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院长 朱光亚 朱光亚,男,汉族,1924年12月生,湖北武汉人。核物理学家。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6年至1950年为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至1952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1953年至1955年任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教授,1955年至1957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今技术物理系)教授。1957年后历任二机部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二室副主任,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简称国防科工委)科学技  相似文献   

2.
张履谦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与电子技术专家。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长期从事雷达、电子对抗、空间测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工作。参与我国通信、气象、导航、遥感等应用卫星和载人航天及探月工程的研制,为中国雷达技术进步与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  相似文献   

3.
三晋短讯     
华北工学院更名中北大学经教育部批准,华北工学院正式更名为中北大学。国庆前夕,中北大学举行了更名揭牌仪式及特邀院士论坛活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邹家华发来贺信,国防科工委、山西省领导出席并表示祝贺。12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应邀参加论坛。中北大学是一所由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建共管的多科性教学科研型大学。学校始建于1941年5月,是八路军司令部创办的我党我军第一所兵工学校———太行工业学校,享有“人民兵工第一校”之称。1958年学校升格为太原机械学院,1993年更名为华北工学院,2004年…  相似文献   

4.
封面院士     
严恺:水利和海岸工程专家,福建闽侯人.193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38年获荷兰德尔夫特科技大学工程师学位.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教授、名誉校长.参加遭到严重破坏的塘沽新港(即现在的天津新港)修复和扩建工作,为研究解决该  相似文献   

5.
苏君红中国红外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其组织领导研制的Ⅰ、Ⅱ类通用组件热像仪的性能具有较高水平,适合我国各行各业的多种应用,现已形成多种型号并在国防、工业检控、电力监测、医疗诊断、灾害观测预防等各部门得到应用,为我国热成像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所主持的科研项目多次获奖,其中中国Ⅱ类通用组件热像仪获1993年部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及199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6.
侯艺兵 《留学生》2010,(8):34-35
丁健 1978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医学专业;1983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日本国立九州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78年至1986年在江西医学院任教;1992年起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课题组长,兼任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似文献   

7.
李国杰院士1943年5月29日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市.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硕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普渡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1985~1986年间在美国伊利诺依大学CSL实验室作博士后,研究计算机体系结构;1987年回到中国并开始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1989年被聘为该所教授;1990年被国家科委选聘为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并担任国家高技术计划(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专家组副组长;1994年获得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奖励》2011,(6):78-79
傅熹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历史学家、文物鉴定专家。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现为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  相似文献   

9.
刘人怀,1940年生,四川省成都 市新繁镇人。1958年就读于兰州大学 数学系,1963年毕业并留校任教。 1978年起,先后在中国科技大学、上 海工业大学任教。1981年获西德洪堡 研究奖学金赴西德鲁尔大学深造两 年。1991年调暨南失学任副校长, 1995年底任校长。1999年遴选为中国 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 2000年再度遴选为中国工程院工程 管理学部首批院士。  相似文献   

10.
新华社电引人关注的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东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获此殊荣。两人各获5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刘东生简介1917年出生于辽宁省,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是我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从事地学研究近60年,对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使中国在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跻身世界前列。王永志简介1932年出生于…  相似文献   

11.
陈俊愉,1917年生,安徽安庆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4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园艺系,1943年在该校研究生部毕业,获农学硕士。1950年丹麦哥本哈根皇家兽医及农业大学园艺研究生部毕业,获科学硕士。曾任金陵大学助教、四川大学讲师、复旦大学副教授,武汉大学、华中农学院教授。1957年起在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学院)任教至今。现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花研究室主任,兼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花卉协会梅花腊梅分会会长,梅品种国际登录权威。发表论文百余篇,著作10多部,偏重梅、菊、金花茶的品种分类及育种等。科研成果获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相似文献   

