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党的十九大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也将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战略部署,积极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本文从当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现实状况出发,深刻把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内在逻辑,总结有机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在理论分析和实践研判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应做好两者之间的政策衔接、产业衔接、人才衔接、机制衔接的具体路径,以此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相似文献   

2.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党中央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对乡村建设做出的新部署。脱贫地区自然资源匮乏、产业不发达,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和美乡村的重点和难点。新时代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坚持创新示范,强化实例引领,总结推广武乡县在和美乡村建设中的主要做法和创新模式,探索推进脱贫地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山西路径”,打造脱贫地区和美乡村示范样板。  相似文献   

3.
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所确定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所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着较大关联性.从大历史观的角度来说,乡村振兴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为了达到可持续性的建设和发展,乡村建设必须摆脱原...  相似文献   

4.
深度连片贫困村的脱贫攻坚是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区域,其脱贫与否是对我国2020年全面脱贫起到决定性作用。文章通过对关岭自治县沙营镇槽子四村的农户和村干部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听取汇报等方法获取相关资料数据,并在对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基础之上,结合近年来这四个村开展的脱贫攻坚工作进一步深入剖析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提出推进异地扶贫搬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农户进行技术技能培训、积极引导产业规模化和建设农业现代化等是深度连片贫困村脱贫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青海教育》2020,(5):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教育部近日召开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强调要树立总攻意识,聚焦总攻目标,完善总攻机制,以总攻统揽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确保在收官之年高质量如期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  相似文献   

