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的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观新疆93级工商管理专业黄辉自古以来,伦理学家们围绕人生目的这一论题,辩论了多少年,而且至今仍在继续着,形成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两大流派。我辈凡人,难逃"劫数"。不是利己,便是利他。可是真理是什么呢?马克思恩格斯说过,在共产主义社...  相似文献   

2.
李强 《中学教育》2008,(8):30-33
合理利己主义道德价值观在历史唯物主义和人性论中都能找到足够的理论支撑,而且也日益成为当今社会道德生活的必然诉求。面对学校德育的困境,最根本的出路在于适度降低意识形态对道德教育的控制,以合理利己主义对集体主义道德价值观作适当修正。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施蒂纳的利己主义思想。施蒂纳以人性论为出发点对人生和历史作了主观化的虚构,并以利己主义为旨归,试对普遍利益和个人利益问题作道德解答。马克思、思格斯从思想实质、思想根源以及思想史的角度对此作了批判,初步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在此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4.
王淑春 《现代语文》2006,(8):16-17,23
李泽厚在其《中国古代思想史》一书中,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一种实用理性,这种实用理性“是一种理性精神或理性态度,……不是用某种神秘的狂热的而是用冷静的、现实的、合理的态度来解说和对待事物和传统;不是禁欲或纵欲式地扼杀或放任情感欲望,而是用理智来引导、满足、节制情欲;不是对人对己的虚无主义或利己主义,而是在人道和人格的追求中取得某种平衡。”  相似文献   

5.
老庄道德观,细考较去,原来都是由“人生目的论”和“道德准则论”构成的利己主义体系,二者的分歧,不过是利己主义之内部分歧。 一、人生目的论 1、人生目的 老庄一致认为,人生目的只能利己。老子说,人皆只爱其自身。只不过一方面,有道者不自居高贵;而无道者则自居高贵:“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相似文献   

6.
"合理利己主义"鼓励人们追求个人利益,但这要建立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基础上。该理论强调个人与社会、他人相统一的利益,通常会与合理利己的概念相混淆。因此,本文从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出发,辨析合理利己和"合理利己主义"伦理思想,得出合理利己和"合理利己主义"两个概念的根本区别以及后者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罗生门》作为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充分的揭示了人类在利己主义思维下表现出来的人性的丑恶。本文将《罗生门》小说与其取材的原著《今昔物语集》中故事进行了比较,并对文中表现出的利己主义思维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为分析了小说人物在两难选择、利己主义驱使下善恶转化的人性转变的复杂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不能用“合理利己主义”代替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评一种“新伦理观”》(《真理的追求》1984年第6期金阳文)文章评论不久前出版的一本名为《新伦理学》的小册子,认为该书把古今中外的伦理观一概归入“利他主义”、“合理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三大流派,把利己...  相似文献   

9.
《人生》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德顺爷扮演了一个凌驾于众人之上的权威角色,人物塑造非常丰满.高加林并非社会主义新人的讴歌对象,也并不是个利己主义者,而是一个不成熟的,但又是有爱心的、世俗的,人物塑造的也非常丰满.  相似文献   

10.
利己主义,是相对于集体主义而言的道德原则。在过去,我国学界对其很少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利己主义的涵义及其特点、利己主义的历史发展概况及其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并对利己主义进行辩证分析。希望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施蒂纳的利己主义思想。施蒂纳以人性论为出发点对人生和历史作了主观化的虚构 ,并以利己主义为旨归 ,试对普遍利益和个人利益问题作道德解答。马克思、恩格斯从思想实质、思想根源以及思想史的角度对此作了批判 ,初步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在此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2.
正诸君曾否听过一言:"这世道险恶,保全自身为重。"相较于有人感叹世界上可怕的东西太多,不得不处处委曲求全,对阴暗作出忠诚的姿态而为己谋利,最终沦为钱理群先生口中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疑惑看向那嚷着天不怕、地不怕,将自负自骄铸成人生基石,最终摔下人生山谷的失败犬儒,我不得不说:"只有心怀敬畏,有所彷徨却不忘记呐喊的姿态,才称得上真正的勇敢。"首先毋庸置疑,心怀敬畏绝不停留于胆小怕事,更不是过街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是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道德准则,是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合理利己主义的本质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不宜在我们的社会中提倡.  相似文献   

14.
人生价值问题是当代青年关注的热点。一个时期以来,在人生价值导向上,一直存在着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之间的对立和斗争。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和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人生价值问题被一些人搞得极为混乱,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虚无主义、相对主义及享乐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的人生价值观在一些青年中有较大市场,腐蚀着他们的思想和心灵。系统地清理人生价值观方面的混乱思想,剖析和批判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人生价值观,总结前几年理论界在人生价值观的研究和宣传中的经验教训,在青年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导向,并进一步研究人生价值观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是当前思想理论界、教育界的一项迫切任务。由此,《人民日报》理论部和中  相似文献   

15.
在恐惧的激情推动下,霍布斯致力于寻求和平的道德律,一是为苦难的人生,二是为年幼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于是有了功利主义伦理观。其主要内容是:相对主义的善恶观、利己主义的人性观以及和平主义的自然律。文章对此做出了归结与评价。  相似文献   

16.
一些同志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个体、私营和“三资”等企业,实行的又是商品经济,因此,利己主义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倡导集体主义的效果是有限的,甚至是行不通的。协调个人和集体、国家,个人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只有依靠合理利己主义,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才是现实的。合理利己主义应该而且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既能调动积极性,又不致危害  相似文献   

17.
芥川龙之介在日本乃至国际文坛上享有盛名,其作品主题一向被认为有两大方面:即"怀疑主义"和"利己主义"。因其不幸的人生经历和敏感的个人体验,芥川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而建立在这一利己主义基础上的人性乃至真理也是值得怀疑的。芥川通过《竹林中》多重式内聚焦的叙事手法,引发了读者对文本、对人性以及对真理的"三重怀疑主义"。  相似文献   

18.
利己主义、集体主义和市场经济张启述利己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两种意识形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除了要建立相应的法制而外,还必须大力提倡集体主义,反对利己主义,以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利己主义是个人主义的极端表现形式,是资产阶...  相似文献   

19.
快乐观的教育是我国当前道德教育中容易忽视又十分重要的教育,它是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快乐说不是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不是利己主义,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我们既不提倡“禁欲主义”、“苦行主义”,也不提倡“享乐主义”、“纵欲主义”。我们提倡一种“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快乐观,并对学生进行“选择、享受快乐、创造快乐”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些党员、干部经不住错误思潮和不良风气的侵袭,对党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的价值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甚至以丑为美,以耻为荣,善恶颠倒.是非混淆。在有些人的头脑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实际上已被利己主义和“及时行乐”所取代,人民的“公仆”也变成了人民的“老爷”,有的甚至堕落为腐败分子、违法乱纪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