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倾倒世界万千球迷的足球明星,已成为球迷们心目中的球魂。球星们好像还想把足球这座“金山”掘尽、大唱足球之歌。球星唱歌、有一般歌星不可比拟的优势和独特魅力。踢足球唱球歌、相得益彰,同趣生辉,把球星的热度又“炒”高了几分。巴西球星苏格拉底,不但会行医和绘画,而且也是一位歌手。他除了献技于足球场之外,还经常在舞台上抛头露脸、龙其是在歌坛上成就非凡。其灌录的唱  相似文献   

2.
[案例]师:这学期我们背诵过一首叫《临江仙》的词(校本教材选背诗词),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师:知道这首词的出处吗?生1: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唱的就是这首词。生2:我在《三国演义》这部书的前面好像看到过。师:对了,古代作家写小说常常用一首诗或词来开头,叫做开篇之词,它能暗示作品的主题,帮助人们理解作品。《临江仙》就是《三国演义》的开篇之词。今天,我们也以这首词来开始新课文《三顾茅庐》的学习。知道为什么吗?生:因为《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故事。师:你预习得真好。《临江仙》…  相似文献   

3.
“跳槽”一词近来颇为流行,但对其意义的内涵,报纸上有不同的争议。《光明日报》1月15日刊发的刘佐泉《岂能用“跳槽”喻“改行”》一文认为: 据《康熙字典》:跳,蹶也,一曰跃也,又与逃通;槽,畜兽之食器,又酒槽,洒坊也。《辞源》未收“跳槽”一词。跳,跃也;槽,四边高起,中间陷入的器具,如马槽,池槽。  相似文献   

4.
吴然 《语文知识》2000,(11):24-26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我国古典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的卷首词。前几年中国电视剧中心拍成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把这首词作为主题歌词,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杨洪基演唱,流传很广,影响很大。遗憾的  相似文献   

5.
[案例]师:这学期我们背诵过一首叫《临江仙》的词(校本教材选背诗词),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师:知道这首词的出处吗?生1: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唱的就是这首  相似文献   

6.
匡吉 《语文知识》2002,(1):35-36
祭文作为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内容上是赞颂死者的言行,兼寓哀伤之意;形式上则以四言或骈文为主。韩愈的许多祭文,笔法上虽然多有变化,但并未脱尽旧格。惟有《祭十二郎文》(现收入试验本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内容上屏弃了颂扬之词,形式上也破骈为散,尽脱前人窠臼;加之“语语从至情中发出”(清人章懋勋语), “情辞痛恻”(金圣叹语),被后人誉为千古“祭文绝调”。  相似文献   

7.
“臊皮”一词习见于近代口语著作中,《中文大辞典》(台湾)释云:“[臊皮]颜面可羞也。[红楼梦]平日尽说人家长短,今日也落了不是,这才臊皮哪。”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则云:“臊皮(臊脾)同‘噪皮’,释见‘噪皮’条。[例](《三侠五义》一百四)欺负他是个孤行的妇女,也不过是臊皮打哈哈儿,并无诚心要把他怎么样。‘臊皮’或作‘臊脾’。[例](《花月痕》二十八)讨得来,也好替刘姑娘明明心迹,给钱同秀臊臊脾。”陆先生释“噪皮”为“爽快”,即“臊皮”也为“爽快”意,与《中文大辞典》所释不同。  相似文献   

8.
<正> 从前,有些京剧老戏迷“听戏”,从开锣到散场,连头也不抬,十分投入,跟着胡琴声边扣板眼,边哼哼。有时并不在乎台上演员唱的什么内容,可能也根本不知道,主要听的是“韵味儿”。可说是听“味”吧。最近,著名净角尚长荣用京剧唱通俗歌曲《纤夫的爱》,居然博得满堂喝彩,实在有意思。不知人们是出于对京剧的欣赏,还是出于对这首原唱歌曲的怀恋?总之,有味就是了。今天流行歌曲的发烧友们,特别是年轻人,除沉迷于港台和大陆当红歌星的各种“上榜金曲”之外只要沾上“流行”  相似文献   

9.
杜成怀 《现代语文》2007,(2):105-105
一篇《念奴娇.赤壁怀古》,一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由让我们击节颔首;一个苏东坡,一个辛弃疾,怎能不让我们崇敬面对?你怀古,我也怀古,同为豪放词;你方唱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也吟出“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可谓“竞自风流”,一时难分高下。难怪二人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好比巍巍耸立的两座驼峰,可比肩相共,合称“苏辛”了。记得一副对联专写辛弃疾成就与为词之风格:“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恰道出二人词的前承后继的密切关系。但是,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二人词虽有相通之处,也是有着明显区别的。  相似文献   