6.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进一步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任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事关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农村地区也存在着发展普遍相对滞后、人才流失严重、产业融合发展困难、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等突出问题。要以多主体协同推进、打好美丽乡村建设组合拳、构建乡村振兴政策支持体系机制手段破解上述难题。这是对全球乡村衰落困境的一种有效回应,对中国全方位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打破现代化进程中乡村衰退这一“铁律”,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农村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为突出的地方,西藏是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为突出的地区。通过实地调研,运用数据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林周县江热夏乡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工作进行剖析和评价,解读其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以期为西藏各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秦玉友 《教育研究》2021,42(6):138-148
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现代化是在城强乡弱语境下展开的,农村教育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面临自信危机,提升自信是农村教育现代化推进的重要议题.乡村振兴特别是乡村振兴对接脱贫攻坚背景下,亟须重新思考农村教育现代化自信问题,不断加强价值自信、实践自信与理论自信.在价值定位上,农村教育现代化需要从其目标群体规模、服务对象功能以及自身人类学意义方面,加强农村教育现代化价值重要性挖掘,确立价值自信.在实践改进上,农村教育现代化需要反思输血式现代化,优化"在地化"现代化,探索共生型现代化,推进农村教育实践思维方式反思,提升实践自信.在理论探索上,农村教育现代化在其方法论上,需要推进逻辑思辨、经验行动、实证实验的农村教育现代化理论建设,强化农村教育现代化理论规范自觉,增强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9.
在如期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整体任务之后,"十四五"时期我国农村工作的重点已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转变.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政治、政策、实践与发展基础,但在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过渡阶段,还存在认知博弈与思维转化、人才培育与政策设计等一系列的观念与实践问题亟待探讨与厘清.从国际反贫困理论模型与实践举措中汲取有益经验,我国在过渡阶段应做到"延续"与"突破"并重,坚定政策与法律的统筹引领、紧抓农村产业发展、激发农民自觉意识、发挥教育在农村人才培养培训中的支撑作用,全面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高等教育借助自身的职能发挥,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衔接,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借助振兴乡村的契机,高等教育在职能深化、分类建设与强化育人等方面探索变革,有助于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精准扶贫的中国经验与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启鹏 《唐山学院学报》2018,31(1):71-75,82
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工程推进到新阶段后的新举措。精准扶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核心要义是精准,其根本是扶志与扶智。我国的精准扶贫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坚持中央主导,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激发贫困人口脱贫动力;鼓励社会扶贫,汇集社会扶贫合力;重在精准战略,突出精准扶贫实效;加强国际合作,拓展扶贫减贫渠道。精准扶贫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需要,是扶贫开发实践模式的探索创新,是党执政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表现,为世界减贫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到2035年要实现教育现代化,难点和重点在农村。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地区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使部分偏远山区依然面临许多困难,教育扶贫任重道远。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创造了“大家好才是真好”学校共同体教育扶贫新模式,其方向明确,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将教育扶贫常态化,达到互利互赢的效果,在国内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扶贫模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高校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所具有的特色与优势逐渐显现出来。本文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以贵州大学帮扶贵州省贞丰县脱贫攻坚的工作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选派驻村干部、校农合作、“一院一品”及“博士村长”项目等为研究内容,就高校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帮扶地方脱贫攻坚的有效路径进行了分析,旨在为贵州省决战脱贫攻坚和实现同步全面小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的精英知识分子,在融入乡村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具有实现在场式专业发展、提升扶贫质效的价值。乡村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应具有与乡村社会文化、与乡村学校学生以及与乡村社会资源的社会融入意蕴。基于乡村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时存在主体性困境、环境性困境以及制度性困境的日常事实,具体的融入路径有:以乡土情怀培养激发乡村教师的内源性责任感;促进乡村教师观照扶贫对象的职业教育恰切选择;融通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价值取向;改善社会支持体系以提升乡村教师的乡村社会融入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在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多元主体参与是我国贫困治理的重要特色.大学生作为多元主体中的特殊一员,其参与精准扶贫既有国家政策的充分保障,也是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重要体现.大学生参与扶贫工作是一个自我价值认同与实现的过程,不仅能促进他们公民意识的培育、和谐人格的塑造,也能有效缓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走过了20多个春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农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仍有3000万左右,初步解决温饱的低收入人口有6000万左右,还有一批基本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其温饱的标准相当之低。“消灭贫困”和防止“返贫困”现象的发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首要任务。中国实现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核心问题是要尽快建立起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农业现代化,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必须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云南省瑞丽市D傣寨为例,从空间性的视角探讨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扶贫的有效路径,强调社会文化的再生产应以主体的在场为前提,具有场域性和空间性。教育作为社会文化再生产的主要方式,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均具有特定的空间性特点。本研究中首先以传统的奘寺教育为例,阐明传统教育的实践空间具有地域性特点;其次运用数据分析,呈现瑞丽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这种不均在结果上表现为农村傣族青壮年多外出从事体力劳动并且最终返乡。教育赋予了个体实现就业流动的能力,这种赋能体现了以人力资本为基础的劳动力市场的运转逻辑和跨时空联结。学校是现代教育的实践空间,成为将社会行动从地方社会脱离出来的脱域机制,并对传统社会文化空间产生冲击。本研究还对目前教育扶贫中的行政举措和市场力量加以分析,由此强调教育扶贫需遵从场域的逻辑,重视农村社区教育的建设;村落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重构是有效增强内生动力的非制度化路径,儿童应成为非制度化路径中教育扶贫的重要对象。这是教育精准扶贫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个体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力量。在后脱贫时代,探求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现状有助于优化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民生功能。民族地区教育扶贫面临与经济社会发展欠协调、民族文化内生力量被忽略、民生改善主体性待提升等现实困境。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困境源于教育扶贫目标窄化、教育扶贫制度不健全、学校教育职能单一、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不力。注重教育扶贫的民生价值取向,转变教育扶贫政策重心,优化学校教育类型结构,加强培养民族成员的文化主体性,是推进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现实策略。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坚持精准扶贫,而精准扶贫工作的难点是农村普遍存在着贫困代际传递。职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举措,要完善职业教育政策的顶层设计与评估工作,旨在通过人力资本投入的提高、教育环境的改善、教育行为的改进等,提升社会中个人自身素质、生存能力,并提高社会流动的可能性,实现个人在社会中的向上流动和社会层次的跃升。文章提出教育政策应具有个体主义、结构主义和关系主义三种取向,并提出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需要从人力资本投入、社会关系重建等方面提高贫困群体的学习意愿、教育质量和就业质量,增强主流社会对于贫困群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1]”。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年、决胜年。民办四川天一学院在精准扶贫中应该履行社会职责,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职能作用,在近几年来的精准扶贫中,摸索出了产业扶贫、精准资助、扶贫就创业等建立机制和制度,助力精准扶贫联系点巩固精准扶贫成果,逐步实现向乡村振兴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