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变压器是交变电路中的一种用来改变电压的重要设备,变压器是交变电流知识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中学阶段仅限于研究理想变压器的问题,涉及理想变压器的主要知识有:①原副线圈两端的电压关系:U1U2=n1n2 ②原副线圈中的电流关系:I1I2=n2n1 ③输入、输出功率关系:P1 =P2(即P入=P出).  相似文献   

2.
变压器是交变电路中的一种用来改变电压的重要设备,变压器是交变电流知识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中学阶段仅限于研究理想变压器的问题,涉及理想变压器的主要知识有:①原副线圈两端的电压关系:U1/U2=n1/n2 ②原副线圈中的电流关系:I1/I2=n2/n1 ③输入、输出功率关系:P1=P2(即P入=P出).  相似文献   

3.
一、解题思路思路 1 电压思路 .变压器原、副线圈的电压之比为 U1/U2 =n1/n2 ;当变压器有多个副绕组时 U1/n1=U2 /n2 =U3/n3=……思路 2 功率思路 .理想变压器的输入、输出功率为 P入 =P出 ,即 P1=P2 ;当变压器有多个副绕组时 P1=P2 + P3+……思路 3 电流思路 .由 I=P/U知 ,对只有一个副绕组的变压器有 I1/I2 =n2 /n1;当变压器有多个副绕组时 n1I1=n2 I2 + n3I3+……思路 4 制约思路 .( 1 )电压制约 :当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 ( n1/n2 )一定时 ,输出电压 U2 由输入电压决定 ,即 U2 =n2 U1/n1,可简述为“原制约副”.( 2 )电…  相似文献   

4.
变压器问题是交变电流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学生在解答变压器问题时盲目地套用U1/U2=n1/n2,I1/I2=n2/n1及P1=P2,以致在解答过程中出错,究其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5.
一、次级只有一组线圈的变压器问题若理想变压器次级只有一组线圈,则有U1/U2=n1/n2、P入=P出,即I1/I2=n2/n1.  相似文献   

6.
单相理想变压器的变压比公式U1/U2=n1/n2,是在初、次级线圈处于同一磁路的条件下,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推导得出的.变流比公式I1/I2=n1/n2是根据能量守恒定律P输入=P输出,结合电压比而得出的,用这两个变比公式处理单相多路输出或单相多路部分输出变压器和三相变压器时,由于学生对变比公式理解不深,灵活运用不够.往往容易出现错误,本文拟对此问题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7.
1.理想变压器各物理量的决定因素 (1)电压制约:输入电压U1决定输出电压U2.当原、副线圈匝数比n1/n2不变时,不论负载电阻R怎么变化,总有U1/U2=n1/n2.  相似文献   

8.
1、一个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分别n1和n2,正常工作时输入和输出的电压、电流、功率分别为U1和U2,I1和I2,P1和P2,已知n1&;gt;n2,则A、U1&;gt;U2,P1&;lt;P2 B、P1=P2,I1&;lt;I2;C、I1&;lt;I2,U1&;gt;U2 D、P1&;gt;P2,I1&;gt;I2。  相似文献   

9.
变压器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内容 ,学生学习以后 ,都知道变压器有变压、变流的作用 ,其实变压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变电阻的作用。如图 1所示 ,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 n1∶n2 ,若副线圈负载电阻为 R,那么变压器工作时 ,a、b两点的等效电阻为多少 ?分析 a、b间等效电阻可理解为该两点的电压 U1与流经两点的电流 I1之比 ,即Rab=U1I1,由变压器变压、变流规律可得U1=n1n2 U2 ,I1=n2n1I2 ,且 I2 =U2R,则 Rab=U1I1=n1n2 U2n2n1I2=( n1n2) 2· U2I2=( n1n2) 2 R.图 1图 2上式表明 ,从变压器输入端看去 ,实际电路图 1中 a、b两点…  相似文献   

10.
如图,理想变压器有两个接有电阻的独立副线圈甲、乙,其匝数分别为n1和n2。现测得线圈甲上的电流与电压分别为I1和U1,线圈乙上的电流为I2,则线圈乙上的电压U2=——,原线圈上的输入功率P=  相似文献   

11.
一、本月知识学习指要理解电流强度、电阻、电阻率、电动势等基本概念.懂得电功(W=UIt)和电热(Q=I2Rt)的联系和区别;功率的计算公式P=UI、P=U2/R、P=I2R的联系和区别.明确电阻定律(R=Pl/S)、欧姆定律(I=U/R)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R+r))的适用条件和应用对象,并能熟练运用之.理解相同电池串联的意义和特点.在电路的分析与计算中,应善于识别电路的串并联结构,并能熟练地用比例法解决问题.二、练习题精选1.在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电流表的内阻忽略不计.若电流表的读数为ZA,则凡的阻值为()A.20QB…  相似文献   

