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观摩一位老师执教《心田上的百合花》时,为这节课简约扎实的课堂设计和老师挥洒自如、进退得法的教学所叹服,但这节课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却让我心生疑惑:老师指名一位女生读课文第十自然段,可在学生读第一句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时,第一遍学生把鄙夷的鄙读成了四声,老师纠正了学生的发音,可是第二遍又把释放读成了释发,立即有学生指了出来,直到这名学生读到第三遍,才完全把这句话读正确。  相似文献   

2.
周乐 《教育文汇》2014,(20):26-26
上《第一次抱母亲》公开课之前,我把课文读了10多遍。这篇文章语言浅显,情感真挚。然而,教什么,如何教,我竟无从下手。反复研读文本,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着母子深情,但又觉得这种感受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如果掰碎了一分析,情味就全没了。在百般纠结之中,我去查阅名师教学资料,读到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的文字实录。读过两遍,真让我惊叹不已,于老师的教学太棒了!我也想从他那里学上一两手,便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分析其中的奥妙。  相似文献   

3.
当今教育界有这样两种语文老师。第一种是名副其实的“导师”这是一种“严师”或“虽不严而自威”者.他们认为“课本就是世界”,把课本和试卷看成语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谨记韩愈老夫子的教导,兢兢业业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为此,他们千方百计地把课本读深、读透;把教参看熟、看烂;把试卷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 ,又一次在顺德欣赏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上精彩的语文阅读教学示范课。在这节课上 ,支老师将“读”发挥得淋漓尽致 ,那指导学生读的娴熟的技巧真是炉火纯青 ,真正体现了语文课的以读为本 ,读中求悟的根本精神。一、把“读”作为最根本的学习手段在《她是我的朋友》的教学中 ,支老师的教法没有什么花架子 ,整个教学过程把指导“读”贯穿始终 ,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第一遍读 ,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在学生充分自由读的基础上 ,老师让学生谈读书后的感觉 ,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语文教师中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经典教例, 说的是于永正老师在丹阳师范附小上的一堂公开课"新型玻璃"。课堂上,于老师请一位女学生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结果请的不巧是位"学困生",可想而知课文是读不下去的。一个句子一连七遍,都没读正确,女学生很急,失去了信心,想坐下。于老师却抚摸着她的头,让她深吸一口气,然后一字一字地把这句话在心中默念一遍,并鼓励道:"第八次准能读正确。""第八次"学生终于成功了, 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相似文献   

6.
疼痛的教育     
吕润霞 《甘肃教育》2011,(13):94-95
之一 教育的苍白 镜头一:教室里,老师一遍又一遍地教孩子们读“云”字,才刚三岁多的娃娃,听不懂老师在读什么,总把“云”读成了“鱼”。  相似文献   

7.
如今的教育现状是同一个老师教的同一个班的学生,英语成绩好的同学听说读写样样优秀,考试几乎能拿满分,英语成绩差的则听不懂,说不出,读不通,写不顺,考试只能拿十几分,在我所教的班中也长期存在这个问题,有时候使得教学也很被动,不知该把课定位在什么层次上,"英语个性化教学"这一课题主要研究的就是如何最大程度地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短信     
那天,像往年一样,好几个以前的学生又送来了鲜花.还有的从门缝塞进了小卡片。我小心地收起卡片.卡片上的话读了一遍又一遍.幸福的感觉洋溢在我身体的每一部分。可是.总觉得少了什么。于是就想起我的老师来。那个穿得一尘不染清清瘦瘦的老师.这是二十年前他教我们时的形象,当然也是永恒的形象。老师不苟言笑,可是有几句话到今天越发让人感慨是“经典”。他多次对我们说要多读书,衣服可以不奢华.但书要多读!现在想来.这话分量好重!这不是台湾知识分子倡导的“新读书主义”的关键词吗?可老师不是名人.只是二十多年前他常这样教我们。  相似文献   

9.
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究竟该怎么上?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的理想境界是什么?不知从何时起,绝大多数语文课变成这样:老师让学生读,绞尽脑汁地读,总想让他们把文后的答案全部填写正确;老师让学生写,搜肠刮肚地写,总想让阅卷的老师心情舒畅一些;老师唯命是从地教,学生深挖硬钻  相似文献   

10.
<正>巴金先生的名篇《小狗包弟》已教过几遍,每教一遍,总有一些新的体会;这篇课文,也听过好些老师上过公开课,每听一次,也总有一些新的思索。但发现,这篇文章的好些"精微"之处,往往被一些老师忽略了。一是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虽然其作用在"教参"之类的资料里有所解释,什么结构上铺垫啊,什么内容上对照啊,什么主题上深化啊,但总觉得空洞的很;有些老师上课提到了这一  相似文献   

