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过去人们对新闻的认识似乎有点失之偏颇,比如“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陆定一)。此语不错,但理解时、把握上,往往就各各不同,如观点、问题、理念、思想算不算新闻,估计有些人常常会将其排斥于门外,认为这太虚、不实在、不实际。其实某些新鲜的观点、重大的问题本身就是事实,怎能不算新闻呢?  相似文献   

2.
赵佳 《军事记者》2006,(10):55-55
“观点新闻”作为新闻类别被新闻界关注是近五六年的事。2000年初《文汇报》以“观点新闻”为题开了个言论性专栏。此后,相当一批报纸的版面和栏目里开始频繁使用观点新闻这种报道形式,观点新闻在新闻实践中得到了编采人员和广大读者的普遍认同。观点新闻的内涵基于实用性需求和操作层面意义,笔者主张侧重从新闻实践的微观角度剖析观点新闻。从一般的实践意义上理解,观点新闻就是以传播新闻观点为主要目的的新闻报道。1、观点新闻也是新闻,“观点”是一种形态的客观存在,“观点”也是一个类型的新闻事实。2、观点新闻也受新闻时效性制约,其…  相似文献   

3.
吴言 《新闻三昧》2004,(7):21-21
写新闻经常要用些背景材料以及历史性材料,有些记者往往凭借自己的记性大笔一挥就写上去了,也不加核对,往往出错。比如经常看到记者写新闻中将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说成是1900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这是一误。最近6月23日文汇报头版与弟九版刊登了“圆明园胜景复现申城”的新闻及一个  相似文献   

4.
最近,在《文汇报》上看到一个“观点新闻”专栏,栏 内的新闻稿别具风致。它们不是纯客观的叙述,而是掺和着记者的认识,读起来很有厚度。它们传导给受众的不仅是一桩具体的事,而且还揭示出这些具体事中蕴藏的义理。譬如一篇报道王选的新闻,它的主题是:“真正是权威的时候不被承认,脱离了第一线却连续三年拿了三个院士头衔”。记者摆脱了传统的新闻叙事方法,叙中夹带着记者的观点,“有一种马太效应已经得到的他使劲得到,多多益善;不能得到的永远得不到。这个马太效应体现在他的头上很厉害…大家不要以为院士就是权威,就是代表,…  相似文献   

5.
王俊美 《青年记者》2003,(10):22-22
会议新闻是大多数媒体的必有新闻。作为机关报,不报道会议是不现实的,也是失职的。但如何报道好会议新闻,又是党报记者、编辑深感棘手的问题。作为一名从事新闻工作9年的记者,我认为,只要用心发现,平淡的会议里也能“挖”出新闻“富矿”。  相似文献   

6.
7月17日,上海《文汇报》刊发王向东的文章,批评绯闻现在非常走俏。在一些报纸版面上,绯闻是娱乐新闻的“主打产品”,简直到了版面“一日不可无此君”的状况。文章还说有的报纸已对刊登“自己的明星”的绯闻感到“不过瘾,就把国外的全文照搬,传播进来”。王向东在文中强调,新闻的本源是事实,而绯闻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道听途说,胡编乱造。绯闻不是新闻,也不可能是新闻。绯闻既不“娱”人,也不添“乐”。把绯闻误当做娱乐新闻,既是对新闻的践踏,更是对娱乐的亵渎。媒体上绯闻泛滥是一种不健康的舆论导向,绯闻失控是媒体的失职,更是媒体的耻辱。诚…  相似文献   

7.
“军事新闻的指导性必须坚持,问题在于如何实现有效指导”;“宣传上的韬光养晦有时是要藏拙,有时则要藏锋”;“独家思想、独家观点、独家视角同样能成就独家新闻”……6月20日下午,在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会议室内,解放军报社社长孙晓青围绕“军事新闻的改革与创新”的话题,与新闻系师生展开座谈研讨。  相似文献   

8.
雪汀 《新闻爱好者》2002,(11):26-27
一今年5月14日,上海《文汇报》刊登了一篇消息《跨国巨头虎视中国电脑市场》。消息读来津津有味,写作手法可圈可点,表现形式文采斐然,不仅在文汇报社引起强烈反响,而且在上海新闻圈里激起涟漪。《新闻爱好者》主编对我说,你和文汇报过从甚密,不该写篇文章推荐推荐这篇新闻吗?我担任《文汇报》特约记者已近20个年头了,自嘲是“一仆二主”,对文汇报上出现引起好评的新闻当然为之高兴。我高兴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张懿是个年轻记者,使人陡生“后生可畏”之感;我还为之高兴的是,作为其所在报社要闻部主任的陈启伟同志不仅慧眼…  相似文献   

9.
会议新闻,是大多数媒体的必有新闻。如何报好会议新闻,又是各媒体深感棘手的难题。在新闻改革中,如何把会议新闻铸就成精品似乎成了常有话题。新闻界的一些媒体和名记者、名编辑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受众意识:铸就精品的奠基石会议报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从报道形式、选题到内容上,仍嫌“老套”。为了让我们的广大普通百姓能从会议报道中快速地、清晰地、准确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受众意识。其中关键要抱定一个宗旨:把会议变成“新闻”,让读者一口吃到“馅”。会议不等于新闻,如果把会议比作…  相似文献   

