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香香 《职业圈》2013,(1):19-19
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很多企业,包括中国政府的很多精英都跑出去,因为要创造更大的回报。那么,2010年的时候,这个跑出去导致的是投资已经减了60%,“十二五”结束的时候,2015年应该是3倍。  相似文献   

2.
我们见过很多成功的企业老板,他们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完美,他们也有很多缺点。但是,有一样是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在他们身上都有些特别过人之处,尤其是他们的思维模式的过人之处。这种思维我称之为"优势思维"。优势思维什么是优势思维?事实上,干企业不在于有没有短板,而在于有没有长处更为重要,而且长处要长得无人能及。  相似文献   

3.
每年我都要面试、招聘很多职场新人,然后把他们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培训成一个个职业化的员工.看着他们逐渐成长、成熟,我和我的团队成员们都很欣慰. 当然,也有很多人还处于困惑中.事实上,他们是带着热情进入企业的,可是因为缺乏有效的入职培训,他们越来越迷茫.  相似文献   

4.
马云 《职业圈》2013,(1):52-53
我觉得太极拳带给我最大的是哲学上的思考。什么时候该收,什么时候该放,什么时候该化,什么时候该聚,这些道理其实与企业管理有很多相通之处。你去看西方的管理哲学,西方这一块管理哲学,是从基督教的思想过来的。包括日本的精益管理,也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在里面。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宗旨.很多企业都声称要"以人为本",但他们大多都把"以人为本"挂在嘴上,却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其原因是他们还没有理解其内涵.文章主要探讨如何通过"加法"体现"以人为本"的精髓,从而有效增加企业价值.  相似文献   

6.
杨晓峰 《职业圈》2008,(15):59-60
“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宗旨。很多企业都声称要“以人为本”,但他们大多都把“以人为本”挂在嘴上,却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其原因是他们还没有理解其内涵。文章主要探讨如何通过“加法”体现“以人为本”的精髓,从而有效增加企业价值。  相似文献   

7.
很多时候     
很多时候,上头不是这个意思,或根本没说什么,而下面那个为了拍马屁、为讨好、为升官、为稳住饭碗,又或者怕死,紧张到要命,自作主张,害得更下面的一层团团转,活受罪,令人啼笑皆非。有些人,很多时候略知一点,不知一二,却举起大喇叭,到处广播,以为就是主宰。其实,很多时候,这些人连小丑都不如。很多时候,世上的事,我们都被蒙在鼓里,永远都不知道真相。年青时很多时候,有很多梦想,要摘下星星要飞上月亮,不知天  相似文献   

8.
在很多互联网从业者以及互联网粉丝的眼里,互联网就是一切。他们认为,有了互联网,传统的很多东西在互联网面前都不再有效。他们把互联网凌驾于传统产业之上,认为互联网是传统产业的颠覆者和替代者。认清互联网的本质互联网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技术,一种工具。它是一种能够将实体企业与  相似文献   

9.
财路笑声     
《职业圈》2004,(3)
辞退的原因新来的年轻职员被老板叫去。“我注意到你,”老板说,“你工作勤奋,而且在每一件小事上都很认真。”年轻人面露喜色,期待老板的嘉奖。“所以,”老板说,”我不得不解雇你。”“天哪,这太不公正了。“老板笑着说:“我这里已经有过好几个像你这样的年轻人,后来他们都成了行家,然后突然跑出去自己办公司,拼命想挤垮我们。”  相似文献   

10.
我觉得太极拳带给我最大的是哲学上的思考。什么时候该收,什么时候该放,什么时候该化,什么时候该聚,这些道理其实与企业管理有很多相通之处。你去看西方的管理哲学,西方这一块管理哲学,是从基督教的思想过来的。包括日本的精益管理,也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在里面。中国公司的管理,要不就是从西方学一些管理思想过来,要不就是从日本学习一些流程管理的方法,没有一个文化根  相似文献   

11.
《职业圈》2013,(28):54-55
2008年准备做乐蜂网的时候,大家讨论做什么,我脱口而出就是做化妆品,因为这个我有研究。在此之前,我们的电视节目《美丽俏佳人》已经做了6年,喜欢美丽的女性很多都已经是我们的粉丝,我们也捧红了很多达人。一开始,我们没花多少市场费用却有很多粉丝跟了过来。  相似文献   