11.
王冬雪 《辅导员》2013,(6):67-67
<正>新词要从音、形、义、用法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教每一个新词时,都要先让学生听清这个词的读音。老师应面向全班声音洪亮地读两遍,然后叫学生重复,检查是否听准,并能仿效地正确。如果用的是听说领先法,就不要先写在黑板上,而是先说出这个新词和由它组成的短句和问答,待学生听清楚后就进行对  相似文献   

12.
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个教语文的行家,尤其他的那张嘴,讲起课来天南海北如唠家常,如数家珍。说话更是妙语连珠:一个小幽默、一个小故事、一个比喻都会给我们许多教益。更绝的是,他还是一位“数学家”呢,不过,他教的数学可是很奇怪的呀!你看!同学们正在叽里呱啦地读书,只见他提笔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式子:1=3;3<1;1×10>10×1。我们看了都觉得莫名其妙。老师解释道:“心到、口到、手到地读一遍等于读了三遍;马马虎虎地读三遍,不如认认真真地读一遍;一个知识读十遍比十个知识读一遍有效。”我们听了恍然大悟,从中懂得了阅读的方法。你说奇怪不奇怪?有…  相似文献   

13.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以识字为重点,这大概是没有疑问的了。但是,怎样指导儿童完成识字的任务,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做法。有的老师每教一个字,都按“拼读字音——分析字形——说说字义”的步骤,要求学生机械地读、说、记。为了巩固,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抄词、默词、听写。效果如何呢?学生对识字感到乏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教材每单元都安排有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这两种课文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自读课究竟该怎样上?我想,教读课无非是例子。老师“教”学生读课文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使他们能运用这种方法来自读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及课外的同类文章,从而逐步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授之以“渔”之后,敢于放手,把读书、质疑、讨论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渔”,把自读课上成名副其实的“自读课”。本着这一目的,我通常用四个步骤来完成一篇自读课文的教学。第一步:通过该单…  相似文献   

15.
蒋莉萍 《现代语文》2008,(9):104-104
学生云:都高中了,还读得这么响做什么呀,看看也就可以了,再说语文也没什么的。如果一篇好的散文,在课堂上要他们多读几遍,他们好象很不情愿,觉得这有什么好读的呢?曾有个老师在教《滕王阁序》这篇文章时,他先要学生读上十遍,然后再上课。否则的话写的是什么也不知道,  相似文献   

16.
新词要从音、形、义、用法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教每一个新词时,都要先让学生听清这个词的读音。老师应面向全班声音洪亮地读两遍,然后叫学生重复,检查是否听准,并能仿效地正确。如果用的是听说领先法,就不要先写在黑板上,而是先说出这个新词和由它组成的短句和问答,待学生听清楚后就进行对  相似文献   

17.
常听到有学生跑到办公室问:“老师,今天的语文作业是什么?”A老师说:“预习下一课,读课文三遍。”B老师说:“把今天的字词抄三遍。”C老师说:“把刚学完的一课的《同步训练》做完。”读课文的,多半学生不会去做,这和没作业差不多;单纯的字词抄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同步训练》会做完,但多数同学会抄答案。布置语文作业,还得巧妙设计,既要让学生愿做,还得让学生有收获。一、每早一诗学生人手一本《课外古诗词必背》,如果不布置背诵,没有人自学,这本书一定被束之高阁。每天早上,课代表把今天要背的诗的题目写在黑板上,学生一到校就背诗,背过…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学生学习。老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这是每一位走进课堂的老师必须思考,也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教什么,学什么,属于教学内容的范畴;怎么教,怎么学,属于人才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中学语文阅读课堂上,常常见到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舍不得读,一堂课从头到尾都是老师讲,或老师问学生答;一种是使不上劲,课堂上有读,但质量不高,老师指导不到位。如有一位老师教《变色龙》这一课时,叫学生读出奥楚蔑洛夫因狗的主人变化而变化的几次对话的不同语气。学生怎么读,他都不满意,究其原因是老师没有指导学生弄明白读出什么语气来,怎样读出这不同的语气来。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诵读训练是语文教学大纲从小学到高中贯穿始终的要求。古人提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的重要性。叶圣陶先…  相似文献   

20.
临近学年末,班主任都忙着为学生写评语。当孩子们读着班主任为他们撰写的一条条饱含赞扬、鼓励、期盼、欣赏的评语时,他们的脸上情不自禁地露出灿烂的笑容。他们往往把《素质报告书》翻了一次又一次,把评语看了一遍又一遍。是什么吸引了他们?是老师写给他们的评语。是啊,每一个孩子都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老师的。他们很想知道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印象,他们太在乎老师的评价了。由此我们想到,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辛勤忙碌了一年的老师们,是不是也期望看到校领导对他们工作的评价呢?作为校长,何不尝试着给教师写写评语,交流一下对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