10.
陈晓星 《成长》2007,(4):23-24
“罄竹难书”这个词被中国人使用已超过千年,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旧唐书·李密传》记载,隋末李密起义历数隋炀帝十大罪状:“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为:比喻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塑造了一个钢铁的形象,保尔,成了五十年代人们心中的偶像。时到今日,歌星、影星、球星、电视明星,“星星”世界,铺天盖地,早把那颗“保尔星”淹没了。的确,如今的世界,新闻成了“星闻”。四大天王、小虎队的风采仿佛还在脑海中,却早已成了徐娘半老;中田英寿让人看到了亚洲足球的希望,却让人忘了他的爷爷们五十年前的所作所为;《还珠格格》里飞出一只“小燕子”,于是大江南北响起了“你是风儿我是沙”,那“小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比传世本(以下简称“传本”)《归藏》、秦简《归藏》、今本《周易》及其他文献典籍,以求传本《归藏·齐母经》之文的准确训解。在一些引用《归藏·齐母经》的文献中,经常出现“瞿有”一词,盖因误解“瞿有”与“有瞿有觚”所致,本文结合《诗经》“有A有B”句式,论证了“有瞿有觚”应为“瞿觚”之义,并且论述了传本《归藏·齐母经》之文与今本《周易·睽》卦爻辞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学生作文中常把“针砭时弊”写成“针贬时弊”,甚至连很有权威性的报刊上也在所难免。其实,“砭”和“贬”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砭”即是砭石。是古人用石块磨制成的尖石或石针,用以治痈疽,除脓血。是我国古代的医疗器具。《山海经》云:“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箴石,即砭石。所以,“砭”就是用石针或用针刺。《新  相似文献   

14.
一次班集体活动时,在学生的再三要求下我试着唱了一首郑智化的《星星点灯》,节拍整齐且热烈的掌声让我体会了当“腕儿”的感觉。后来,在学习英语必修第四册第三模块“音乐家”时,一个学生用英语说:“老师,那天您的歌唱得真好,做歌星收入高又风光,您应该做歌星!您是不是没有办法才当老师的?”当时学生们都静静地看着我……  相似文献   

15.
时下,舆论界对于歌星们出场费的漫天要价,成了议论的焦点,对此现象如果静心反思一下问题的症结所在,找一找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只是一古脑儿地把谴责之声指向“歌星”和“穴头儿”们,而不从社会根源:包括我们的宣传舆论,传播媒体机构(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传导工具)以及群众之中去盲目地“宠”“捧”“哄抬”歌星们的变形心态等方面去找找原因,恐怕是不足以有说服力的。  相似文献   

16.
三毛走了。临别给林慧萍留下一首诗一般的歌词《说时依旧》。作为歌星,林慧萍在台湾歌坛唱了8年。她偏爱三毛的作品,屡屡让三毛为她写一首好歌词。一日,三毛有感而发,一挥写就《说时依旧》,希望林慧萍把它唱好。“重逢无意中/相对心如麻,对面问安好/不提回头路……”  相似文献   

17.
十年前,记者曾在文汇报发表过一篇采访札记《为什么“歌多声少”?》,反映了当时一个“想唱歌没歌唱,很多歌没人唱”的音乐生活现象。时隔十年,歌曲创作有了很大发展,但“歌多声少”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而且还出现了歌星比歌曲多的另一种现象。哪个歌星将一首歌唱红了,他(她)也就定位了。别的歌星一窝蜂地争相仿效着都唱这首歌,以至流行歌坛的歌星似流  相似文献   

18.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辛弃疾即景感事的名作,对这首词的表达方式,万骏云先生是这样认为的“全词用的是比兴手法”。周济《宋四家词选》说“借水怨山”就是说的比兴手法。“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二句用的是直书期事的赋笔。 (《辛弃疾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版,苏救版《唐诗宋诃选读教学参考书》选了此)薛金星先生主编的《中学教材全解》也认为“辛弃疾此有《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手法,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之瑰宝”,“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实,这首词既没有运用比兴手法也没有运用赋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歌星谈心曲     
每个歌星都唱了大量歌曲,但一些广为传唱的歌曲却并不是歌手们心中的最爱、那么.你可有兴趣了解歌星的“心仪”之曲?周慧敏:我最喜欢的就是国语版的《流言》。皆因我每次听到这首歌,都有想哭的冲动。这首歌的歌词写得实在很好。张学友:我觉得最钟意的就是《李香兰》,词曲配合好不说,而且非常有 Feeling。  相似文献   

20.
央视《绝对挑战》倾力打造了“百万年薪”十集特别节目,中国第一个百万年薪职位公开电视选拔也隆重登场。想尝试一下应聘者们面对的招聘“怪”题吗?请认真回答下面的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