12.
声音     
《现代企业文化》2011,(25):10-10
很多时候,企业的成长是在不受人关注的时候成长起来的,对于百度这样的公司,我们在成长过程当中不仅没有受到国际巨头的关注,而且也没有受到外界、包括媒体很多关注。——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  相似文献   

13.
言论集纳     
《对外大传播》2009,(6):61-61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头,中国人看美国,似乎在用望远镜看。美国所有的美好的东西,都被这个望远镜放大。经常有人说美国怎么怎么样,你看我们这儿什么时候能这样。在过去的好多年里头,美国人似乎也在用望远镜看中国,但是我猜测可能拿反了。因为他们看到的是一个缩小了的、错误不断的、有众多问题的中国。他们忽视了十三亿非常普通的中国人,这些中国人改变命运的冲动和欲望使这个国家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高峰 《职业圈》2014,(16):2-2
很多人哀叹中国人口红利终结,觉得企业发展的远大前程被“招工难”蒙上了阴影.有人指责新生代年轻人,“工作强度、薪资收入、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生活配套设置等都是他们比较的要素,稍不满意就拂袖而去”,进而斥责“他们的期待不合实际地偏高”.劳动者“很挑”被解读成企业“招工难”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我们谈危机的时候,感觉有一点悲壮,其实我们做企业,谈危机的时候对危机的态度非常重要,我们现在感觉谈危机的时候都很沉重,我觉得做企业,都像农民一样,农民一般来讲靠天吃饭,行情好了,就能够挣到钱,风调雨顺了,能够吃饱,不好的时候就挨饿;我们做企业是行情好的时候挣钱,行情不好的时候也要想办法挣钱.  相似文献   

16.
赏你做妾     
我当然是中国人,可是很多时候,我也不了解中国人的逻辑。《儿女英雄传》里,十三妹何玉凤一把单刀,救了张金凤与安公子,又替他们主婚。安家一点血脉被保全,上下无不感激,一心想要报答她。怎么报答?娶她当妾!当然没说得这么明白:“叫何玉凤与张金凤不分彼此,都是  相似文献   

17.
谈到企业与员工关系的时候,很多老板都热衷于谈"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并希望员工树立老板意识,把企业当作自己的企业来对待,努力工作,发挥潜力.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大部分员工还是比较现实地思考着如何获得自我的利益.也就是说,员工心理上还是认为企业是挣钱的场所,要建立员工与公司之间的"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似乎是难上加难.  相似文献   

18.
何俊丽 《职业圈》2012,(9):83-83
一、学习型组织的时代渊源 学习型组织这个词最早是西方社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首先在企业界开始出现的。因为当时的社会企业界出现了一些大问题,企业界很多实践的问题远远走到了理论的前沿,也就是他们出现的问题教材上找不到答案。原因在于企业里搞管理的朋友都是从名牌大学毕业的。可是企业管理不好。企业死的很快。美国硅谷的企业有五年寿命的不到百分之五。大家都知道这是这个时代的新的特征。当人类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时,最大的特点就是知识创新的速度加快了。所以快速的成长,很多新的问题已经走到理论前边。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能等到教材出来才办企业,因此他们就跟学术界的领导坐在一起讨论现在出现的问题应该怎么办?这样学习型组织这个词就出来了。其实这种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学习方式并不只源于西方。整个共产党在创建时期就是一个学习型政党。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支部建在连上,把一帮吊儿郎当的人建立成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人民部队。  相似文献   

19.
秀珍 《职业圈》2011,(3):65-66
一些企业通常除了正式的工作评估之外,员工得到的反馈信息是不足的。而当反馈信息出现的时候,又总是趋向于消极否定的。因此员工能够了解的,往往是他们现在哪些地方做得不好。于是,员工都想逃避这种信息反馈,因为它总是与积极和肯定背道而驰的。  相似文献   

20.
一些企业通常除了正式的工作评估之外,员工得到的反馈信息是不足的。而当反馈信息出现的时候,又总是趋向于消极否定的。因此员工能够了解的,往往是他们现在哪些地方做得不好。于是,员工都想逃避这种信息反馈,因为它总是与积极和肯定背道而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