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1 毫秒
1.
中唐诗人李贺诗歌的接受在中晚唐就达到了高潮,到了宋代,受时代思潮的影响,读者对“长吉体”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长吉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在此时被载入文学史.元代李贺诗歌到达接受顶峰,这与贺诗引起同时代读者的共鸣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明清两代贺诗从被贬斥“不入道”到被公正客观地看待,是读者的审美趣味和心态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本篇论文旨在从体验诗歌角度阐释诗歌的内涵。种类繁多的诗歌能够给予其读者不同的精神体验。阅读诗歌不仅能让人享受华美的文字和恰如其分的修辞,更是读者与诗人心与心的交流,诗人把其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类在这个世界生存状况的思考,对人类所经历的痛苦的反思,以及对生活种种的探求全都传达给他的读者。并由此引发读者对问题的思考。在阐释过程中,本文将列举一些例子。虽然诗歌的本质排除了为其下定义的可能性,却留给诗人和读者无限的空间来探讨诗歌的奥妙。  相似文献   

3.
小说是与散文、诗歌和戏曲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它与诗歌散文不同的是有更为完整的情节、故事和人物形象,更具有生动性。与戏曲相比,小说以文字为表现方式,不需要舞台表演,具有阅读欣赏的便利性。小说对读者的文学修养方面的要求更为直观简单,不要多么深厚的文学修养功底。因此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更具有读者优势,比诗歌、散文和戏曲有更多的读者,能够被更多的普通的读者接受。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更多的人在读小说,不是更多的人在读诗歌和散文,也不是更多的人在看剧本和戏剧。小说不存在"曲高和寡"。因此我们说重视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写好小说,给更为普遍和大数量的读者以健康丰富的文学养料,这是文学的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4.
钱谦益的诗学思想,直接针对文坛的现实,正本清源,"建镳一代".钱谦益对诗歌的本质有明确的认识,他以"诗言志"说为依据,构建自己富于个性、同时也适应时代要求的诗学理论.他认为诗歌应该"言志"、"有物",并且"有本",应该是真情的自然流露.钱谦益对诗歌的通变规律有较为全面的论述,他指出诗歌是"天地变化与人心之精神交相击发"的产物,把"适变"视为当时诗歌创作中救衰起弊的有效手段.他甚至将诗道的隆污与世道的盛衰直接关联,并进一步把诗看作是一种广义的史.钱谦益的诗歌创作,在一定意义上实践了其诗论主张和审美理想.他的诗是他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生活现实的真实写照,是他所生活的时代富于典型性的情绪和思想的忠实记录,被人赞为"足称诗史".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学中,古代诗歌占有突出的地位.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代留下的数量巨大的灿烂诗篇,至今仍是传统文化中最受人关注和喜爱的部分之一,这些诗歌都是每个时代特定社会生活的产物,它们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又表现出了各个时代的审美追求,具有经久不衰的启迪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中唐诗人戎昱,以其才秀调婉的诗歌,干预生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生活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他个人的追求,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作用.至于戎昱咏及蜀中的诗歌和入蜀前  相似文献   

7.
张贺龙 《时代教育》2007,(7Z):155-155,157
要阐明唐诗在思想和艺术上对宋元明清几代诗歌所占的优势,这是诗歌史著作才能全面回答的课题。唐诗之所以在宋以后读者心里占有明显的优势,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唐诗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人的性情正是在不同时代(包括朝代)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时代色彩并不是在生活、性情之外贴上的国号,朝代的标签,或是某些政治、哲学概念的标签。唐诗的时代色彩.正是闪耀在唐人生活和性情的血肉里。  相似文献   

8.
海子的名字在一般的读者中是比较陌生的,但随着新语文试验课本(高中语文第三册)编选了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秋>之后,更多的读者特别是年轻人,开始热情地关注起海子和海子的诗歌来了,甚至有众多的诗人和读者建议把海子的忌日--3月26日定为"中国诗人节".海子结束了一个诗歌时代,也开启了一个诗歌时代,他成为了一个继屈原之后中国诗坛为精神而献身的又一个象征.本文试图对海子的诗歌精神进行一个大略的梳理和论证,并以此参与关于海子诗歌精神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曹丕生活动荡混乱时代着笔,指出曹丕诗歌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揭示了社会生活中贫富阶级生活的悬殊,以及疾虚妄的谬说,从而说明曹丕诗歌并不狭窄。  相似文献   

