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10月15日,马丁·贝尔纳收到《黑色雅典娜》第一卷中译本样书后,给笔者(也是译者之一)写信说:"它看起来棒极了……我尤为高兴的是,你把译本和《东方学》廿五周年纪念联系起来.能和爱德华·萨义德相关联,我总是感到自豪."《东方学》的作者萨义德(1935-2003)和《黑色雅典娜》的作者贝尔纳(1937-)基本上是同龄人,在同样的年龄获颁名校博士学位,前者出生于耶路撒冷,后者出生于伦敦,却都长期执教于美国常青藤联盟大学(分别是哥伦比亚大学和康奈尔大学).  相似文献   

2.
作为萨义德的重要批评方法,对位阅读源于音乐却超出音乐,成为萨义德展示音乐和文学等美学文本与现世权力斗争之间复杂关系的中介。从概念定义看,对位阅读有着双重面向,其一是经由美学文本施行政治批判,其二是在政治批判中反顾音乐的美学属性。从具体实践看,萨义德对威尔第歌剧《阿依达》及其与东方学共谋的历史考古、他对瓦格纳歌剧回归音乐的反说,成了他实践对位阅读的经典案例。  相似文献   

3.
三联书店在先后出版了萨义德(文学和文化批评家,阿拉伯裔美国人)的《东方学》、《文化与帝国主义》、《知识分子论》数种重要著作后,新近又出版了他的回忆录:《格格不入:萨义德回忆录》。与三联出版插图本陈染小说的令人匪夷所思相比,萨义德著述在中国一路走来,其“生命”之旅贴谱、顺畅、合逻辑不说,在当下中国出版鱼龙混杂的语境中,更有一份鲜见的幸运。  相似文献   

4.
张钰函 《青年记者》2017,(24):77-78
近年来,英国广播公司(BBC)以西方的视角拍摄了多部中国题材的纪录片.以真实客观著称的BBC塑造的中国形象与实际有很大的出入,甚至将中国形象“妖魔化”.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赛义德在《东方学》中指出的,西方文化中有一种“东方主义”,①这种“东方主义”是带着对西方文化的优越感去理解东方的偏见.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美国不断地将目光投向中国,好莱坞电影也不断地融入更多中国元素.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元素表征的是西方对东方的"凝视",既是美国对中国"东方主义"异域想象,又是作为界定"他者"、确认自我的文化霸权.在新时代全球化文化对话的演变中,只有寻求电影文化的多元对话,才能使得中国元素在世界舞台绽放其蓬勃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日本东方学会的主要事业之一——每年举办国际东方学者会议。这个学会是研究东方学 (主要为汉学 )的学者们所组成的。当时健在的日本汉学权威吉川幸次郎、梅元末治、小川环树、贝茂树、平冈武夫等诸位先生都是最高责任者。总会设在东京 ,京都设有支部。日本国际东方学会的精神和宗旨 ,是提高东方学的基准 ,促进日本与世界各国学者间感情的交流 ,发挥人类互爱精神。所谓东方学 ,包括了中国文学、东洋哲学、东洋史学、考古学、美术学、民族学等等。出席这个会议的 ,是日本的学者和世界各国的学者们。每年的日本国际东方学者会议 ,东京的规模…  相似文献   

7.
西方电影中以"异国情调"展现出来的中国想象并非简单的"东方落后、传统/西方先进、现代"的二元模式。近期上映的《007:大破天幕危机》,一方面展示了一个"太现代"的当代中国形象,但另一方面也以象征化的手法,表达出对传统中国已成符号、现代中国沦为废墟的文化观念;《夺宝奇兵2魔宫传奇》将中国建立在与印度对比的基础上,将中国想象成新旧交融、中西混杂的形象,印度才是原始的、传统的、野蛮的;《碟中谍3》中将"摩天大楼"、"老式公寓"和"江南古镇"确定为上海形象的三个侧面,并以相对平和的心态予以了展现。可见,西方电影中的中国想象是多样的、复杂的,其所传达的文化观念也是有差异的。日益增长的中国电影市场,也是西方电影有意隐藏自己的政治偏见,采取某种文化认同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语】谈到东方和西方,吉卜林《东西方谣曲》的第一行就会来到嘴边:“Oh, East is East, and West is West, and never the twain shall meet.”(东是东,西是西,两者万难同处一地)当辜鸿铭写作《春秋大义》时,这个句子回荡在他的字里行间,正如多年后,回荡在萨义德的著作中一样。  相似文献   

9.
2003年9月24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因患白血病不治,英年早逝。消息传来,令许多中国学者感叹。先说说我对萨教授的印象。1984年,我在哈佛通过资格大考。我老师开玩笑说:你有资格用垃圾桶了。我当真跑去买了一个带校徽的垃圾桶,将旧作业尽掷其中。继而遍览新书,改造知识结构。此时图书馆新书目录上,赫然载有萨义德大名,以及他那号称"改变美国学风"的《东方主义》(1978)。  相似文献   

