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左儒右贾”辨——明清徽州社会风尚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代的徽州,可谓地灵人杰。这里,既以朱子阙里而被誉为“东南邹鲁”;又以商贾之乡而名闻全国。业儒和服贾成了徽人所从事的两项主要职业:“其俗不儒则贾,相代若践更。”论贾,则有藏镪百万、足迹“几遍宇内”的徽州商帮;论儒,则有读书登第的达官显贵、名贤才士。但儒与贾究竟孰轻孰重?孰高孰下?明代徽人汪道昆在谈到这一问题时说:“古者右儒而左贾,吾郡或右贾而左儒。”“吾乡左儒右贾,喜厚利而薄名高。”汪道昆的话是否反映了徽州社会的实际情况,这关系到我们对明清时期徽州社会风尚能否全面正确的了解,也涉及对徽商性质的研究,故不能不作一辨。  相似文献   

2.
从社会史或法律史的角度来说,儒、侠、盗在性质和意义上均有所区别。时至明代,侠客史的发展出现了三大转向:一是"儒侠"与"儒盗"的出现,知识人日趋侠盗化;二是侠、盗之儒者化,其具体的表现则是"侠盗"的出现,文人士大夫为侠、盗大唱赞歌,以及盗贼投身到儒家学者的讲学运动之中;三是侠客与盗贼出现一种互动的症候,即在侠客与盗贼之间,仅仅只有一线之隔。无论是儒者之侠客化乃至盗贼化,抑或盗贼之儒者化,无不都是明代"社会流动"加剧的明证。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在徽学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上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值得深化之处。徽学的学科性质属于专门史学科中的区域史。徽学研究的对象(即研究的时空范围),大体是北宋末年至民国建立前徽州人在徽州本土和在全国其它地区所创造的历史文化。徽学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徽学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徽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徽州历史文化的整体研究和理论研究,徽州历史文化的专题研究和个案研究。徽学研究既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又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徽学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仍然缺少美学维度的考察。徽州人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审美文化,蕴育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徽州的文学、戏曲、绘画、篆刻、雕刻、建筑等艺术凝聚着徽州人的审美趣味和美学追求;徽州的美学家们在不同的艺术领域中表达出自己的美学观念。重视徽学研究的美学维度,对于把握徽州人的精神创造性、有效阐释徽州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发展当代审美文化以及进一步深化徽学研究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徽学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仍然缺少美学维度的考察.徽州人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审美文化,蕴育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徽州的文学、戏曲、绘画、篆刻、雕刻、建筑等艺术凝聚着徽州人的审美趣味和美学追求;徽州的美学家们在不同的艺术领域中表达出自己的美学观念.重视徽学研究的美学维度,对于把握徽州人的精神创造性、有效阐释徽州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发展当代审美文化以及进一步深化徽学研究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徽商“任侠”风气盛行。许多徽商在行商的过程中践行侠之行为准则,进而成为亦商亦侠的“侠商”。徽商任侠之风的形成受到时代大背景以及身处小徽州两方面的影响。但无论徽商任侠抑或好儒,其在“名”和“利”两方面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徽商任侠和徽商好儒品质一样,被看作是徽商的一种独立的精神风貌。同时亦应注意到徽商无论是“好儒”或是“任侠”,都只是在特定时代下寻求的一种身份认同,传统的士商关系并未改变。  相似文献   

7.
徽州牌坊作为一种并不多见的历史文化遗存,固然与徽地独特的人文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然而,徽人远行经商、贾而好儒的生存方式与心路历程,却折射出程朱理学倡导的家族本位、男权至上、妇道伦理等儒家精神的熏陶和影响,以及因人性扭曲所带来的妇女悲怨与哀伤,这一切都可以从幽远而斑驳的牌坊文化中得到深刻解读。  相似文献   

8.
徽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学科归属和定位十分重要。徽学是一门以徽州社会经济史特别是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为主体,综合研究徽州整体历史文化以及徽人在外地活动的历史学科。严格意义上说,徽学应当归属于历史学的专门史研究范畴。正是中外交流的开展,才使徽学最终成为一门学科,并逐步走向成熟与繁荣。  相似文献   

