载而使青石山反而无法确指。秦汉时期,巴郡和蜀郡在青石山(今龙多山)一带出现边界冲突,一度划定了巴郡与蜀郡的中部边界,后来成为唐宋遂州与合州边界线。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今北京房山区西南40里处群山环抱的盆地中央矗立着一座挺拔秀丽的奇峰。因其山腰常现雾霭缭绕的白云,故名“白带山”;后来,由于此山上的9座洞窟中闭藏着4196片隋唐石刻的佛教大藏经,故该山又被人们称为“石经山”。  相似文献   

5.
周步 《寻根》2015,(2):56-57
周小泉就是明朝出生于甘肃山丹、后来定居于秦州(今天水)的一代理学宗师周蕙。周蕙,字廷芳,自号小泉。关于周蕙的文字记载,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实在是少之又少。清代哲学家黄宗羲编纂的《明儒学案》,大概是最早记述周小泉的文本文献了。《明儒学案》卷七《河东学案》(上)有周小泉的学说  相似文献   

6.
物质的贫困不一定就会导致精神的贫困,这也是文学艺术发展上的一种奇异现象.地处大理州宾川县东北角的平川、古底、拉乌、钟英一带,是该县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直到现在仍然是该县最贫困的地区,是一块有着猛烈的阳光和灿烂的星空的河谷盆地--就是在这个满眼是山,只有天空才有无限的空间的地角,千里彝山以她那博大而苍凉、贫瘠而神奇的底蕴养育了后来成为作家的纳张元--从文化的认识上来说,这是一块虽然贫瘠但经历了历史的过滤的土地,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7.
似卧牛、如睡狮、像走蛇,一座座奇形怪状的大山挤在一起,连绵起伏,蜿蜒曲折,像一条条受惊的巨蟒,争先恐后地向远处天边蹿去。脚下近处是山,远处天边也是山,直到看不见的天外还是山。山中多雾,雾里藏山。茫茫一片云海。行走在山中,就像浮在云海上一样,有飘飘欲仙之感。云海深处或传来两声悠长悠长的虎啸声,使你背脊  相似文献   

8.
正"蓬莱"之名,流传已久。从古至今,每每提及,都会引起人们的向往。从先秦时期神话中的仙山之名发展为后来的人间胜景,从帝王追求的不死之境演化为诗家吟咏的理想乐土,其意涵存在着一个流变的过程。在不同时期,人们对"蓬莱"有着不同的期待。一、神仙的时代战国以后的《山海经·海内北经》中记载"蓬莱山在海中"。这给我们提供了两条有关"蓬莱"的信息。首先,"蓬莱"是海中的一座山;其次,蓬  相似文献   

9.
月月     
柏叶  鲁斌 《滇中文化》2000,(1):35-36
我观赏过许多地方的山,有些还是所谓的名山,但细细体味过后,却没有一座山真正在我心中留下过难忘的印象。这也许是我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然而我又想,有些名山不就是划了几处景点,建了几个凉亭么,要寻山的性情、山的品质、山的灵秀,那可就难了。  相似文献   

10.
入了粤东、闽西一带客家地区,山岭绵延起伏,山多溪流,山随着水转,水绕着山流。有山的地方就有村庄,有村庄地方就可闻到客家妇女唱山歌,歌声嘹亮动听,响彻山谷。  相似文献   

11.
戴安娜儿时的保姆艾丹山秋岛百合子嫁给在报社工作的英国人并生了孩子,为继续工作非雇保姆不可,于是她找了些保姆。一次来了个保姆,这位保姆安静地微笑着说:“真没想到我带过的孩子后来成为身居那么高位的人……其实我帮工的是个极普通的家庭呀!”她便是戴安娜王妃儿...  相似文献   

12.
晨曦微露,我们从大理古城出发,沿宽阔平坦的214国道一路向北。走了一程,羞赧的太阳从洱海东岸缓缓升起,碧蓝的洱海瞬间迷蒙苍茫。清澈的阳光从苍山顶慢慢滑下来,被柔光点染的地方瞬间清晰灵秀。向西看山,转头看海,不经意间就到了蝴蝶泉,向东一转再向北,几步之后,我们突然就贴近了洱海!目光,早已被洱海锁定!一路向前,那些高挑的芦苇,把蕴蓄一季的苇花轻轻伸出,大片大片的水草,经过一个夏秋的疯长,剑形锋利的叶尖,开始疲软下来,一点一点向水面低头靠近。叶面上,金黄  相似文献   