10.
刘勰说:“夫作者曰圣,述者曰明,陶冶性情,功在上哲。”文学作品何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成功塑造一个个生动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它们以生动典型的形象教育人、感染人。高尔基评价文学是“时代的生活的情绪的历史”。感受某个时代的生活,感受这生活中的人的情绪,对读者无疑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文学即人学,用以表现人性、人道、人权和人生。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整体与残缺的艺术把握。就诗歌而言,中国古典诗歌主抒情,即使是写人记事的叙事诗歌,其写人记事也不在于塑造典型,而在于为抒情服务,艺术手段属诗人主观情感的表现型。西方诗歌则属叙事写人的再现型艺术,通过写人记叙塑造艺术典型。艺术的辩证法就这样奇怪,企图完整地记叙完整的社会生活的西方艺术反而给人以不完整感,因为它表面上尽力记叙完整的事件,但生活中的某一事件是很难完整地记录下来的,所以读者往往追间“后来呢”?而中国艺术,这里说的是叙事诗歌艺术,一般说来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较完整的人物性格。从…  相似文献   

12.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批评.清人沈德潜《古诗源》中收录晋诗以陶潜、陆机、左思数量居多,对其三人亦抱有很高评价.沈德潜重视诗的教化作用,并将诗人的人品与诗歌的教化功用相结合来进行诗歌批评.这种诗学观的形成与其生活的时代环境有着一定的关系,是生活在满清统治下的汉族士人内心民族情感的流露.  相似文献   

13.
剑 :杨克先生 ,你好 !你是中国当代诗歌的实力派青年诗人 ,我想代表我刊广大读者对你作一个访谈 ,请你谈谈诗歌问题 ,好吗 ?杨 :好的。谈论诗歌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剑 :非常感谢杨克先生的慷慨应允 ,不过在谈论诗歌之前 ,我想先绕一个弯 ,请你给我们的读者谈一谈你中学时代的阅读和写作情况 ,因为中学生都很希望听听一个作家中学时代的读书写作故事。杨 :这很有意思 ,说起来只怕没有吸引人的故事 ,所以简略一点吧。剑 :简洁会有更直接的效果。杨 :我上中学的时候正逢“文革”后期 ,那个年月 ,全国没有一个少年儿童能够进行正常的学习 ,更谈…  相似文献   

14.
徐志摩作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诗歌作品自创作发表之初便因风格独特而广受读者欢迎。新诗发展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徐志摩的诗歌历经了不同时代的褒贬而流传至今,《再别康桥》作为新诗的"经典"作品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青睐。本文将回顾徐志摩诗歌在不同时代中教科书的选编情况,阐释其诗歌的"经典化"历程。  相似文献   

15.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说,人没有一点诗歌修养,是说不好话的。此话不无道理。另外,优秀的诗篇还承担着丰富和美化精神生活的使命,并启示真理。但它一般不直接告诉读者应当如何怎样,而是以默默的持久力量,改造和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所以,诗歌的学习应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精神营养品。而掌握诗歌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技巧,则是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对于现代诗的学习,应当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诗,就其本质特征说,是情感的激扬,是灵魂的飞翔.所有人的情感和灵魂都有过激扬和飞翔,都有可能通向诗情诗境.尽管很多的人限于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不能进入诗歌创作或留下诗歌成果,但更多的人由于存在通向诗情的可能,故能欣赏诗,理解诗,都能成为诗歌读者和欣赏者,能被真正的好诗所震动所征服.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读者还需要诗歌吗?这可能是每一位谈论诗歌的人都会遇到的疑问.要回答这个疑问,我们不用陷入那些"写诗的人多于读诗人"的流传甚广其实又似是而非的怪论中,首先需要我们思考的是:究竟是什么让人们远离了诗歌?有人说.当下人们的生存方式越来越趋于现实,伴随人类的文明进程,人们对物质层面的需求也更繁多,并且层出不穷,市场制造产品的同时也制造着人们不断变换的欲望.  相似文献   

18.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有知识的人都离不开阅读.世界文学巨匠莎士比亚曾经这样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莎翁之所以这样说,是由于“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神;博  相似文献   

19.
相信我们都知道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诗歌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作文,但即使在那个时代,天赋如曹植脱口而出、下笔成文者仍少之又少,名篇大作更多的是十年寒窗后的辛苦结晶.今天,诗歌变成了作文,文字数量、文章篇幅俱增,能即席成文的人尤难寻觅,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更不可能是一日之功,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对学生进行分阶段指导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教材简析:苏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水乡歌》是一首诗歌。诗歌抓住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特点,给读者勾勒出一幅鲜明、形象、秀丽的水乡风光图, 使人感受到水乡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美好的生活,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