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仓央嘉措作为一个达赖喇嘛,更作为一个优秀的诗人,一生富有传奇色彩,被世人所铭记赞扬,他的诗歌意义深刻,同时运用了各种修辞,使得语言更加优美隽永,文章拟以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仓央嘉措诗传》为底本,从五个具体的角度对仓央嘉措的诗歌,尤其是情歌进行修辞以及表达效果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仓央嘉措的诗歌用了大量隐喻,其中与爱情相关的隐喻最多。以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仓央嘉措诗歌中的隐喻,可以看到仓央嘉措诗歌反映了既追求爱情、又清醒随缘的态度。或许,六世达赖就是要以吟咏爱情的方式度化为情所困的众生。  相似文献   

3.
仓央嘉措,藏族六世达赖喇嘛,他创作的诗歌传颂至今已有三百余年仍广受欢迎。仓央嘉措诗歌英译本屈指可数,《汉英对照仓央嘉措诗集》以于道泉的汉译本为底本,是国内第三个仓央嘉措诗歌英译本。本文主要从保留藏文化、异化文化负载词两个方面探析该英译本的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仓央嘉措生活的时代背景、仓央嘉措自身的生活情况以及仓央嘉措本身的分析,认为仓央嘉措情歌并非大多数学者所认为的仅仅是表现作者放荡、猎艳行为的所谓"情歌",而是以情歌的形式表现了作者政治苦闷的政治抒情诗。  相似文献   

5.
仓央嘉措的诗歌意境深远,寓意丰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本文主要从宗教美学的角度去分析和解读仓央嘉措诗歌中"月"意象所蕴含的宗教意义,从而更深刻地挖掘诗歌中所体现的宗教诫言。  相似文献   

6.
仓央嘉措是藏族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诗人,他创作的诗歌流传甚广,曾被选入多个读本,具有重要的认识和审美价值。文章结合仓央嘉措的生平,具体分析了他诗歌中的爱情描写和政治隐喻两个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仓央嘉措受到世俗大众的热烈追捧,探究其原因,主要由于仓央嘉措的传奇身世引发了大众探奇的兴趣及其既以身犯禁又以诗犯禁令关注者产生共鸣并沉迷。  相似文献   

8.
仓央嘉措作为藏族历史上尊贵的人间之神,以他超出凡俗的行动和瑰丽的诗歌想象刺破神的光环;作为一名浪漫的歌者,他的诗歌创作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成为人们心中不朽的王。由于藏传佛教独特的政教合一形式,铸就了藏传佛教的辉煌;也酿造了仓央嘉措个人的悲剧。仓央嘉措的一生,对于无常和死亡,常常在观想;对于门隅的春天也从不曾忘记。佛性与诗心,契合在俗世之王身上。  相似文献   

9.
仓央嘉措既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领袖,也是藏族人民心目中才华横溢的诗人,尊贵的宗教地位使得他备受敬仰,而一部《仓央嘉措情歌》又使得他亲切神秘,本文将通过分析《仓央嘉措情歌》的比兴创作手法,探寻《仓央嘉措情歌》的神秘细腻意境。  相似文献   

10.
岳成龙 《文教资料》2014,(15):10-11
李商隐与仓央嘉措的爱情诗歌是民族文学的精华,他们在诗中表现出的对爱情的真挚坚贞,对爱情中求不得与爱别离之苦的缺失性体验,对爱情的哲理升华和意象中的爱情表达,皆有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显现与同而不同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词境新诠》一文是詹安泰先生发表在1947年第1期《文教》杂志上的一篇长文,但詹安泰先生的《词学研究》、《宋词研究》、《宋词散论》、《詹安泰词学论稿》、《詹安泰词学论集》以及《詹安泰文集》都不曾收录,此文应是詹安泰先生词学研究中“论境界”的原稿。该文一是对《词境新诠》的主要内容作了简要评述;二是追溯詹安泰先生本人对此文...  相似文献   

