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慧珍 《文教资料》2014,(28):78-79
东汉末年,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魏、蜀、吴为争夺全国政权展开了殊死搏斗。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三个军事集团的较量归根到底是人才选择与人才使用的较量。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在革新人才选用体制、充实曹营实力上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曹操本人心胸狭隘,在巩固政权的过程中也错杀了一批人才,这对曹操集团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曹操、孙权、刘备分别占领中原、吴地、蜀地、形成三国立局面,其中蜀汉政权立国 四十三年,是三国中立国时间最短的,究其原因,主要是以刘备为首的外来地主势力没有重视增益益州土人士,人才没有本土化,以致后期人才缺乏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东汉末年的三国,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魏、蜀、吴三家,为争夺天下,展开了一场生死大搏斗。从一定意义上说,三国的纵横捭阖,军事较量,是一场争夺人才的大战。曹操知人善任,宽宏大度,讲求民主,在革新吏制中选贤任能,为后来取得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曹操之所以能在东汉末年诸侯割据中削平群雄、统一北方,与他对人才求贤若渴的态度和唯才是举的政策分不开的。但是由于当时社会混乱、鱼龙混杂,加之他本人胸狭好妒、过分否定传统道德等原因,也错杀了一些人才,对他本人和他的事业都造成了很大损失。  相似文献   

4.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封建军事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就其战略目的而言,都是为了图谋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进而取得全国的统治权。实现这个战略目的,除了客观条件之外,对敌斗争策略正确与否,也是重要的主观条件之一。在运用对敌斗争策略方面,孙权是值得称道的。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些初浅的探讨,以就正于史学界和读者。一、赤壁之战联合刘备抵抗曹操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6年),曹操在占领荆州之后,凭借不战大胜的隆盛军威,亲率二十多万大军,进击孙权,企图一举占领江东,统一天下。孙权联合刘备,共出兵五万,与曹军战于赤壁。孙权利用曹军长途进军,疲惫劳顿,不服水土,多患疾疫,又不习水战等弱点,采取火攻,尽毁曹军船隻,取得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的重大胜利。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的胜负,不但决定于作战双方的经济、政治、军事和自然等客观条件,而且还  相似文献   

5.
赤壁之战胜败原因后人多有评说,几成定论。但鲜有从夏口的地理位置、战略形势的角度检讨曹操失败之因。夏口“分荆襄之胜而压荆襄之口”,是荆、扬二州的“心喉”。曹操赤壁之战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夺取江陵之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因而忽视了夏口的重要战略地位,没有乘胜追击势单力孤的刘备,占领夏口这一战略要地,致使刘备得到喘息之机,并与孙权联合,最终导致了曹操的惨败。  相似文献   

6.
就在曹操得意洋洋进入汉中的当口,刘备正准备和孙权火并。此前孙权装模作样把荆州借给刘备(荆州是刘表的,刘表死了是刘琦的,刘琦死了爱给谁给谁,关孙权什么事?),刘备因为势力小弱,只好认了。暂且不管这是不是不平等条约,可是认同了就该遵守,偏偏刘备不想遵守。孙权来索要荆州,刘备总是以  相似文献   

7.
我家就是一个小"三国"。老爸是曹操雄踞北方,老妈是孙权坐镇江南,而我呢,只能是皇叔刘备(力量最弱)。更让我刘备难过的是,我文无诸葛亮扶持,武无赵子龙相助,光杆"皇帝"一个。因此,力量薄弱,经常遭受曹操、孙权的"侵扰"。  相似文献   

8.
从刘表政治集团所面临的内外形势、刘备与刘表的关系、刘备思想及言行等方面来看,刘表临终托孤于刘备都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在刘备不纳诸葛亮提出的“攻琮取荆”是他根据自己的政治主见,在分析曹操、孙权、刘表集团和自我力量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后,做出的完全合乎当时形势的正确抉择。  相似文献   

9.
《赤壁之战》中孔明、鲁肃、周瑜三人都是主战派,都劝孙权迎战曹操,都表现出在政治、军事上的远见卓识。高瞻远瞩的表现,孔明、周瑜显示于劝战时;鲁肃则表现在劝战前的游说刘备中。虽然话题主旨都是劝战,但三人的口吻、用语却不同,在这不同之中显出三个迥异的鲜明个性。  相似文献   

10.
《课外阅读》2014,(8):63-64
<正>刘备同学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这件事在校园里掀起了轩然大波。在班主任刘老师的办公室里,刘备"呜呜"地哭了,哭得很伤心。几天前的一个早晨,班长曹操的手机在宿舍里被偷了。曹操与刘备、孙权住在同一个宿舍,当时只有刘备因病在宿舍里睡觉。大家做完早操回来,曹操的手机便不见了。  相似文献   