12.
张永兴 《中学理科》2000,(11):39-41
变压器是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际应用.中学物理研究的变压器是不计铁损、铜损、磁损的理想变压器,用于计算的公式有U1/U2=n1/n2、l1/l2=n2/n1和P人=P出,所以,就变压器这节内容本身没有多大的思维难度.但对于那些不拘泥于教学大纲,构思新颖,立意创新的变压器问题,学生分析解答时不能很好看清物理模型、不注意适用条件、不分清特殊情况、不辨析因果关系,往往盲目代公式.因此,学习中既要抓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13.
设定值电阻R上加电压U1时流过的电流为I1,加电压U2时流过的电流为I2,则R=U1/I1=U2/I2=U2-U1/I2-I1=ΔU/ΔI(设U2〉U1)。功率变化:ΔP=P2-P1=U2^2/R-U1^2/R=(U1+U2)(U2-U1)/R=(U1+U2)(U2/R-U1/R)=(U1+U2)(I2-I1)=(U1+U2)ΔI或ΔP=P2-P1=U2^2/R-U1^2/R=(U1+U2)(U2-U1)/R=(U2/R-U1/R)(U2-U1)=(I2+I1)(U2-U1)=(I1+I2)ΔU。  相似文献   

14.
于正荣 《物理教师》2013,(10):59-60
问题.在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n1:n2=22:5,原线圈接u1=220√sin100rt(V)的交流电,电阻R1=R2=25Ω,D为理想二极管,则下述正确的是 (A)电阻R1两端的电压为50V.  相似文献   

15.
在含有理想变压器的交流电路中,原、副线圈分别与其他元件组成2个回路,当负载发生变化时,由I2=U/R,和P2=U2/R可知,副线圈的电流和输出功率直接受到影响,而根据理想变压器的功率关系和电流关系可知,原线圈中的电流和输入功率也将受到影响.那么负载电阻R相对交流电源有多大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6.
5-叔丁基-1,3-间苯二甲酸、1,3-双吡啶丙烷与醋酸镍以1:1:1的摩尔比在纯水溶剂中反应合成了镍的配合物{[Ni2(L)2(1,3-dpp)2(H2O)]·H2L}n(H2L=5-tert-butylisophthalic acid,1,3-dpp=1,3-di(4-pyridyl)propane).通过红外以及X-衍射分析,确认了其化学结构.Mr=1112.02,晶体属单斜晶系,C2/m空间群,晶胞参数:a=35.166(4)A,b=20.051(2)A,c=17.115(2)A,β=95.003(2)°,V=12022(3)A^3,Z=8,Dc=1.229mg/m^3,最终偏差因子R1=0.0720,wR2=0.1901[I〉2σ(I)].  相似文献   

17.
原题加在理想变压器上的交流电压的电动势为E,内阻为r,与副线圈相连的负载电阻阻值为R,如图1所示,求:(1)原线圈中的电流I1为多大时,负载上获得的功率最大?最大功率为多少?(2)负载获得最大功率时,变压器的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多大?这是一个典型的变压器问题,对于理想变压器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所以要算负载获得的功率,实际上是要计算变压器的输出功率P1,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里面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理解的不是很透彻,出现了一些问题。误解假设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n1∶n2,则变压器的输入电压为U1=E-I1r。由UU21=nn21得…  相似文献   

18.
考题:已知函数f(x)=lnx,g(x)=x.(I)若x〉1,试判断y=f(x)与y=2g(x-1/x+1)与的大小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有关理想变压器的动态问题分析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负载电阻不变,原、副线圈的电压U1、U2,电流,I1、I2, 输入和输出功率P1、P2随匝数比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二是匝数比不变,上述各量随负载电阻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不论  相似文献   

20.
刘殿岩 《新高考》2007,(12):9-10
对于变压器问题,多集中于对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及I、U、P、n各量间基本关系的考查.根据大纲和教材要求,变压器问题主要涉及以下三大题型:一、一原一副,“口”型铁芯变压器问题图1例1如图1所示,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n1:n2=4∶1,原线圈回路中的电阻A与副线圈回路中的负载电阻B的阻值相等.a、b端加一定交变电压后,两电阻的电功率之比PA∶PB=,两电阻两端电压之比UA∶UB=.解析此题很容易将电阻A消耗的功率当成原线圈的输入功率,并将a、b两端电压当成变压器原线圈的电压U1,从而得到错误答案1∶1,4∶1.实际上电阻A消耗的功率并非变压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