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多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四、二、一”结构家庭的日益增多、城市化以及工业化的进程、农村“空巢老人”会更加普遍。而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已涉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如何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实行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开展多方面的养老方式,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以B社区内建立的社会组织孵化园作为调查研究区域,通过问卷和访谈对社区内年满60岁的空巢老人、从事老年人养老服务的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和访问,主要了解空巢老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满意度以及空巢老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如今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由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城市空巢老人多以社区养老为主,那么本文就从城市空巢老人的标志性问题入手,进而从各方面分析社区养老的供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解决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农村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对他人的依赖越来越强。而今家庭养老仍为主要的养老方式,但随着核心家庭和外出务工现象的产生,"空巢老人"大量出现,家庭养老难以满足农村现代化养老需要,养老院养老亦存在诸多不足。故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需因地制宜,在农村地区采取家庭与社区养老相结合、养老互助的模式,且于落后地区辅以政府购买子女服务等养老方式。该模式的提出旨在为农村养老新思路的开拓提出建议,减轻社会经济负担、提升老年人养老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5.
《湘南学院学报》2021,(6):26-30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城乡倒置的当下,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安土重迁的文化因素、未富先老的经济因素、人口流动的社会因素和计划生育的制度因素使得在贫困县农村发展互助养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湖南省安仁县农村空巢老人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农村空巢老人对互助养老需求较低,空巢老人对互助养老服务有具体期待:养老服务主体多元化、互助养老服务内容多样化、互助养老服务持久化。针对空巢老人的互助养老需求,提出三条在农村发展互助养老策略:一是政府主导,加大互助养老的宣传力度,出台相关制度,加大财政投入;二是构建多元立体的互助养老网,实现多元主体的互动、融合,形成多元化的服务主体;三是拓展互助化养老服务内容,全方位关注空巢老人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构建城市空巢老人社区养老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社区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笔者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对长沙市2个社区的300多名老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影响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因素依次有性别、年龄、经济状况、婚姻状况、与子女关系、社会支持等。社区服务在养老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社区养老不仅收费低廉,而且使老人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更受城市空巢老人的欢迎。  相似文献   

7.
转型期农村养老模式多元化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转型期的深入,农村养老社会化是基本趋势,农村养老模式多元化是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发展进行历时性考察,剖析农村养老模式从一元的家庭养老走向多元的社会化养老的内在逻辑。考虑转型期农村养老模式多元化的现实条件,当前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多元化的路径选择应当是:以家庭养老为基础提供养老住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提供养老服务,以社会保险养老为支撑提供养老资金,构建出"家庭+社区服务+社会养老保险"的新型多元组合型养老模式,以满足农村老人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全方位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8.
农村老人空巢率快速上升,空巢老人精神养老严重缺失,是我国面临的严峻现实问题。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作为准公共产品,无论从理论还是从现实看,政府都必须承担道德、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责任。但是,由于思想认识、管理体制和现实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政府在履责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政府应构建明确的责任体系,切实履行自身职责,积极维护和保障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权利。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现有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必须加快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社区养老支持体系。而要建立农村社区养老支持体系,应该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加大对农村社区养老支持体系建设的资金筹措力度,加强农村社区养老支持体系的组织建设,强调农村社区养老支持体系的个性化服务,以确保农村社区老人"老无所忧,老有所养"。  相似文献   

10.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家庭小型化、核心化和空巢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快速退化。武陵山片区农村失能老人经济上极度贫困,长期照护问题更为严重。面对庞大的武陵山片区农村失能老人群体,单纯依靠家庭、政府、市场都无法满足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服务需求,需将传统的家庭照护、社区照护与机构照护有机结合,创建社区居家照护模式,培育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和家庭等多元化的照护服务供给主体,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有力补充与更新,能很好地解决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东北地区农村养老现状,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分析法,论证了互助养老模式是东北农村地区养老的有效出路。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作为解决农村地区养老困境的思路新方向,在补空心、补短板、破除困境三个方面具有高度适应性和独特优势,从非政府组织建设、资金渠道、制度化演进等层面为破除互助养老模式发展的现存困境,提出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发展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2.
国家因人口老龄化而产生养老难的问题,企业因各种原因而存在人才流失问题,二者有一个共同的解决办法,这就是实施企业年金制度.本文基于企业视角,从企业年金定义、内容学习入手,根据制度特征,分析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的成效和缺陷,以求较深刻地理解我国企业年金制度.  相似文献   

13.
421家庭已成为我国城镇典型的家庭结构模式。这样的家庭模式面临加速的养老、住房、医疗、教育等突出问题。以社会保障和家庭保障规划奠定家庭生活保障的基础,以商业保险和社会互助弥补社会保障的不足,以储蓄和房产、证券等投资促进家庭生活保障的增长性,从而构建起具有安全、稳定、增长等特点的421家庭生活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机构养老是社会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完善社会养老具有深远的影响.目前,常熟市机构养老已具有一定规模,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格局,城乡机构养老建设协调发展,分层分块管理模式初见成效.但是,机构养老在制度建设、理念推广、财政来源、运作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要从政府部门、养老机构和社会三个方面共同努力.政府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提高责任意识;养老机构要创新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全社会要共同参与,营造良好的机构养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家庭养老的功能弱化、机构养老资源严重短缺等问题的出现,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社区养老模式的各优势表明,这种模式将是解决养老问题的一个突破口。但同时社区养老模式在启动、运行、评估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问题,需要相应的一系列对策来解决。  相似文献   

16.
日本通过职业教育模式成功地培训"介护士",较好地解决了日本国内养老服务人才不足的问题。目前,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人才严重不足,这也是制约我国养老服务领域发展的瓶颈。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刘芳 《天中学刊》2014,(4):58-60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是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农村互助养老在观念、经济、生活习惯等方面都适合农村老人需求,是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可行选择。结构松散,资金受限,缺少法律规范和政府引导支持,导致互助养老存在着不稳定性。为有效提升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质量,促进农村互助养老事业的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强化互助养老的制度设计,加大互助养老的宣传推广力度;开拓多元筹资渠道,增强资金效用;加快法规建设,促进互助养老的规范化;完善农村互助养老的政策保障服务建设,形成相应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的预测问题,建立了预测社会平均工资的最小二乘无缝接续模型,并对信息运用的合理性进行了充分论证。在此基础上,将文字型的养老金计算公式转化为数学公式,并给出了能直接计算养老金替代率的解析公式。为预测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状况,引入A账户和B账户的概念,构造出迭代模式的账户余额函数,给计算养老保险基金的平衡点和缺口数量提供了完整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养老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对于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正常运行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全球范围内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各国家均面临不同程度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财政危机,纷纷采取改革措施。通过建立一个55期生命周期一般均衡模型进行模拟演算,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加以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渔业互助保险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由民间互助组织建立以抵御渔业风险。随着渔业风险和互助组织规模的扩大,政府在制度发展过程中逐渐担当起重要责任,互助组织发展成为互助保险制度,作用也不断增大。文章主要对我国沿海渔业互助保险的发展历程进行了阶段划分,并总结了目前沿海地区在探索渔业互助保险制度过程中形成的模式,以此来理清我国沿海渔业互助保险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