9.
对于徽州学,即使不能统一看法的话,也没有关系.人们游览庐山尚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何况博大精深的徽州历史文化,我们又怎能做到"一律"?对徽学的定义,最有代表和影响的有这样几种观点,一是已过世的张海鹏先生,他在<"徽学"漫议>一文中写道:"什么是徽学?徽学即徽州学,或曰徽州文化.  相似文献   

10.
会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缘性或业缘性组织。作为徽商重要的活动地点,徽州会馆是旅居芜湖的徽人的活动中心。清末民初,徽州会馆作为徽州旅芜同乡会的代名词,继续延续传统的祭神、义举的功能,在保障徽州本土权益方面亦出力颇多。与此同时,会馆也逐渐成为芜湖当地的公共活动空间,为地方军事、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芜湖徽州会馆职能的变迁与延续,其背后的逻辑在于会馆面对时代变化进行的自我调适,是对其时政府职能缺位的补充;是对徽人间地缘联系持续性需要与当地社会需求的回应。在这一过程中,芜湖徽州会馆逐渐融入本土,徽人的会馆成为了城市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在古徽州这片土地上以及从古徽州走出去的人之中,曾有非常著名的私人藏书家。徽州私人藏书之所以丰富,一是因为这块土地上文风昌盛,二是因为有经济基础。丰富的私人藏书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从民俗学角度看徽州古民居的主要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徽州古民居的装饰性和传统性相结合的特点是与徽商的生活文化密切相连的,选择怎样的民居样式体现了当地民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世代相传的民居样式又会加强民众对生活的某种集体认识。这个动态的过程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3.
徽州济阳江姓源出于赢姓,以其居住济阳郡而得名,唐宋之际辗转流徙至徽州各地,世代繁衍,家族逐渐壮大,形成了众多分支。歙县江村是徽州济阳江姓的显赫一支,族人擅长经商,赚取财富用于农业发展、人才培养、村庄建设。  相似文献   

14.
1934年,自婺源划归江西之议发生后,徽属及该县民众乃至旅外乡人,面对着徽州被分割的现实,一场长达十数年的婺源回皖运动拉开了序幕。旅沪徽州组织不仅在上海联动起来,形成同乡网络,同时将这个网络扩散到周边城市,形成一个更大的、联系密切、相互支持的网络,促使运动逐步走向高潮,最终为婺源成功回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鉴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4):121-122
徽商,一支活跃在明清时期的商帮劲旅,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商业资本的一个重要力量。而明清时期是徽商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活动范围"几遍禹内",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更有着"无徽不成商""无徽不成镇"的说法。两淮地区向来经济发达,又是徽商起步的主要地区,加之交通便利,自然成为徽商经常出入之地。此外,徽商发展不断壮大的一个根本因素是依靠盐业的发展,而扬州作为徽商盐业的基地对徽商发展以及两淮经济的兴衰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代徽州社会,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变化,商人们经商艰难,黄、赌、毒等不良生活方式流行,但同时,澈州人也在改变一些传统的迂腐短见,如歧视妇女、压迫佃仆等;另一方面,徽州人在近代对读书中举仍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相似文献   

17.
《祁氏分关书》是研究徽商的新资料。根据文书内容,对其所记载的徽人经商艰难及析产情况展开了分析,并就徽商家庭发展进行了研究。其成果有助于加深对徽商真实的社会生活及家庭经济发展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徽州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典范之区。关于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的研究,不同于一般的学术史的研究。其区别主要体现在关注问题的角度不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差异,两者也因此体现了不同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从空间角度讨论徽州传统学术文化,主要关注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区的形成与变迁、徽州区域传统学术文化的历史变迁、徽州学术文化的区域表征、徽州学术文化的空间传播及其影响、徽州传统学术文化景观等内容。开展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的研究,应注意学术文化地理与学术史的区别、时空范围、传统学术文化的界定以及文献资料和文书资料的结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徽商会通儒术与贾事,创造了商业传奇。徽商的富庶是徽州木雕艺术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其贾而好儒的文化精神成就了徽州木雕艺术的辉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