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神话中的洪水和同胞婚姻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洪水是神话创作者用以灭绝人类的工具,是他们为同胞婚姻设定的必要条件,与历史上的洪水灾难并无直接联系;神话中的同胞婚姻不是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同胞婚姻的再现,而是人类潜意识中同胞婚姻欲望的表现。神话中的同胞婚姻以"世界上只有同胞二人"和"天意许可同胞婚姻"为前提,旨在强化现实生活中同胞不可结婚的普世原则。  相似文献   

2.
《牵手》和《中国式离婚》是被誉为"中国婚姻第一写手"的当代女作家王海鸰的两部重要作品。作家用细腻的笔触将婚姻以日常化的形态呈现出来,并以理性的女性主义视角揭示出处于婚姻麦城的当代女性的自身弱点;同时,作家也试图探索当代女性的婚恋出路。  相似文献   

3.
张玉梅 《考试周刊》2011,(50):44-45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是家庭维系的基础。而不同的社会时代、不同的环境也会造就不同的婚姻制度。强大的罗马帝国下的婚姻严守一夫一妻制的原则;在东方,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代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多妾",以"夫为妻纲"。尽管如此,不同的时间、空间,罗马法和《唐律疏议》中关于婚姻制度在结婚的要件上是有相似之处的。  相似文献   

4.
看到"道德课堂"这个词,我首先想到的是恩格斯的那句名言:"没有感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为什么不道德,因为这样的婚姻不能给夫妻双方带来快乐、幸福。婚姻不仅需要法律的保障,也需要情感的支撑,两者缺一不可。合法性、情感性是婚姻的两个基本属性,实际上缺乏任何一个属性的婚姻都是不道德的。  相似文献   

5.
主要以杜十娘、王昭君、刘兰芝三个古代女性的悲剧婚姻为代表,探究"被婚姻"给她们带来的痛苦以及她们对封建礼教的抗争,从而揭露出女性悲剧婚姻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6.
婚姻是人们群居的基本社会关系,联系着千家万户,是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婚姻问题的研究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其中的婚姻观念问题是众多婚姻问题中的一个。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法收集资料。通过对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调查对象本身的基本组成情况,并分析了年龄差异和"婚前同居"观念的不同、文化差异与"女人再能干不如嫁个好男人"的选择差异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关联以及年龄与对待"婚外恋"问题差异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蒙古札剌亦儿部作为黄金家族的"斡脱古.孛斡勒"(t γüboγol),即老奴隶,有元一代,它遵循着传统的婚姻礼则,坚持与黄金家族"世不婚姻"。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到了明代,札剌亦儿人却多有联姻皇室的记录。同时札剌亦儿人的婚姻同样无法超越门第社会婚姻的藩篱,婚姻仍然成为许多札剌亦儿人改变其政治地位的手段和体现其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婚姻法的主要任务就是培育他们对婚姻的理性态度,避免信息不对称和有限理性对婚姻均衡性的破坏。基于此,文章认为婚姻法中的夫妻关系制度应当给予婚姻主体在法律框架内自由设置夫妻权利义务的权利。在离婚制度方面,应确定"严重损害婚姻期望利益"的诉讼离婚标准和"保护未成年子女最大利益"的原则,并对没有过错离婚的女方,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9.
"万物有灵"思想是佤族原始信仰的核心内容,体现于佤族婚姻的整个过程,并对佤族婚姻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戏曲小说中的"痴心女子负心汉"模式中的"负心汉"一般都是读书人。究其原因,实是封建社会男性的一种人格缺陷,而读书人——特别是科举成功、做了官的读书人更是彰显了这种缺陷。此外,婚姻观念的落后,男性主导社会的现实,也增加了这种悲剧产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婚外恋行为实施者完全是基于自我对人生价值、婚姻价值的自我欺惘,他们不仅完全否定了婚姻的实存价值;还生活在人格本己价值的自我欺惘之中。其实质是自我至善精神、人格价值、婚姻本己价值的自我欺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是一个辉煌的传奇人物。她的出身、生活和婚姻都具有传奇色彩,从而构成了她传奇的人生。她为写作而生为写作而死的执着,家族写作与强烈的自我体验,创造了她的写作传奇。  相似文献   

