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学在经历"文革"的暗淡之后重新走向兴盛。在这一时期,文学繁荣的标志之一就是文学期刊的大量涌现,《小说选刊》便是当时众多文学期刊中的"佼佼者"。它以优秀的品质、极高的权威性赢得了作家和读者们的青睐,并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小说发展潮流的重要导向,为促进这一时期小说的多样化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文艺批评、接受美学和阅读学的原理,举例说明了阅读"文学好书"的一般人文价值和特殊心理疗愈效用;认为文学阅读推广,尤其是深入阅读"文学好书",是构建一个人"内心和谐"、一个家庭"文教氛围"乃至一个社会"终身学习习惯"和"文化素质教养"的重要精神文明举措,关系到一个时代的"和谐社会"建设乃至民众生活的"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3.
寻根文学是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一个重要的有影响的文学流派或文学思潮,莫言是在寻根文学兴起之时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他的创作突现生命力主题,并对现代的文明进行批判,从关注生命的基点深入到文化层面。  相似文献   

4.
论文描述了"重返八十年代"研究现象的发生过程,分析了这种现象的源起,并梳理了研究界就"为何"与"如何"进行"重返"问题所达成的共识与形成的分歧。文章认为,"重返八十年代"研究范式要真正推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发展,而不是讽刺性地陷入自己所要揭示并批判的意识形态陷阱,其关键在于坚持"批判"文学研究介入姿态。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构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纯文学理论的引入,鲁迅的"文学自觉说"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和被接受的,但纯文学的理论逻辑和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并不完全相符,致使在讨论这个问题时研究者不得不或明或暗地强调"文学自觉"中"文学"的概念,而对"文学"理解的多样性使得"文学自觉"的研究结论各不相同。"文学自觉说"研究的误区在于混淆了文学史意义上"文学"和文学研究意义上的"文学",以至于在"文学自觉"的问题上学界长期以来没能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这在客观上制约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鲁迅文学文本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被大幅度地删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学研究界和教学界没有真正体认鲁迅的文学精神和传递其现代文学趣味。而事实上,鲁迅先生一直是立足于科学理趣、现代人文情趣与艺术趣味这三个维度来进行创作的。因此,解读鲁迅的文学精神与文学趣味,应该对当下寻求现实针对性的文学创作与致力于"立人"的文学教育,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部重要典籍,《世说新语》对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发展有着积极反映。其《文学》类目的形式体制和所载内容,虽然有文学观念演进的痕迹,但是在总体上表现出对儒家传统文学观念的充实和强化,并非趋向"文学自觉"和纯文学观念。在魏晋南北朝的具体历史语境中考察《世说新语》的"文学"具体所指,对于认识这一时期的思想学术变迁和传统文学观念的演进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香草美人"手法是楚骚主要的艺术特征,也是构成楚骚浪漫特色的重要因素。"香草美人"手法在六朝文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就咏物抒怀、神女、恋情和游仙等几种主要文学题材的巡礼,即可以见出这一表现手法在六朝文学中承传之一斑。作为一种比兴象征手法,香草美人的寓意或显或隐,在楚骚时代如此,在六朝中也不例外。香草美人手法的承传,在推进六朝文学艺术形式美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季桂起 《德州学院学报》2011,27(3):69-73,81
"道统"、"文统"观是统治古典文学长达两千多年的一对文学观念。两者之间有着互为关联的思想纽带,这就是儒家思想。在它们笼罩下,古典文学形成了复古主义传统,缺乏创新的活力。明代中叶在文化变革的历史思潮影响下,文学观念产生了较为强烈的革新要求。这一时期文学观念的变革,突出表现为对儒家思想"独尊"地位的挑战和个性化意识的滋长,形成了人的感性生命的一次重要觉醒,具有重要的人性解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寻根文学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个重要的文学创作流派,寻根作家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论文认为寻根文学的兴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和文学自身发展的机理.对寻根文学兴起的研究对我们思考当下的文学创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80后"文学作为"新世纪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至今已逐渐趋于稳定与成熟。在"80后"文学发展已逾十年的今天,回望"80后"文学发展过程中主流文学批评所起的作用,可以概括出主流文学批评在"80后"文学批评中所经历的三重尴尬。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文学现象,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文坛上轰动一时的“先锋文学”早已烟消云散。但一直以来,评论界对它的价值褒贬不一,尤其是对它在90年代以后的存在状态更是徘徊于“终结”与“并未终结”之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从狭义上来说,作为一个具体的文学团体,以马原、余华等人为代表的“先锋文学”已经终结;但从广义上来说,作为一种文学精神,则是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先锋文学,“先锋文学”因而又是永恒存在的。  相似文献   

13.