10.
吴言 《新闻界》2004,(1):66-66
新闻是客观事实的报道,写得越客观越好,但客观不等于没有倾向,凡形成文字的报道总内含了记者的立场、观点与倾向,这已被新闻大家们所确认(如胡乔木同志的论述等)。包括标题(不是所有的标题),因为新闻内容各异,有些新闻标题带点感情色彩或倾向也是必要的。比如:1月19日日本政府派出的自卫队在二次大战后第一次离开本土,开进了伊拉克,这是举世瞩目的事情,特别亚洲人民见了,总不好受。翌日各报发新华社稿时,作题不一。经济日报:日本自卫队开进伊拉克;解放日报:日自卫队先遣队入伊;文汇报:自卫队先遣队入伊;新民晚报:日自卫队抵伊拉克;青年报:日…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新的新闻类别.观点新闻在新闻界被关注是近几年来的事。但发展却异常迅速。 本人认为,“观点新闻”就是在新闻报道中体现记者观点,反映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特殊认识的新闻,就是有分析、有见解、有思想的新闻。从一般的实践意义上理解,观点新闻就是以传播新闻观点为主要目的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2.
会议新闻是媒体报道的重点内容.但一直以来不被受众所看好。会议是新闻的“富矿”.这是业界的共识.但为什么“富矿”里淘不出太多像样的“矿藏”.应该以怎样的新闻理念报道会议.现在的会议新闻报道中缺少什么.又当怎样来衡量会议新闻传播的效果等等.这些都是会议报道中应该注意而没有得到重视的问题。为此.本刊约请了几位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有独到见解的业界同仁、专京学者撰文,期望给大家一个改革思路.同时也欢迎更多的读者抒发真知灼见。[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新的新闻类别,观点新闻在新闻界被关注是近几年来的事.但发展却异常迅速。“观点新闻”就是在新闻报道中体现记者观点,反映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特殊认识的新闻.就是有分析、有见解、有思想的新闻。从一般的实践意义上理解.观点新闻就是以传播新闻观点为主要目的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4.
对于什么是“用事实说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强调的是“事实”,也就是说传播某个观点应该以“事实”为基础,不能为了自己的宣传意图来制造事实;一种观点看重的是“说话”,认为报道事实就是为了宣传某种思想;还有一种观点将“说话”的含义泛化,认为它不只是指“观点的宣传”,“报道目的”也是其应有之义,比如报道生产和市场的信息,就是为了帮助生产者和经营者了解经济动向,等等。①那么,“用事实说话”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对此,最经典的莫过于胡乔木1946年9月1日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的文章《人人要学会写新闻》所作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邓识 《新闻传播》2009,(8):42-43
“新闻散文化”观点是著名记者穆青提出的,这一观点对我国新闻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尽管学界关于“新闻散文化”的争论一直在持续.但在操作层面上.“新闻散文化”正愈来愈被人们接受.本文再次提及穆青“新闻散文化”观点.旨在挖掘这一观点对当前新闻实践的现实意义和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去 年9月 ,在美中关系委员会的安排下 ,笔者之一在华盛顿的美国外交部访问。当谈到中国的新闻时 ,一位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脱口而出地把它概括为“Leader'snews”(领导人的新闻 )。他的看法虽然片面 ,但我国新闻给他人留下“领导人新闻”的印象 ,其中新闻报道中有大量会议报道是一个重要原因。“台上台下 ,布标高挂 ,群众鼓掌 ,领导讲话” ,这是一般受众对电视会议新闻的印象。长期以来 ,会议报道充斥新闻媒体 ,过多过滥 ,成为一个一直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由于电视媒体的特殊性 ,电视新闻中的“会海” ,比之报纸上的“会海”更…  相似文献   

17.
新闻时效作为新闻价值的重要组成要素.与新闻价值的大小息息相关。作为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在把握新闻的“新、快、早”等方面下功夫。还要练就“慧眼识金”的本领.注重从形式上看已经快起来的“新闻”背后.是否潜藏着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并要用辩证的观点加以分析和澄清。比如。围绕新闻时效中“及时报道不等于及时指导”“明确的日期不等于明确的时间概念”“是时机不等于是新闻”的三个关系,就有必要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8.
“要丰富新闻报道的形式”,实际上是要把多种报道形式充分应用起来。比如,新闻特写。2002年1月30日,省会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会议在南郊宾馆召开。为了报道好这次会议,《齐鲁晚报》不但在第一版发了会议消息,还在第二版头条位置刊登了题为《解读城建会“三个不一样”》的新闻特写。因为报道的形式多样化了,所以整个会议报道不但有一定的声势,而目新鲜活泼,更具有立体的厚实感,笔者认为这是几年来会议报道一个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9.
对于新闻的真实性,新闻工作者和专家都纷纷著文,进行探讨。归纳起来,人们对新闻真实性的理解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1、“现象真实──本质真实说”;2、“新闻事实真实的三个层次说”;3、“事实真实、总体真实和揭示事实本质”说。为了便于本文论述,先对这“三说”作番简单的回顾: “现象真实──本质真实说”,主要是在1984年以前。此说包含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现象真实”。新闻如实地报道了事物的现象,新闻就做到了真实。第二种观点主张“本质真实”。持此论者认为:任何事物都有本质与现象两个方面,抓住了…  相似文献   

20.
夏青 《视听界》2005,(6):58-59
南京电视台于2004年3月1日,推出了一档20分钟(后增加至32分钟)的新闻栏目《大刚说新闻》。节目推出半年后,便创下了2004年度南京地区同时段收视率最高(AC尼尔森),在集约化运作中(栏目组成员8人),节目成功经营,广告收益520万。《大刚说新闻》是一个以剪辑性为主的栏目。在这个资讯极为丰富的时代,独家新闻的发布已经很少,更何况没有采制队伍的剪辑性栏目,这就要求栏目对于某个共同关注的新闻要有独到观点和独特立场。因此节目策划伊始,便打出了口号:“一样的新闻,不一样的说法”。节目着力在信息选择和后期编辑上下功夫,以“特”、“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