10.
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于2020年9月11日正式上映,从动画版本初始时隔20年,终于迎来真人版电影.然而这部众多大牌华人明星参演的真人版《花木兰》却并未形成业内期盼的高热之势,口碑与票房皆不尽人意.以中国经典故事为素材的《花木兰》是一部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影视作品,却充满了西方人封闭而刻板的"东方印象".文章从中华文化符号的表层构造、核心思想的更替、"印象东方"的人物形象设定等角度深入剖析了西方对中华文化的想象,阐述了目前我国影视作品跨文化传播面临的困境,并从降低"文化折扣"、文化共性解码、融合中西文化精华以及明星选择多元化等方面对症下药,提出了解决路径,以期对影视作品跨文化传播带来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徐宏力 《现代传播》2001,1(2):16-21
西方现代传播对于东方文化"维模"(Latency)产生了极大压力,西方现代传播中的文化糟粕对于东方民族产生了内在的消极影响.中国学者应该发挥集约力量,组织大兵团作战,带头建立起能与西方学者进行对峙交流的"东方传播学派",开发积累东方智慧中的传播学资源,抵制趋同论的"世界主义",反对封闭论的"民族主义",为建立平等、健康的国际传播秩序进行对策研究.东方传播学的最佳状态是与西方传播学相济发展,最高境界是"比较传播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2.
蔡天星 《出版科学》2015,23(3):58-60
从萨义德著作在海峡两岸的译本来看,后殖民理论传播的实质是西方对中国单向度倾销其知识产品.后殖民理论违背了去殖民化的初衷,却给挣脱了殖民主义的地区实行新殖民主义经济剥削和后殖民主义文化统治,造成了后殖民现象.这种后殖民现象是殖民主义的历史延续,又是后殖民心态自我内化的显现.中国和东方世界前所未有地为丧失话语权而焦虑.大陆在这个过程中处于“第四世界”,成为台湾、香港为西方代理加工、知识生产的倾销地.大陆要积极参与多声部发言,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重视“拿来主义”的同时,着重加强“送去主义”,“驶入的航行”和文化的输出是两个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3.
日本"美学"的发生研究,对中国乃至东方各国有重要意义,神林恒道的《"美学"事始》一书就"美学"理论的近代东方旅行所进行的观念的辨析就非常值得关注. 在日本,最初从科普与启蒙的角度传播西欧美学思想的人是西周,1867年开始他就在京都的私塾讲授美学类的课程,并在明治七年(1871年)出版的《美妙学说》中首次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美学的相关概念.此时正值西方国家盛行"日本风",特别是浮世绘版画,基本成为了西方国家关于"日本"的集体性想象,而这样的风潮最初竟是始于1856年法国画家费利克斯·布拉克蒙对一进口日本瓷器的包装纸的发现,这张"包装纸"上就印有北斋的浮世绘版画.  相似文献   

14.
唐旭 《声屏世界》2022,(3):126-128
美国迪士尼公司制作的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在国内市场遇冷,遭遇口碑危机,究其原因主要是该影片具有一定的东方主义倾向.该影片改编自中国传统故事"木兰替父从军",通过对文化元素、人物形象和民族个性的西方建构来实现美国对中国的他者化想象,进而达到推广美国文化和价值观的目的.面对这一情况,我国更应该树立文化自信,挖掘中国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5.
石成城 《今传媒》2020,(2):61-65
基于对萨克斯·罗默的《傅满洲》系列小说及相关影视文本的分析,本文阐释了该人物以何种方式与西方历史上所形成的"黄祸"概念相契合,并结合"黄祸"一词的产生、传播及具象化过程,探讨了近代西方的人种分类理论及帝国主义时期西方对于东方国家的文献记录等资料。如何在确立白人优越性的同时将东方他者化、神秘化、污名化,进而针对西方世界对异国文化存在的偏执妄想,分析流动而异质的傅满洲和中国城以何种方式对西方身份和帝国话语造成了威胁。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包括四个向度,即中国电影在西方主要电影节上获得承认;中国电影进入西方主流电影市场;中国电影赢得西方主流观众认可;中国电影不仅在西方也在东方得到传播。这一进程是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和艺术原因复杂运作的结果。其中中国电影的西方电影节之旅或多或少是东方主义的后果,下一步则要超越东方主义。走向西方市场主要是个商业行为,但不限于通过院线,还可以通过电视台和互联网来传播。走向世界归根到底是要让西方观众接受,这需要中国电影学会用当代中国故事传达普世关怀。而在西方世界之外,中国还必须重视东方世界,在东方,中国既有便利性也面临东方被文化殖民的新的困难。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电影的走出去更多地是在承担一份文化责任,而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儿童文学学科重要奠基人、国际儿童文学格林奖的首位华人获得者蒋风先生在《儿童文学原理》引言中说:"虽然西方儿童文学创作的起步要比东方早,儿童文学创作的实绩也比东方丰厚,但把儿童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东方的起步却并不比西方晚……中国把儿童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起步既不晚于西欧也不晚于日本,这一历史功绩是不可抹煞的。"  相似文献   

18.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05,(9):68-68
《格格不入:萨义德回忆录》三联书店(美)爱德华·萨义德2004年12月定价:22元一个生于巴勒斯坦的非阿拉伯人,一个国籍是美国的"非美国人",一个说英文读英文的反英斗士--这就是萨义德。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把这本自传命名为"格格不入",他一生都因为身份断裂而像个局外人。  相似文献   

19.
2007年秋,北京三联书店出版赵一凡《西方文论讲稿:从胡塞尔到德里达》。2009年春,三联复推出《西方文论讲稿续编:从卢卡契到萨义德》。这两本《讲稿》上下接续、左右呼应、蔚为大观。  相似文献   

20.
基于文化话语视角,本文对影片《花木兰》(MuLan)进行话语分析,从叙事策略和人物设定角度,指出《花木兰》在构建传播话语体系中,内容上忽视了"文化性",将西方文化拼凑式地"挪用"到东方语境之中,导致了全球市场的"文化"遇冷的宣传结果。提出探究跨文化语境背景下,影片需要守住"文化"主基调,平衡好现代性和传统性、东方和西方、文化认同和现代性之间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