11.
曹、刘汉中争夺战,刘备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一是刘备集团比曹操更重视汉中;二是刘备能集中全力争夺汉中,曹操则难以做到;三是刘备集团占有地利优势;四是在汉中,刘备集团的将帅比曹军优秀;五是刘备在汉中的作战方略正确。汉中争夺战的胜利,开启了刘备事业的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品,其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一回更是精品中的精品。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后更是军威大振,力压群雄;孙权占据江东险要地势,广纳贤才,势力不容小觑;刘备是汉室宗亲,信义闻名天下,但此时刚吃了败仗。  相似文献   

13.
论孙刘联盟     
孙刘联盟是在曹操大兵压境的严峻形势下孙权、刘备采取的权宜之计。长远而论,联盟与双方的争霸图谋相冲突。联盟在鲁肃、诸葛亮的全力、倾心推动下形成,势必随着他们不能掌握局面或离世而出现波折。孙权、刘备及其部属于联盟多无诚意,但联盟破裂应归罪于孙权、吕蒙而非刘备、关羽。吴、蜀后期的"盟好"关系尽管是因为"蜀弱吴孤"和吴国国政混乱不得已而为之,但"掎角之势"仍然保障了三分局面的相对稳定和吴、蜀向南方、"南中"发展。与历史上众多的国家或政治集团之间的所谓联盟相比,孙刘联盟产生过重大影响,是维持时间长、有过真诚合作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义不容辞     
赤壁大战后,曹操收拾残败军马返回许昌,经过一段休整,先诱杀西凉太守马腾,接着训练人马,着手部署兵力,准备统一中原。刘备的军队在诸葛亮精心指挥下,攻取长沙、零陵等三座郡城,然后水陆齐头并进,进取西川。消息传到许昌,曹操大惊失色说:“刘备攻占西川,兵强马壮,羽翼丰满,会成为严重威胁,必须趁他实现战略目的之前,彻底消灭他。诸位有什么好办法?”曹操的话刚说完,诏(zhào)书御史陈群站起来献计,说:“我有一计,可以先灭孙权,后吞刘备,各个击破,一举攻取江南,占领荆州。丞相可派大军直逼江东,孙权恐慌,势必向刘备求救。而刘备的目的在于攻占…  相似文献   

15.
三国历史人物的经验说明:人生目标的大小能决定一个人最终是否成功以及获得成功的大小。目标远大可以定天下。话说三国时期,天下纷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当初,有实力君临天下的人物,主要有曹操、刘备、孙权、袁绍、刘表等英雄豪杰。  相似文献   

16.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与孙权结盟抗曹,赤壁一战,曹操败北,天下遂成三分之势。既后,孙权与刘备争夺荆州,导致联盟破裂,曹、孙、刘三方在战略态势上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孙、刘联合抗曹,又从盟友变为仇敌,这在三国史上是一件颇具影响的事件,而鲁肃和关羽在这一事件中则是两个关键性人物。本文拟就荆州之争的原委以及鲁肃关羽在孙刘联盟中所起的不同作用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7.
领导艺术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表现形式。曹操、刘备运用权变艺术使他们在政治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孙权的协调艺术充分调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上下级之间形成了本真自然的莫逆关系。三国领导者完全开放的用人思想,以及小说中展示的人才现象,为当代领导者在举贤荐能、知人善任等用人艺术方面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刘备、孙权、曹操、诸葛亮四人某日乘飞机出游。突然,飞机出了故障,而机上只有三个降落伞,于是诸葛亮提议:“我问问题大家答,答对者得一个降落伞。”提议全体通过。诸葛亮首先问刘备:“天上有几个太阳?”刘备答:“一个。”于是刘备分得一个降落伞。诸葛亮又  相似文献   

19.
《赤壁之战》中有“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一句。是指在什么问题上怕被曹操占了先呢?不少资料将这句译为“现在如果不赶快去,恐怕被曹操抢先占了荆州。”这样的译法,我们不敢苟同。鲁肃替孙权分析了“刘表新亡”之后荆州方面刘备、刘琦、刘琮的情况,即言明了“说备使抚表众,  相似文献   

20.
《曹操煮酒论英雄》,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当时,在诸侯群雄的角逐中,刘备沦落半生,还没找到立足之地,曾两次投靠曹操,这节青梅煮酒论英雄,就是在刘备第二次投靠曹操时发生的事情。 为了建立霸业,刘备是个有权谋的人物。他这次投靠曹操后,接受了董承带来的密诏,参与了结伙谋杀曹操的阴谋活动。为了怕机密泄露,就有意施展韬晦之计:藏才不露,把才能和意图有意隐蔽起来,避免外人的注意和猜疑;有意转移目标,不与外界接触,不谈国家政事,天天在后花园种菜,以伺待时机,一旦密谋成功,便占有天下。刘备的野心是不小的。 刘备投靠曹操后,曹操方面不少谋士食客曾向曹操建议要斩掉刘备,以免养虎遗患。曹操同样是个计谋很深的人。他没有采纳幕僚们的意见。他懂得“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