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国恩先生的新著《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中外文化》,在探讨异域文化和民族传统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双重影响,以及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与文学流变、文学思潮与作家创作、宗教意识与艺术精神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一系列前人没有涉及或挖掘不够深入的论题上,见解新颖独到,结论令人信服,研究扎实,论证充分。既具有强烈鲜明的历史意识和问题意识,又保持了他一贯的平实通达的学术风格,应能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 ,倍受历代关注 ,成为有识之士寻求的精神食粮。但是 ,其所体现出的死亡意识却几乎无人问津。基于此 ,本文对早期先秦儒家文化中涵盖的死亡意识进行探讨 :初步定位中国传统的死亡观 ,在基础上 ,吸收西方死亡观的精粹 ,以激活其内在超越机制 ,使之更好适应时代精神发展 ;从一个更高层面上反观中国传统文化 ,以期激发出现代中国人更为强烈的情感与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体验教学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度,蕴涵着人文精神、整体直觉思维、和谐意识等传统文化的意蕴。探讨体验教学的文化意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与中国文化的适应性,从而开拓体验教学更为广阔的疆域。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是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传承主体,增强其传统节日文化意识,优化其节日文化行为,有利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当前,大学生节日文化意识淡薄、传统节日活动内容和形式的时代性不强、"洋节"入华的冲击、节日法制化不足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乏力等因素,影响了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意识与行为的提升。增强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意识,优化其节日文化行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化意识是中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学生文化意识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尤其是在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感知、理解和内化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帮助学生学好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传播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方洁 《文教资料》2020,(6):64-67
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与生态意识的内涵关系看,生态意识是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为公民生态意识培育提供"原动力".湖州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公民生态意识培育,是一个重要问题,表现为:公民生态意识水平存在差距、意识和行为难以一致、自主性不足、配套服务不健全等.将传统生态文化融入湖州公民生态意识培养,培育公民生态价值自觉,有利于推进新时代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7.
体验教学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度,蕴涵着人文精神、整体直觉思维、和谐意识等传统文化的意蕴.探讨体验教学的文化意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与中国文化的适应性,从而开拓体验教学更为广阔的疆域.  相似文献   

8.
张灏在《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一书中提出幽暗意识这一新概念,以人性为出发点具体分析了西方民主传统和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差异,尤其探讨了新儒家对当代中国的影响,主张以批判和继承的态度看待现代文化.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耻感包括知耻感和羞耻感。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范畴。由于主体的道德意识薄弱、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失误,使得一些大学生荣辱不分、是非颠倒、耻感淡化。提高知耻能力、确立合理的德育目标和构建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是提升大学生耻感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摧枯拉朽之势。“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毅然与传统文化决裂。历来追求“文化载道”的中国文学恍然间成为“意义的真空”。现代中国文学向现代宗教寻求思想的资源,染上了浓浓的宗教情怀。忏悔意识、悲剧意识逐渐在中国文学中生成。  相似文献   

11.
范长江的思想文化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他本身所蕴藏的传统文化思想对自身的行为、创作影响极大。范长江的人生经历和新闻创作实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强不息、民本意识和爱国精神的有力体现。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视域而言,文化是文学的上范畴。中国古代文学深受传统文化的浸染与影响,突出的体现于对文人创作审美态度情感倾向的左右和牵制,对他们精神意识的主导。导致文学作品中家园、生命、功名等意识母题的集中出现和差异性抒发表述。  相似文献   

13.
中华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然而随着中西文化的冲击与碰撞,一些国人的传统文化意识淡化了。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现状却令人堪忧,河南省也不例外。本文通过对当前河南省郑州、开封、洛阳、新乡、安阳、信阳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大学进行调查,在综合分析数据的基础之上,为文化体制改革下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男权意识对路遥创作产生了明显的制约。路遥的男权意识在其文本中具体表现为:才子佳人的爱情模式显示了女性对男性物质与精神的依附,贤妻良母的婚姻模式显示了男性对女性从肉体到精神的束缚与苛求。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样态,农民是城镇化的主体与主要受益者。城镇化过程可视为农村居民向城镇居民转变的过程,因此农民的传统文化意识直接影响着城镇化的推进。本文以现代性思想为基础,通过对农民文化意识的思考,提出城镇化过程中农民文化意识的转化方向和基于传统文化的农民文化意识转化策略,即传统文化中未来意识的发掘,传统文化中生态意识的传承,传统文化中群体意识的存续,传统经济伦理与道德意识的承接。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传统文化中规则意识出发,研究传统文化中“合规则性”的表现、发展。认为规矩意识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对规范的认可、服从和崇拜,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普遍接受社会通行的价值观及规则,“合规则性”是国人自然品性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人从生存到审美的合规则意识都为在职业教育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有机整合提供了基础,职业教育必须从传统文化的营养中培育以“合规则性”为核心的现代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士人,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接受者.从古至今,士人对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其心理看,不出两面,既有政治依附意识,又具有反叛性格,故统治阶级对士人采用两手进行控制,即拉拢与镇压,从而形成其矛盾心理.掘其根源,由道统意识、超越意识、忧患意识、功名意识所致.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旅游意识是人们生存和休闲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与理性思考,是我国传统文化系统的精要之一。主要表现为:生命为根本的生态旅游伦理意识、“天地人合一“的生态旅游审美观、自然美为审美最高准则的审美观、“取之有度,用之以时“的生态旅游开发意识以及人与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旅游观念等。探究传统文化的生态旅游意识,对于充分挖掘生态旅游意识的功能,厘定生态旅游发展原则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以来的文化中国是总体性中国形象的重要存在样态。新时期以来的文化中国塑造主要是借助于文学审美活动来获得对象化显现的。拨乱反正的文化重构、传统道德意识的现代想象与现代文明的复调结构等维度具体表征了其精神轮廓与意义边界。这样的结构特点与价值内涵表达了文化中国的独特的自我意识与民族身份规定。  相似文献   

20.
使用典故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习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中国文化传统密切关联。中国两千多年尊圣崇经的主流文化,形成了古代文人浓厚的崇古意识,文学作品以及其他文化领域的用典正是这种崇古意识的具体折射和反映。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去挖掘这种表层形式下国人的文化心理,去审视用典产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