文章结合80年代的文化语境,分析了先锋小说作家们在80年代中后期对西方现代文学进行模仿的深层原因,并详细探讨了由此造成的先锋小说的文本特点。由于90年代整个文化大背景的转变和先锋小说作家们自觉的艺术选择,他们的创作产生了一种向本土化文化和生存境况回归的趋势,文章详细探讨了这些小说在叙事、人物和文化意识方面本土化回归的表现。这种现象是80年代和90年代整体文学发展趋势的具体的展现,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对新时期文学整体发展态势的认识,也有助于对未来文学发展方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80后文学在2004年《时代》周刊命名的推波助澜下迅速崛起并壮大,堪称当代文学的一个异象和奇葩。但是80后文学似乎并没有被当代主流文坛所纳入,如同游子一般徘徊在当代文学殿堂的门口。对于这一时代的特殊的文学产物,当代文学是否能够以海纳百川的姿态接收这个游子般的文学形态。80后文学有很多值得我们期待。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中国文学批评建设已经走过了30年,其发展历程令人瞩目,发人深思。大体来说,这30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80年代是它的"黄金"时期,文学批评回到自身,从独断式政治批判转向社会性文化批评,再到审美批评;1990年代,文学批评一度在政治和"商品化"潮流及外来理论、批评等因素的冲击下,迷失自我,陷入困惑和低落中,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新世纪以来,文学批评在之前发展的基础上,在跨文化的语境中,趋于平实、稳健,有走向"交流对话、综合创新"的自觉意识。无疑,对30年文学批评的检索、剖析与反思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及意义,而且能够为建构充满学理、富有特色和创造性的当下文学批评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80后文学在某种意义上隶属于都市文学。80年代初都市文学开始复兴,它在意识形态、写作对象、写作目的等方面为80后文学的成功创造了条件。从都市文学的复兴入手来研究80后文学的成功之道,对在市场经济下文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5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立起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政治性"一直是估衡现代文学的主题词。进入80年代中期后,学界逐渐体察到政治理念对于诸多文学现象及文学本质的压抑与遮蔽,于是纷纷倡导回到文学自身,并主张用"现代性"重新考量文学。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学界对文学"现代性"的全面反思,以及"没有晚晴,何来‘五四’""民国元年起点说"等命题的提出,"五四"作为现代文学的起点地位,不断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与此相应,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呈现出不断向前推移之势。但"五四"以其特殊性和重要意义,有其不可替代的理由。因此在不能拔高"五四"地位的同时,必须要明晰"五四"在整个现代文学发展流脉中的界碑性和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8.
文学主体论是刘再复80年代文学思想的总体归宿。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要求在文学活动中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从主体性哲学基点出发,主体论倡导者认为文学活动是一种自由精神的存在方式。必须注意到的是,刘再复的主体性学术思想存在着严重的理论缺陷。文学主体性命题的根本蕴涵在于对个体主体性的确证和伸张;同时,它也指向对文学自主性的诉求。这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革结束后,回到城市的知青群体是失落的一代。心理的失衡,产生了寻求补偿的愿望。作为知青一代的代言人,知青作家通过前知青文学、知青文学、寻根文学,成功地扭转了知青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提升了知青的社会地位,并且最终占据了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的话语中心,改变了文坛格局。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中的文学与过去时期的文学,在发展形态上的最大不同,是在创作与批评的主线之外,又以论争纷出,事件频仍的方式,添加了诸多让入眼花缭乱的副线。如果说,80年代的文学演进是以政治浪潮为主导,90年代的文学演进是以经济浪潮为主导的话,那么,新世纪文学则是包含了政治,也包含了经济,还包含了以前所没有的媒介、网络、信息等多向主因的合力推导的文学演进。经由80年代、90年代的不断演进与剧烈变异,新世纪文学已经逐步呈现出一种“三分天下”的新的格局,即以文学期刊为主导的传统型文学,以商业出版为依托的市场化文学(或大众文学),以网络媒介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或网络文学)。其特点可以概括为“繁盛性”、“新异性”与“外延性”。面对新世纪新的文学现状,我们都需要在导向、观念、批评与教育等几个方面,作出切实的调整与有效的增强,以便适应新的情况,应对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