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冯广军 《成才之路》2014,(29):65-65
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更蕴含着美的情感、意境和形式。诗歌教学万不可脱离诗歌的本质之美。"多维朗读,触摸诗人情感之美;品析词句,破译诗歌形式之美;促发想象,玩味诗歌意境之美;拓展资源,开掘诗歌深度之美",从而让诗歌教学行走在"美"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美国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诗歌《窗边少妇》评析,分析了威廉斯在诗歌形式和语言上的诗歌创作观。不论是诗人强调"本土"还是"纯语言",其诗歌都呈现出一种简约之美。这种简约之美主要体现在摄影般的透视之美、语言简洁之美、诗歌形象简朴之美及诗行和音步简化之美这几方面。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政治和文化特质的变化,中唐诗人的审美心态和诗歌意境都显示出与盛唐不同的特点盛唐诗歌的情感基调昂扬明快,意境阔大外展,注重自然浑成,体现了盛唐诗人对天籁之美的追求.中唐诗歌的情感基调郁闷低沉,意境狭窄内敛,注重雕琢修饰,体现了中唐诗人对人工之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随园诗话》是清初诗人袁枚的代表作,其中世俗化倾向是区别同时期诗学理论家的一个主要特征。它的世俗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一、诗学理论之"真",袁枚摆脱传统儒家诗学道德性之要求,独求真实性,性灵说注重情感真实;二、诗歌技巧之"俗",善用白描,语言不事雕琢等;三、"情"之诗歌内容,袁枚诗歌具有浓厚的欲望化倾向,且内容多表达对女子的同情。  相似文献   

5.
平淡美是宋代诗人对诗歌的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宋人对诗歌平淡美的追求,始于梅尧臣、欧阳修倡导之并将其凝结为文学思想,而成熟于苏轼、黄庭坚之诗论与实践.梅、欧初步明确了平淡美这一美学发展方向,而苏、黄从审美情感和艺术表现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平淡美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孟浩然作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创作了大量以田园隐逸与山水行旅相结合的诗歌。他的大部分诗歌语言质朴,意象疏简,意境清远,富有清淡之美,这与其长期的隐居生活和隐逸情怀不无关系。也正是孟浩然这种人生经历及其对高尚情操的追求,成就了其山水田园诗歌所独具的清淡之美。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政治和文化特质的变化,中唐诗人的审美心态和诗歌意境都显示出与盛唐不同的特点:盛唐诗歌 的情感基调昂扬明快,意境阔大外展,注重自然浑成,体现了盛唐诗人对天籁之美的追求。中唐诗歌的情感基调郁闷低沉,意 境狭窄内敛,注重雕琢修饰,体现了中唐诗人对人工之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作为同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何逊和陶渊明的诗歌创作都有着语言质朴、情感细腻、清淡自然等共同特征。但细究之下,陶诗重"淳",何诗重"清";陶诗和玄言有关,何诗与永明合拍;陶诗重安适自得,何诗却凄凉幽怨。二者诗风来源的异同,成为发掘其诗歌内蕴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古代诗词语言特点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诗歌语言崇雅忌俗,词的语言自然近俗。二、诗歌语言崇庄忌丽,词的语言华美绮丽。三、诗歌语言具有整饬美,词的语言追求错综美。  相似文献   

10.
诗人田禾的诗集<野葵花>集中地展示了广大人民在苦难生活中的坚韧与美丽.对故土、对乡村、对广大农民生存状态的深情歌唱,表现出了诗人田禾执着的生命意识和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诗歌中"原初语言"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情感美与艺术美.  相似文献   

11.
<正>唐代大诗人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十分重视语言的选择和锤炼。教师也应学习杜甫创作诗歌的态度,精心锤炼课堂语言,努力追求课堂语言之美。一、追求语言灵动之美课堂语言之美是灵动之美。所谓灵动之美,即教师的语言灵活变换、灵巧有趣、动感十足、美不胜收。语言灵动之美,表现为鲜活生动、风趣幽默、节奏明快、甜润灵秀、柔婉含蓄、热情豪放等。鲜活生动。语言生动鲜明、惟妙惟肖、呼之欲  相似文献   

12.
王绩是初唐时期"独树一帜"的诗人。他一生三仕三隐,大部分时间在隐居中度过,这对他的诗风产生了重大影响。王绩诗歌的一个重大特点是具有一种"平淡"之美,这种"平淡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造语疏野,平淡简易;其次是平淡中寓有深意。王绩诗语言与情感完美结合,达到"自然圆熟"之境。  相似文献   

13.
平淡美是宋代诗人对诗歌的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宋人对诗歌平淡美的追求,肇源于梅尧臣,欧阳修倡导之并将其凝结为文学思想,而成熟于苏轼、黄庭坚之诗论与实践。梅、欧初步明确了平淡美这一美学发展方向,而苏、黄从审美情感和艺术表现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平淡美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俊敏先生的诗集《若言诗情》清丽雅致,情韵绵长。细品其诗,仿若春日里的一袭暖阳,给人温暖;又如回荡长空的雁声,引人遐思。诗人以一种独特的意境美、情感美和艺术美抒写人生,追寻诗意,展现了诗歌内在的生命力。一、追寻自然诗境之美  相似文献   

15.
元遗民诗人戴良生于元之盛世,长于元末动荡中,见证了战火中朱明政权的统一和巩固.元明之际的世事变迁,深深影响了戴良的诗歌创作,并使之呈现出独特的美学形态,具体可概括为三种:清丽之美、沉郁之美与悲壮之美.这些美学形态使得中国诗歌美学愈加丰富和多元化.  相似文献   

16.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本人和他的作品对中国的文学和文化都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诗歌创作把语言的追求与生死联系起来.这种惊人之语在他的诗歌里,一方面体现在语言的传神上,古人说"老杜炼神",但是,这种传神,又和诗句中的关键字离不开关系.另一方面,惊人之语体现在语言传达情感感动人的巨大力量方面.  相似文献   

17.
正在诗歌鉴赏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应试的训练,还应凸显诗歌的人文价值,关注生命的意义,让流传千年的诗歌依旧可以在当今学生心中彰显出应有的魅力。一、反复吟诵,感受诗歌音韵之美"诗言志",诗歌的本质就是诗人情感的诉说,是包含着情感的吟唱。因此,诗歌教学的第一步应当是诵读。中国的诗歌非常讲究音韵之美,通过诵读,学生可以感受到诗歌的节奏、韵律与诗人的情感是相协调的。诗歌的音韵之美,不仅是一种美的外  相似文献   

18.
牛红伟 《海外英语》2012,(8):158-159
该文选取了英国十九世纪女诗人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一首清丽隽永的十四行诗《记着我》,以对诗歌的体式声韵分析、意象分析和诗人的心理与情感分析为依托,继而从音美、形美、意美三个角度对李霁野、周永启、飞白的三个译本进行评析,说明在翻译诗歌时应注意整体把握,同时避免先入为主的偏见,译诗为诗。  相似文献   

19.
盛唐时期,诗歌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涌现出许多风格迥异的诗人,并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王维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现存的四百余首诗歌中,有许多关于声音的描写,而这些"音景"的建构不仅形成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对于诗歌意境的营造以及诗歌的艺术表达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王维诗歌中声音描写的分析与研究,试从中窥探出音景建构对诗人情感表达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音景建构对诗境营造以及诗歌艺术效果等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的诗歌以陌生化的语言和形式、奇思妙喻的意象以及浓烈矛盾的情感呈现出独有的魅力,形成了独特的"陌生化"思维模式。这一模式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即非人格化、奇思妙喻、俗圣一体及玄学思想与情感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