13.
人生苦旅的温馨港湾——李贺爱情诗心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贺一生是短促的,又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其现存诗歌中有近五分之一的篇幅涉及到爱情婚姻生活,情感真挚深婉而主旨多扑朔迷离,莫辨其踪。这给后人的解读既带来"归趣难求"的困惑,也留下了寻绎考索的思维空间。本文试图以诗人有迹可按的生活经历为依据,辅以合乎情理的心理探测,发掘李贺情诗缠绵悱恻的精神底蕴,藉以洞悉中晚唐诗人隐微纡曲的心灵世界,为唐人社会心理变迁总体趋向的研究提供一种感性的参照。  相似文献   

14.
描摹世相人情百态的世情小说,可以见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一些伦理道德规范和约束。中国古代社会以"三从四德"规范女子的言行举止德性,将女子一生鲜明地划为三个阶段,即未嫁、既嫁、寡居。本文以这三阶段的分期为出发点,以女子之"从"为侧重点,分析世情小说中所展现出的,古代未婚男女、已婚夫妇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循的相关婚姻伦理和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5.
萧红是一位命运悲苦但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悲凉短暂。传统观念里的"母亲"一直是伟大和崇高的化身,是牺牲和奉献的代名词,而萧红划开笼罩在"母性"之上的灼人光辉,使被施予了华丽外衣的"母性"骤然赤裸,她笔下的母亲不仅形体、相貌丑陋,而且大多在无爱的婚姻中进行着动物似的生育,游走在生死的边缘,为"物"而疯狂,都是自私、冷酷、残暴的母亲。萧红之所以淡漠母爱,颠覆母爱,与她成长历程中母爱的缺失、贫穷的流亡生活及萧红对母性的颠覆性认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朱淑真一生悲哀,嫁非所爱,漂泊东西。她把满腹愁苦灌注在她的诗词作品之中。尔后虽其大部分作品被其父母一火焚之,亦有少数有幸得以存世,后人结集之,名曰"断肠"。何为断肠?古人云:悲之极也,肝肠为之寸断。纵观朱淑真一生,经历着错嫁、思亲、相思、曲高和寡、叛道的感情煎熬,这些情愫最终凝结成了她的断肠之悲。  相似文献   

17.
《诗经·国风》中有很多反映爱情婚恋的诗篇,其中待嫁女性形象的类型丰富,她们有对爱情的憧憬和向往,有对婚姻的希冀和期盼,也有失恋后的痛彻心扉。她们演绎着各自或精彩或悲情的爱情故事,经营着或幸福或悲凉的爱情生活。从中使我们了解到周代女性对爱情热烈奔放的追求和对爱情的忠贞,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人性美。  相似文献   

18.
南子在史籍所载的身份是卫灵公夫人,为后人铭记的多是因为风华绝代的美女之名。南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大约与孔子同时,《论语》《史记》中均有"子见南子"的史料记载。《左传》虽未及此,却记述了南子与卫国政治局势和政治走向的关联以及个人婚姻感情生活的复杂性和多义性。从南子潜在的思想和显在的表现上看,对两性平等和两性平权的追求使她具有中国早期女性主义者的全部特征。  相似文献   

19.
生活在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作家爱米莉·勃朗特,浪漫热烈而多情,却清楚地认识到,所信仰的至真至纯的爱情在传统道德的束缚下无法生存.<呼啸山庄>作为她唯一的一部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渴望浪漫爱情同时又无法摆脱社会现实的矛盾心理.爱情与婚姻,浪漫与现实的冲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是无法避免的.在这种矛盾面前,每一个社会中的人都难免会犹豫徘徊.这正是<呼啸山庄>所暗示的事实.  相似文献   

20.
《伤逝》和《沉沦》同为“五四”时代表现青年知识分子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的重要作品,带有作家强烈的自传色彩,但由于鲁迅和郁达夫各自独特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伤逝》和《沉沦》在表现爱情这一共同主题的时候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鲁迅更多的是通过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悲剧探索更为深广的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在混沌初开的社会氛围中新觉醒的知识女性的命运和悲剧,表现出忧愤深广的时代忧患。而浪漫主义作家郁达夫则在《沉沦》中尽情宣泄灵与肉的冲突,即性的要求和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的苦闷,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色彩。《伤逝》和《沉沦》分别体现了鲁迅和郁达夫在不同角度和层面所进行的人生、人性开掘,均具有惊世骇俗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