13.
发现的价值     
有一个老农,家门前有一株长了几百年的老银杏树,后来不结果子,就把树卖了.可是留下的树根,多年依然完好无损,后来盖房子碍事,就花了功夫把这老树根挖了出来,随意放在一个角落.  相似文献   

14.
漫话二人台     
(一)二人台是内蒙古西部的剧种,是我国众多剧种中的小花。大约起源于十九世纪晚期,后来逐渐流行于鄂尔多斯及其周围地区,成了蒙、晋、陕、冀接壤的广大区域的小戏种。因为出场表演的主要是男女两个角色,且女角又多是男扮女装,道具简单,文场多是四胡、扬琴、笛子,后来又增加三弦等,就这种表演形式,人们顺口就叫成二人台,口碑相传,于是就传为二人台了。或许是二人台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大型演出的规模,称不上是梆子戏,所以至今人们只是称它是内蒙古二人台。就我所知,二人台在鄂尔多斯地区是很流行的,尤以《走西口》脍炙人口,打动着无数人的…  相似文献   

15.
正水目山是一个地名,因唐代开山祖普济庆光禅师用钖杖凿地,涌泉清莹而得名。水目山也是一个故事,因故事而成了滇西著名风景名胜区。水目山奇在形象,古人的赞叹至今依然动人:李元阳撰写的《水目寺诸祖缘起碑记》里就有精彩的赞叹:"对山遥睹,巍然弥勒跏趺;原野近瞻,宛尔宝莲千叶。左有云驿象山卫俯回顾;右有天华狮山护伏频呻。辅弼龙蟠虎踞,前列万峰,后靠玉枕。"让我们一起顺势游览,去探寻"水目"何在,一睹水目山"秋波",感悟水目山"柔情",领略水目山的诗意。  相似文献   

16.
剑川山水     
正水是剑川的灵魂,山是剑川的精神,山水毓秀的剑川是大理的文献名邦。剑湖、沙溪、玉津河、金龙河、海尾河、白石江、弥沙河、象图河……水把剑川滋养成了一朵朵美丽的"金花";石宝山、老君山、千狮山、金华山……山把剑川支撑成了一个个顶天立地的"阿鹏"。剑湖湿地剑川县坝子,海拔二千多米,是位于滇西北的高原水乡。车一进剑川坝子,我立刻就看见了一个很大的湖泊,漾在蓝天白云下,漾在青山怀抱  相似文献   

17.
漫步灵应山     
正外地游客来巍山旅游时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巍宝山,巍宝山以她的巍峨峻峭、呑吐烟霞,幽深隐秘、龙翔凤翥而吸引着四方宾客。但是游客们又往往忽略了另一处颇为玲珑剔透的好去处,那就是位于南诏古城之东两公里许的灵应山和元珠山了。这里有着巍山十六胜景中的两处胜景:东山济胜、仙桥练雪。沿着盘山公路驱车而上,不一会就来到一个山垭口,垭口北侧有一小山,其山坡向北延伸到一条山箐里,山脊形如一头亚洲象的脊背,整座山就像一头大象将鼻子伸到山箐里去喝水,所以取名  相似文献   

18.
大山之恋     
1在一山相送一山迎,山连天天连山的彩云之南,连绵不绝跌宕起伏的群山、清冽冽的溪水,养育了山的儿女,使他们以山的精神铸起一种山的性格,用苍鹰般矫健的身手,用宽大结实的光脚板,用点点殷红的血渍,用岩松般强劲的生命力,昭示后人的生命……近看是山群,远望是群山。山山山,山的世袭家族、山的巨型群雕、山的河流、山的海洋,山的故乡,在中国的南方。南方的山,美在静,美在动,美在生机勃勃。山山山,从远古的荒漠跋涉而至,无声而活脱脱地挺立成千万种永恒的姿势,一种是父亲的,一  相似文献   

19.
佛教的四大名山翟萍佛教四大名山的提法,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五台、普陀、峨嵋、九华并称为"四大名山",是明代以后的事。"五山十刹".经元明动乱,久已衰竭。明代,四海统一,信徒活动范围也远远超过唐末和唐宋时期。于是,"四大名山"应运而生。四大名山虽然齐名...  相似文献   

20.
洱海行吟     
杨丽 《大理文化》2021,(2):76-78
第一次见到洱海,是在三十多年前,刚刚小学三年级的我跟着爸爸来到下关登上团山公园,当广阔的洱海呈现在我的眼前,一泓碧波万顷的水域映入我的眼帘,第一次走出大山的我被洱海深邃的蓝、纯粹的美所吸引、所震撼!这是生长在大山深处的我第一次看到这么远的远方,第一次感受宽阔博大的含义.后来我来到洱海边工作、生活,对洱海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