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左图右史”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图说”契合当下学生的阅读和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用图识史,有利于培养学生基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对事物进行分析的思维方式,培养时空观念素养;以图证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培养史料实证素养;以图释史,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角度认知和建构历史,培养历史解释素养。《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提示中多次提到要读解图像材料,  相似文献   

2.
<正>“以诗证史”一直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种发展思路。陈寅恪先生是“以诗证史”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中国诗虽短,却包括时间、人事、地理三点……中国诗既有此三特点,故与历史发生关系”[1],其《元白诗笺证稿》则是利用中国诗来研究历史的典范之作。诗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与历史有密切的关系,可以反映不同时期广阔的生活画卷,且后人亦能从中发掘王朝兴替与社会变迁的诸多信息。利用古诗作为日常教学的史料,可以展现史料的多元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素养。  相似文献   

3.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1]从定义看,构成科学的历史解释需要史料实证、历史理解与分析评价相结合。可信的史证是历史解释之基,严谨的逻辑是历史解释之器,多元的史观是历史解释之魂。[2]笔者试以《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为例,以初高中衔接、史料实证、历史理解与分析评价为抓手探讨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以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6课“抗日战争”为例,历史教学要“穿越”史料的丛林,重返抗日战争的“历史现场”,引导学生感知逝去的真实,就要基于“史料”的类型、构造和认知,通过一幅清晰而直观的历史油画——《1937·南京大屠杀》,“图像证史”,透析历史图像的内容和内涵,挖掘隐藏在图像背后的故事:画里·画外、前世·今生。  相似文献   

5.
【学情分析】 经过第一单元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学习,学生初步理解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基本原则。而且,经过一年半的历史思维训练,学生基本具备了研读史料的能力,能够在史料情境中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基本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理解史料,质疑史料的习惯。这些为学习第9课“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  相似文献   

6.
“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学历史教学要求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此上海二期课改《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就明确要求在中学做到“论从史出,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史论结合”,即通常所说的“十六字方针”。这十六字方针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历史学习和研究的逻辑体系,即“史料-史论-史观”。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贯彻这十六字方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思维逻辑呢?本期“聚集”或许能给你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历史教学要突破不同教材的具体描述,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效史料(图片、文字等),适当补充相关史料,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整合“史实”,理解“史识”,升华“史感”。《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可从整合“史实”、理解“史识”、升华“史感”三个层面,依托史料分层探究,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习得历史学习及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相似文献   

8.
正一、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史料教学的核心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性的解释。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鼓励学生去分析史料内容,引导其从中得出结论,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精神。而从引导学生的思维形式上看,史料教学的方法可归纳为两大类:1.从史料中来,坚持"史由证来"  相似文献   

9.
正新课程标准侧重于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注重于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对教学中史料的运用提出了明确的、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选择和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帮助学生通过史料形成"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认识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成为每一个基层历史教学工作者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谈一些想法。史料教学关涉历史教育之本质问题,历史问题的解决基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以为,依据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层次的要求,有效组织史料.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是史料教学的重要目的。1999年美国《全美历史课程国家标准》将历史思维确定为五个方面:时序思维、历史理解、历史分析与解释、历史研究、分析历史问题并做出决策,Ⅲ这五个方面也可以理解为五个层次。  相似文献   

11.
<正>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就是历史学科所强调的学生应该形成的"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在史料实证这一学科核心素养中,需要学生从掌握多种搜集史料的途径出发,学会对搜集来的史料进行分类整理,并能够辨析史料的信度与证史的  相似文献   

12.
在高校《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充分运用历史史料,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的思维;可开展专题研究,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意识;可利用撰写学年论文的形式,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13.
历史学是通过利用史料来研究和描述人类历史的学科,史料是史学的组织细胞,史料不全或不真,则绝无真实之历史,傅斯年提出研究历史应该“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从而做到“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教师特别强调学习历史要做到“论从史出。史由证来”,那么这需要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史证方法,即通过收集、分析和运用史料得出历史结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人文社会学科。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1]一般而言,教师经常会采用文字史料、影像史料和实物史料。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影像史料大多处于文字史料陪衬的地位。作为影像史料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地图,其涵盖内容丰富、表达形式直观,不仅有利于增强历史学习的生动与趣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2]除了地图上直观展示的信息外,充分挖掘历史地图背后的信息,设计适当的问题链,能够更好地发挥地图史料的实证作用。因此,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一课中“红军长征史”部分为例,探讨如何高效利用历史地图,充分挖掘教材史料,落实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近三年高考试题,历史地图和图像史料类型试题不断涌现,这类图史互证历史试题的考查方式对传统历史教学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尤其是今年全国新课标I卷和II卷第41题这两道题,都是考查学生释读历史地图或者图像信息的能力,提炼出有效信息后,分析其成因或者影响。这两道题答案和解析可参见王生《教学应打破“成规”——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第41题的启示》(《历史教学》(上半月)2013年第7期)一文,本文不再赘述。  相似文献   

16.
从历史论证主体处理史与论关系的视角看,史料实证的运作模式主要包括以史证论、论从史出、据史反驳.其中,以史证论是史料实证的典型模式,论从史出是史料实证的常用模式,据史反驳是史料实证的特殊模式.三种模式彼此关联,难以截然分开.我们要辩证地理解史料“实证”,正确使用“合情论证”.在培养和提升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过程中,要兼顾三种...  相似文献   

17.
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高考历史试题中材料解析题的出现,给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史料教学”的新课题。在教学中,要注意引用和教材重点内容相关的史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从《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世界通史参考资料》及重要外交文件、国际条约、领袖著作中选用。新编高中《中国古代史》选修教材和《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教材中已增加了大量史料、图表、图象,在教学中要加以充分利用。只有让学生大量接触史料,才能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廿二史札记》为清代史学大家赵翼的读史笔记,亦是一部有名的乾嘉历史考据学著作.然则《札记》并非一般性质的考据史,而是将历史考据与史学评论有机结合.《札记》中,有证有论,考证史料,评论史学之优劣得失;考据史实,议论治乱兴衰之经验教训.考证之中不乏立论,议论之基在于考证,证与论的有机结合,使得这部札记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特殊的创作背景下,《札记》中评书、知人、论事具体体现了赵翼的“证”与“论”,也由此角度去看该书的地位、影响和评价.  相似文献   

19.
<正>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在《图像证史》中提出并证明了“图像如同文本和口述证词一样,也是历史证据的一种重要形式”[1]的观点,他认为“图像是无言的证人”,强调了图像史料的重要价值。用于历史教学和研究的图像资料分为图片和影像两种。本文所涉及的图片史料依据类别可分为文物照片、历史画像、漫画、图表、地图、照片等。而对于乡土图片史料,笔者认为它是一种独具地方属性的特别的图片史料,更强调其地域性和特色化。  相似文献   

20.
<正>历史解释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中的核心与关键,既是诸素养中对学生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也对学生在历史辨析与判断方面的发展颇有裨益。以下结合“安史之乱的起因”这一教学内容,通过史料分析,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