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5 毫秒
1.
张之晔 《钓鱼》2007,(7S):11-12
在竞技推动着浮标向功能化和个性化发展的时候,搓饵用什么标,拉饵用什么标,钓底用什么标,打浮用什么标,分工之细是对钓技的一种导向,因为用错浮标就钓不好鱼。可是这样的分工让休闲钓手发憷,面对数十种造型、上百个规格,我到底该选哪一款?  相似文献   

2.
张炎冰 《钓鱼》2005,(8):22-22
一般来说,浮标的规格只要不是太大,用它钓什么鱼都可以。但竞技钓鱼和个性化钓鱼就不同了,钓底用标身瘦长的碳脚浮标,还要看鱼的大小、离底情况和标尖反映饵重变化的能力来选择相应的规格:打浮用宽肩短身的竹脚浮标,要区别鱼的吃口和泳层变化特点在溜肩、坡肩和平肩的不同造型中精挑细拣。于是就有了浮标的套和号。  相似文献   

3.
一般来说,浮标的规格只要不是太大,用它钓什么鱼都可以。但竞技钓鱼和个性化钓鱼就不同了,钓底用标身瘦长的碳脚浮标,还要看鱼的大小、离底情况和标尖反映饵重变化的能力来选择相应的规格;打浮用宽肩短身的竹脚浮标,要区别鱼的吃口和泳层变化特点在溜肩、坡肩和平肩的不同造型中精挑细拣。于是就有了浮标的套和号。浮标的套和号套,有大套和小套之分,大套是指同一注册商标中不同款式、不同功能的多支浮标的总称。如“钓鱼郎”商标下的“醉仙”包含3个款式,共22支浮标就称为大套。竞技钓手既要打浮又要钓底,还要在经常走水的大水面环境中钓混…  相似文献   

4.
潘卫东 《钓鱼》2005,(15):29-29
一支什么样的浮标才算得上一支好的浮标?多少年来,各路钓坛英雄标不同时期有顿悟,有渐悟下面我们且看两位当代钓客关于浮标(竞技用)的对话,或许我们能从中得到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马建华 《钓鱼》2004,(15):36-37
《钓鱼》第11期41页对程宁老师编导的《竞技钓鱼揭秘》中做的电磁锤撞击实验现象,提出质疑,笔者再分析第二个实验两支分别为1号同4号的浮标,如果最大直径相同,标尾相同,都是调2目,在两支浮标材质也相同(如果材质不同也就没有互相比较的意义)的情况下,它们的漂身体积、表面积、配铅重量相差一定比较大,4号标的标身体积、所配铅皮重、表面积都大于1号浮标。而标身体积的大小决定了它受到的浮力的大小,浮标配铅重量的大小决定了浮标惯性的大小,表面积的大小决定了它受到的浮力大小,浮标配铅重量的大小决定了浮标惯性的大小,表面积的大小又决定了他们运动时受到的水的摩擦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6.
钓语别解     
之晔 《钓鱼》2006,(11):25-25
乱口 浮标大幅度上升.一直升到标身出水,提竿无鱼;急速下挫,标尖看不见了还是空钩,于是有乱口鱼或称乱层鱼,这是竞技钓鱼的说法。休闲钓鱼也有这种情况,但说法变了,这是小鱼闹窝,一群尖嘴鳖鲦。两种说法都对,问题是竞技自命不凡,看不起休闲.称之为乌合之众;休闲反唇相讥,说池塘内竞技钓是动物园打猎,笼里捉鸡的能耐,也就是拿小鱼开心。  相似文献   

7.
吴芜 《钓鱼》2009,(24):12-13
竞技钓鱼的技术流派很多,但总体分为两派:浮标派和钓饵派。前者以精选浮标、精确调标为特点,信奉“钓不上鱼换支标”,故而有“打浮标”、“击底标”、’“三等分”、“软身软尾”、“硬身硬尾”等名目;后者强调以饵谋鱼,视钓饵的状态、味型、比重、雾化和持钩性为第一要务。创造了“拉饵打浮”、“搓饵钓底”以及“拉饵钓底、钓过程”等不同钓法。然而钓鱼不是玩浮标,也不是拼钓饵,必须综合浮标、钓饵、线组和针对不同鱼情在似口非口,以及真假难辨的信号把握中钓机遇,不然总是与冠军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8.
姚清仁 《垂钓》2002,2(12):23-25
用竞技钓的调标法调休闲钓的浮标?看了下文您就明白了!取长补短、互相切磋才能使钓技更进一步,这不仅指钓友之间的交流,还需要各种钓法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钓鱼》2007,(13)
在竞技推动着浮标向功能化和个性化发展的时候,搓饵用什么标,拉饵用什么标,钓底用什么标,打浮用什么标,分工之细是对钓技的一种导向,因为用错浮标就钓不好鱼。可是这样的分工让休闲钓手发憷,面对数十种造型、上百个规格,我到底该选哪一款?  相似文献   

10.
管察 《钓鱼》2009,(19):20-21
很难想象,没有拉饵,没有浮标怎么钓快鱼?从1998年第四届“钓王杯”和第十六届全国钓鱼比赛开始,拉饵成为钓快鱼必须掌握的技术。然而拉饵轻,在浮标由桐木、塑料、芦苇和孔雀翎制造而要让它反应饵重变化和准确表达鱼讯,是不能不注意标央和标脚长度的。这也是早期浮标的标夹多6~8目、长9~11厘米;标脚控制在7厘米以内,按调4钓2操作的原因。调4钓2是针对底层鱼的,随着拉饵出现,钓鱼人对线组的运动、饵重与浮标的配合更加重视了。  相似文献   