12.
朱光亚院士     
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24年12月生于湖北省宜昌市,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1948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核物理博士学位。历任国防科工委主任,中国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中国国际科学和平促进会会长,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等职;当选过全国政协副主席。现为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他从事中子物理、反应堆物理的研究。并完成了《研究性重水反应堆物理参数的测定》等工作。随后,他率领设计、建成了我国轻水零功率装置,开展核反应堆物理实验,跨出了我国自行设计、建造核反应堆的第一步,完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并参…  相似文献   

13.
院士寄语     
《中国研究生》2004,(6):1-1
程天民著名的防原医学与病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27年12月27日生于江苏省宜 兴市,1951年于第六军医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历任病理学和防原医学教研室、复合伤研究室主任、 预防医学系主任。1983~1988年任第三军医大学副校长、校长兼党委书记。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国 家科技奖励医学与总后评委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 组成员和中华创伤学会主任委员等职。现任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科协副主 席、重庆市学位委员会副主席、第三军医大学学位委员会主席和全军复合伤研究所名誉所长。从事 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53年,是我国防原医学、特别是复合伤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曾14次参加我国核  相似文献   

14.
封面人物介绍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供稿巴德年教授1938年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67年北京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82年获日本国北海道大学医学部医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  相似文献   

15.
一美国国防采办大学是根据美国法典USC1746第10篇,经国防部指令5000.57授权,于1992年8月1日组建成立的高等教育机构,其任务是统一组织并实施美国国防部采办人员的教育培训,以提高军品采办人员素质。主要工作有①培训在职采办人员,为美国军品采办系统的各个领域培训专业人才,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②传播军品采办政策,通过采办通信中心和常规教学工作,将采办政策的最新变化情况传达给国防系统的采办人员;③开展军品采办管理工作研究、组织有关学术活动、编辑出版学术刊物等,并为负责采办与技术工作的国防部提供咨询服务。美国国防采办大学培训的主要特点是:1、虚拟办学美国国防采办大学总部设在华盛顿,没有单独的校园,与国防部的其他机构在一座楼办公。美国国防采办大学的管理体制为大学联盟制。目前其成员机构已经发展15个,其中包括国防部下属的空军技术学院、美国陆军后勤管理学院、国防审计学院、国防系统管理学院、武装部队工业学院、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和海军采办培训中心、海军设备合同培训中心、海军研究生院、还有国防部后勤局文职人员保障办公室、海军作战中心、海军作战评估处等。美国国防采办大学还设顾问委员会,负责在组织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钱学森,应用力学、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科学家.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3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38年获加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曾任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长.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早年在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技术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工作,提出许多理论,为应用力学、航空工程和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回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卫星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导弹、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思维科…  相似文献   

17.
刘经南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长沙人,1943年生于四川重庆.1967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天文大地测量专业,1982年获该校大地测量工学硕士学位,历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武汉大学副校长等.同时兼任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7月任武汉大学校长.  相似文献   

18.
刘经南     
刘经南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长沙人,1943年生于四川重庆。1967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天文大地测量专业,1982年获该校大地测量工学硕士学位,历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武汉大学副校长等。同时兼任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7月任武汉大学校长。  相似文献   

19.
刘经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长沙人 ,194 3年生于四川重庆。196 7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天文大地测量专业 ,1982年获该校大地测量工学硕士学位 ,历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武汉大学副校长等。同时兼任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 0 0 3年 7月任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院士长期从事卫星定位技术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在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卫星大地测量技术研究与数据处理方面有独到建树 ,是我国卫星大地测量领域的著名专家。 2 0世纪 80年代 ,他和同事提出了一种…  相似文献   

20.
陈俊亮是国内交换技术与通信网科学家,博士生导师。生于1933年10月10日,浙江省宁波市人。195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讯系,毕业后一直在北京邮电大学(原北京邮电学院)工作。1957年曾留学前苏联,1961年获苏联莫斯科电讯工程学院副博士学位,1978年至1981年初为美国加州大学访问学者,1989年6月为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高级访问学者,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陈俊亮教授现任“程控交换技术与通信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