12.
浅论贯休《山居诗二十四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居诗二十四首》是诗人青壮年时期的诗歌。在此诗中,诗人一方面能娴熟地在山水丛林中体悟禅理、禅趣,又能在尘俗生活中保持其本性,表现出广阔的诗歌内容;另一方面,理性化语言的运用也得心应手。据此,笔者以为,这些都标志着诗人诗歌风格的成熟。之所以如此,是有其深层原因的。  相似文献   

13.
《云寺》是一部饱含现代艺术气息的新诗集。其意象描写既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传统,又注入了现代艺术生命力。赋予了新的表现形式。和移情于物、借物抒情这种客观化自我享受式的审美观照不同,《云寺》更能充分发挥主体的创造力。诗人通过情感的介入、灵魂的体验,将外在事物的实在与诗人的主观性融为一体。凭借智性的、启发性的、创造性的意象同时把握了自我与事物。诗篇中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启发性意象,都是具有一般普遍性式样的意象构图,它们以联想的意蕴唤起观赏者的联想,进而产生和创作者相近的、类似的或扩大的审美感觉。赏读《云寺》尽可以得到超越物外、超越理性超越自我的审美享受,像饮味道醇厚的美酒一样令人沉醉不已。  相似文献   

14.
科考诗乃唐诗独特题材,内容多抒写得第之喜与失第之悲,抑或贺勉他人,体现当时社会风尚、典章制度及世态炎凉,有些作品情真意切,或意蕴深微,或质朴自然,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悦 《海外英语》2012,(17):143-145
围绕诗歌翻译中的忠实与创造问题,分析评价Arthur Waley,柳无忌,Burton Watson,Herbert A.Giles,许渊冲及Ezra Pound六位译者对"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一诗的翻译,并在文章的最后提出自己的译文。指出诗歌翻译中忠实与创造并非一对矛盾。一方面,要实现诗歌音、形、义的全面忠实,必须依靠译者发挥创造性。而另一方面,创造也应以忠实为前提,译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应以超过原诗为目标。  相似文献   

16.
廖亦武论     
廖亦武的诗歌创作,一方面表现了挣脱现存话语秩序的压抑与束缚的强烈冲动,另一方面,诗人又反复预言着失败的必然。他的“先知三部曲”是对人类宿命困境的揭示,也是诗人自己绝望的自渎与挣扎。  相似文献   

17.
"咏怀诗"是中国古代文人诗的主流,文人们咏叹更多的是"怀才不遇"的悲郁.究其原因,这一生存心态、文化情结的生成,既渊源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历史结构,也肇端于士文化特定的价值指向及士阶层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植根于士文化与官文化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及价值归依.  相似文献   

18.
叶燮的《原诗》产生于对清代顺康时期诗学宗尚的反思过程中。《原诗》的理论集中在对四对范畴即“源流”、“正变”、“盛衰”、“因创”的解释上,以“变”为核心,梳理诗史发展源流、评价唐宋诗的价值。《原诗》为宋诗的广泛传播确立了理论基础,是清代诗学摆脱狭隘宗唐宗宋的朝代之争,走向融通唐宋阶段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词论》勾勒了词至北宋的发展简史,历评前辈与同辈词人,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重要观点,强调词与诗别,在词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词论》意在为时人作词设立标准,故不可不要求严格;“别是一家”不仅在于词要协音律,更在于词的内容特色,着眼于词专主情致,长于抒情的特色;《词论》是苏词和柳词流行于北宋词坛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20.
"作诗如作文"是胡适为新的诗歌品种提出的艺术陌生化标准,其关乎百年中国诗歌发展却又利弊兼有、迭招物议.本文立足于世界诗歌主潮的大背景,借鉴陌生化的方法和理念,着重探讨宋诗的"以文为诗"对于新诗理论建构的意义,并对胡适为何要"旁逸斜出"地提倡"作诗如作文"试作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