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晏几道与秦观都以词之伤感著称.冯煦曾称二人为"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文章就此评语,从二人的情感、身世及词之题材、内容、风格等方面比较分析二人共同的"伤心"之处.  相似文献   

2.
晏几道《小山词》在中国词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世论者对他的词作出了高度的评价。陈振孙:“叔原词在诸名胜中,独可追逼《花间》,高处或过之。”①周济:“晏氏父子,仍步温韦,小晏精力尤胜。”②冯煦:“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③宋人王灼曰:“叔原词如金陵王、谢子弟,秀气胜韵,将不可学。”④吴梅也说:“余谓艳词,自以小山为最,以曲折深婉,浅处皆深也。”⑤孟子:“读其书,诵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北宋前期“太平宰相”晏殊的暮子,人称“小晏”。他自幼过着锦衣玉食的奢华…  相似文献   

3.
晏几道和秦观是中国词史上的两位著名词人,在北宋词坛上更是享有盛名,由于两人的作品皆以伤感著称,古人常将二者放在一起作对比研究.清人冯煦曾就此评价道:"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可谓十分中肯.论文在此基础上,从两位词人的身世遭遇、性格特征、题材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着手,对两位词人的"伤心"进行细致的审视和梳理.  相似文献   

4.
说“伤心”     
《沈园二首》,是陆游75岁时追念40年前与被迫离异的前妻唐琬偶然相遇、略伸婉的那刻骨铭心短暂印象的两首诗。伤心人作伤心语,千载之下读之仍令人为之伤心。而诗中即有“伤心”一语,出在第一首,诗的全文是——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大约就出于我上述那样一种朦胧感受,所以凡选到了这首诗的名家们于诗中的“伤心”一语,率不出注。我在《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1987年版)中读到:诗人在沈园“……竭力寻找可以引起回忆的景物,于是看到了‘桥下春波绿’一如往日,感到似见故人。只是此景引起的不是喜…  相似文献   

5.
座右铭就是“书于座右以白警戒之词”(司马光语),它可以“明其操守,显其志趣”(苏轼语)。其形式大体上分为三种:一是白题,二是笔录经典语言,三是请人题写。  相似文献   

6.
于右任1914年所作(与友人过天安门》诗中有句:“肠断词人认马缨。”一时间,天下皆是肠断人、伤心人。研究者已经探讨了进人民国以后小说繁荣或曰泛滥的种种原因,而有些作者因肠断伤心写小说至少是一个重要原因。徐枕亚在《小说丛报》发刊词中写道:“嗟嗟,江山献媚,狮梦重酣;笔自劳形,蚕丝自绕。冷雨凄风之夜,鬼唱新声;落花飞采之天;人温旧泪。如意事何来八九,春梦如痕;伤心人还有二三,劫灰共话。”胡祖玉在(与柳亚子书)《南北)12集)中描述了自己从“哭”到“悲欢惧不自知”,到寄哭笑无端的感受于小说的心理过程:“盈天…  相似文献   

7.
梁德林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1):52-54,62
人称秦观为“古之伤心人”,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敏感是秦观成为“伤心人”的重要原因,秦观的“伤心”体现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与此相适应,秦观词中出现了不少诸如“斜阳”、“落花”、“东风”、“流水”等象征时间的意象。秦观虽有大志却性格脆弱,总是有人生短暂、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词中的感情显得分外沉痛。秦观词的生命意识。更注重生命的质量,而不在于绝对时间的长久。  相似文献   

8.
“连语”,本作“謰语”。明代方以智《通雅》卷六《释诂》曰:“謰语者,欢声相转而语謰也謱。”《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谓:“謰语,指两个字合成为一个词,不能拆开来讲。……謰语现在通常称为联绵词或联绵字。”又谓:“联绵字,两个学联缀在一起不能分开来讲的双音节词。”但我们观诸清代研究连语的集大成者王念孙、引之父子的著作,则不难发见连语并不等同于今之所谓联绵词。 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十六·连语》条谓:“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说者望文生义,往往穿凿而失其本指。”其举证如《严助传》:“今闽越王狼戾不仁。”颜师古注:“狼性贪戾。凡言狼戾者,谓贪而戾。”念孙案:“师古以狼为豺狼之狼,非  相似文献   