11.
管察 《钓鱼》2005,(15):35-35
竞技钓鱼看不懂,说这话的包括钓了几十年鱼的老人。说实话,我也看不懂。标尖没有动作,提竿中鱼了:标尖升起来了,提竿没鱼,下去了也是空竿。过去用立漂和鹅毛做的浮子虽也有急升快沉钓不着鱼的时候,但只是偶然,不会像浮标那样乱跳舞。  相似文献   

12.
吴芜 《钓鱼》2009,(24)
竞技钓鱼的技术流派很多,但总体分为两派:浮标派和钓饵派。前者以精选浮标、精确调标为特点,信奉钓不上鱼换支标,故而有打浮标、击底标、三等分、软身软尾、硬身硬尾等名目;后者强调以饵谋鱼,视钓饵的状态、味型、比重、雾化和持钩性为第一要务,创造了拉饵打浮、搓饵钓底以及拉饵钓底、钓过程等不同钓法。然而钓鱼不是玩浮标,也不是拼钓饵,必须综合浮标、钓饵、线组和针对不同鱼情在似口非口,以及真假难辨的信号把握中钓机遇,不然总是与冠军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13.
浮标是钓鱼人的眼睛,可以帮助钓鱼人了解水下鱼儿的一举一动。正确地理解浮标原理,读懂浮标语言并找到对浮标的感觉,是垂钓取胜的关键所在。浮标有多种多样,按材质来区分可分为木质浮标、胶质浮标、芦苇浮标和孔雀翎浮标等;按形态形状来区分可分为直线形浮标、水滴形浮标(急收肩浮标)等,另外还有长标尾浮标、短标尾浮标、竹脚浮标、碳脚浮标、玻璃钢纤维脚浮标等。某些钓鱼人坚信某一支浮标并用一支浮标“打天下”,例如一次垂钓因为使用某一浮标而获得大丰收后,就盲目地相信这支浮标,但本身却弄不明白这支浮标的性能、原理和适用性,换到另一…  相似文献   

14.
张炎冰 《钓鱼》2007,(1S):20-21
七、深圳钓鱼郎“竞FB-J-013” 芦苇浮标重出江湖至少有3年了。用11目的瘦身巴尔杉木浮标击底,调高了上牵引力过大,稍微有点走水就不能用轻饵了:调低了,用重饵又显得反应不足,调目区间过窄是这类浮标的缺点。于是,回过头来,还是老老实实用标准标身的浮标来得省力。同体积比较,芦苇材质轻,上牵引力足。在巴尔杉浮标调高一目和调低一目会抓不准口的时候,芦苇浮标的可调性(指增减铅皮对调目的影响)和可钓性(指钓目的任意性)可以让人省却空竿多的烦恼,当然这是指底钓小鲫鱼。  相似文献   

15.
《垂钓》2010,(5):59-59
2009年“雪花杯”全国钓鱼锦标赛总决赛早已尘埃落定,竿起竿落的厮杀场面也在记忆中淡去,唯一放不下的无非陪伴过自己的一竿一标。 竞技浮标,作为钓手水中的眼睛,总有数不尽的秘密。  相似文献   

16.
华朝熙 《垂钓》2009,(9):36-36
什么样的浮标才算是好标?我以为,得心应手的就是一支好标。我还认为:一支好标,往往可遇而不可求。  相似文献   

17.
郅辽 《钓鱼》2007,(2X):18-19
芦苇浮标材料简单,做工也不复杂,因为脚和标身首尾是多片合拢后用胶水粘起来的,难免有渗水之虑,所以巴尔杉木浮标一出来,它就淡出市场了。然而,小规格巴尔杉木浮标不能调得太低,如1号溜肩瘦身调3目,拉大饵两钩就触底了。芦苇中空,牵引力大,即使标身做得很小,调4钓2也能使两钩离底。  相似文献   

18.
史为林 《钓鱼》2009,(22):18-19
钓友们钓鱼,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浮标和以这个浮标为核心组成的钓组。钓组入水后标尾直立于水面,能够准确及时地反应鱼吃钩的信息。如果标尾倾斜着歪向一边,或者稍有风吹草动,标尾便东摇西晃,或者轻微的水流就能把标尾冲歪,那将是很讨厌的事。这就是浮标的不稳定现象。浮标的不稳定固然和外力的作用有关,但外力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我们要考虑的是浮标自身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王怀斌 《垂钓》2006,6(2):51-52
浮标是钓鱼人的眼睛,可当我们手中拿着一支标时,我们到底能读懂多少关于浮标的内涵呢?现在网上流传着很多关于浮标的文章,可大家讨论来讨论去,最后对于调高目灵还是调低目灵这种基础的理论还没有统一。我也看过几位大师讨论浮标的文章,粗略一看,句句精典,可细一推敲句句都有漏洞。这些文章为我们认识浮标人为地设了一个障碍——不是说这些大师关于浮标的文章是错误的,我是说他们所讨论的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何蔚蓝 《垂钓》2004,(7):48-50
我们讨论浮标的时候,经常会提及浮标“剩余浮力”的概念,它是在空钩不挂饵、两钩悬离水底的情况下,用浮标露出水面的标尖目数来表示的浮标浮力。例中调空钩5目,从这个刻度到标尖顶端平齐水面所承担的鱼饵重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