9.
“以诗为词”一语,首见于陈师道《后山诗话》: 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陈氏这一见解,盖源于当时文坛流传的一种说法。《后山诗话》引“世语”云: 苏明允不能诗,欧阳永叔不能赋。曾子固短于韵语,黄鲁直短于散语。苏子瞻 词如诗,秦少游诗如词。《王直方诗话》记有苏轼与晁补之、张文潜的类似谈话: 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人皆对曰:‘少游诗似 小词。先生小词似诗。’  相似文献   

10.
释罔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罔两”一词历来向有“无据依”、“景外微阴”及“精怪”三义。“无据依”之义最早见于《楚辞章句》,然王逸之说有未安处。文章通过对传统三义的探析,论证罔两尚有“恍惚”之义,《楚辞》“罔两”即同于“恍惚”;而四义之间看似无关,实则皆源于此词的字面解释——“非二”。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分前后两个“归去来兮”叙述。泽陶按:两个“归去来兮”中的“来兮”二字,都是无意义的语助词。“归去来兮”,犹言“归去啊!”兮字作语助词解,众所周知,我不谈。现在我只谈来字的问题。清王引之《经传释词》云:“来、句末语助也。《孟子》:‘盍归乎来’,《庄子·人间世篇》:‘尝以语我来’,又:‘其有以语我来’,来字皆语助。”是其确证。  相似文献   

12.
在唐宋词的流变史中,号为“花间鼻祖”的温庭筠与“奉旨填词”的“白衣卿相”柳永是两个耀眼的人物:性行皆特立,词作皆具有标志性,而且都将词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综观二人,在命运与词风方面既有相  相似文献   

13.
苏轼是我国宋代名的学家。诗、词、皆工。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开有宋一代诗歌之新风气;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为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一生仕途屡遭贬谪,其缘由皆与“新旧党争”有关。  相似文献   

14.
君云 《教师博览》2006,(3):49-49
“卿卿”一词,常用来表示对心爱之人亲呢的称呼。多用于夫妻之间。成语中的“卿卿我我”,在特定语境中也含有对被称呼人戏谑、嘲弄之意味。如《红楼梦》中有“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之语。  相似文献   

15.
柳永是十大词人之一,开辟词境,成就卓异。他是北宋词坛上大力创制长调、发展慢词的第一人;他开创了描摹城市繁荣景象与市井风情的先河;他第一次全力描写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歌妓,对她们不幸之命运予以同情;他第一次以大量的口语、但语入词,以白描见长,体现了其词“以俗为美”、“雅俗共赏”的审美特征;他的词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堪称中国词人之最。  相似文献   

16.
吕静 《宣武教育》2006,(1):33-35
一、论题的提出 1.初识“奇”语 我的论文题目是《引导学生品味诗歌“奇”语》,“奇”语一词并非我个人创造出来的。高二诗歌单元中有李煜的词徨美人》,首旬“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俞平伯说这一句是“奇语劈空而下”。这就是我脑海中“奇语”的源头。当时在备课时抓住这个“奇”字,研究了此句究竟“奇”在何处,  相似文献   

17.
长使此身适其“境”“境”字组成的词有虚实之分。实指的,如边境、环境、处境;虚言的,如梦境、情境、意境。人皆处其“境”,人亦有其“境”。“家境”是说经济状况,“心境”是说心理情绪,“境界”是说思想觉悟。如此,一个人总得受其“境”的制约。“境”可以造就人...  相似文献   

18.
秦现是北宋中后期著名的作家,他一生著述颇丰,诗、词、文、赋兼善.秦现的词作品,以其情韵兼胜、感人至深的新风格,向来被人们尊奉为“婉约词派”的正宗.秦观在创作过程中善于融情于景、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被后人目之为“古之伤心人”.秦观这种凄厉哀怨、沉郁悲怆的伤心情致,不仅在其词作品里有着充分的表现,而且在其诗歌作品中亦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纵观秦观一生的诗歌作品,既有早年横放杰出、少不更事的狂放意气,又有平时闲后时期的闲雅情趣,然而更多的则是理想破灭、忧惧畏祸的绝望心态.笔者认为,“伤心”和“悲情”是秦观诗歌的主要感情基调.因此,在拙文中笔者以此视角为切入点,着力于秦观诗歌“伤心”情致和“悲情”意绪的深入开掘,并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对这一感情基调的深刻内涵和形成原因做一深入地剖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这是一首怀人词,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历来人们对此词评价颇高,将它与《忆秦娥》并称为“百代词典之祖”。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中有这么一句话:“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课本把句中的“旦日”一词注释为“第二天”,笔者认为此注不妥,应该把“旦日”一词解释为“太阳初出时、天亮时、平旦”。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