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黄平 《甘肃教育》2020,(2):142-142
儿童的习作,就是儿童的作文,其透过儿童的视角,用儿童的语言来描述儿童的生活,表达儿童的情趣。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教会学生们谋篇布局、遣词用句、表情达意,用"我笔写我心",一直是笔者研究的课题。下面就儿童习作,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一、教材课文,儿童习作的范文要让学写习作的学生把作文写得有模有样,离不开教师对课文的精心讲解。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研究》2013,(10):72-75
《新课程研究》: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年段学习内容与习作要求是否合乎儿童的认知特点与生活体验,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到底是什么关系?现在的教材编写体例给人以作文教学好像是阅读教学的附庸与配衬的感觉,不少一线教师呼唤自成体系的作文教学训练与教学模块或教材,您认同这个观点吗?如何编辑与打造以写作为中心的作文教材体系?  相似文献   

3.
<正>为使作文教学得以良性健康发展,教师务须把握作文教学的切入点,以保证学生习作的方向。笔者认为,作文教学的切入点即引领学生求"真"。一、讲真话作文应该有血有肉、有真实内容与真切情感。实际上,言为心声,作文可谓是生活的反映,是学生能动地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创造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过:"写文章不是  相似文献   

4.
<正>习作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活化,是针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病而提出的。传统作文教学依赖于教材,困守于校园,拘泥于方法技巧,沉溺于课堂说教,漠视语言表达基础素养的养成与生活实践的关联,轻视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感受和体验,背离了在紧密联系生活实践中发展认知能力、表达能力这一教育规律,造成了作文课"学生厌烦,教师犯难"的尴尬局面。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习作教学的生活化。而组织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应该始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和知识水平及思想认识的实际情况而开展。习作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挖掘学习文本教材中的训练点,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各项综合训练,从点滴抓起、重视作文的评改,想方设法努力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教师不断地提高同学们的习作兴趣,使其乐于习作。  相似文献   

6.
<正>习作教材是小学习作课程的主要载体,是习作教学不可或缺的基本训练内容。但是这毕竟是教材编者为了教学而"制造"出来的"作文教学文体",在客观上与适合儿童的"具体而微、灵活多变"的"现实文体"存在着必然的差异。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作文教学文体"有着必然的存在价值,但是植根儿童文化场域、适合儿童言语和精神发展的"现实文体"也不可小觑,也应当成为习作课程中必不可少的有益补充,甚至还可以成为一种改善和变革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作文一直是学生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是他们快乐童年中的"苦差"。究其根本,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教师没有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没有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没有努力让教材中的习作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没能激发学生倾诉的需求,使他们能写、会写、爱写。"创意体验"作文教学从学生作文的思维规律、行为规律出发,目的是解决小学生作文千篇一律、无话可说、假话连篇等问题。它强调要以教材为本、体验做基、创意引路,使学生在习作中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会说,体验到习作的乐趣,从而爱上习作。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习作能力怎样,是衡量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这样一种倾向: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只字不提作文教学;而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又只字不提阅读教学。大多数语文教师都习惯将作文教学的阵地完全放到作文课上,往往忽略了小学生在日常语文学习中接触最多最宝贵的习作资源——教材中的"课文"。如何活用课文资源,挖掘课文中最有利于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并能给学生习作提供参考和借鉴的因素,让学生在习作时不但能模仿,更能创造,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儿童习作中儿童本位的缺失,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缺少童心,缺乏文学素养,不能宽容地给予充满纯真情愫,闪动着智慧灵光与童真的儿童习作以适当的评价,而是以语言不够美、意义不够深、篇幅不够长来评价学生。那么,我们如何还原儿童本位?一、儿童本位下的习作内容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展现真实的生活是作文教学的不懈追求。1.观察生活。儿童习作提倡写平常事,写想象和幻想中的人和事。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眼观  相似文献   

10.
理论网页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生活本源”的习作教学理念就是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这是作文教学返璞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过去,学生习作来源于教材或教师的预设,中心思想已被框定,作文教学就是指导学生围绕中心思想去寻找或编造素材。这种“立意本源”的作文教学使学生在作文中大话、假话、空话、套话连篇,他们逐渐练就了一套奉命作文与应试作文的本领,失去了生活的本真和儿童的情趣。我们摒弃“立意本源”并不是说学生习作不要立意,而是教师…  相似文献   

11.
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只要提起作文,学生就焦虑,教师也苦闷。学生的作文内容千篇一律,缺少情感。课堂上,教师讲得神采飞扬,仍然提不起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写出来的作文还是"言之无物",做"无病呻吟"之态。究其原因,是缺乏对生活的了解和关注。"艺术来源于生活",作文也是一样,生活便是写作的源泉,生活就是我们的老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开发利用生活中的资源,让学生的作文"柳暗花明",把学生学习作文训练和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用生活的理念指导自己的习作,这样学生的习作才有感染力。在作文教学中,我一直在努力探索将生活融入作文教学实践中,时刻关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2.
赵红阳 《生活教育》2008,(10):49-50
修改学生习作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沿袭已久的修改模式是"学生写,教师改"。教师为改好一篇作文可谓绞尽脑汁。而学生并不领情,常是一塞了之.正所谓"作文一笔糊涂账,改与不改都一样"。朱自清先生回忆自己在中学教语文的经历时也感慨地说:"批改学生作文是一件最徒劳无功的工作。"为改变作文修改中教师的"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耗时低效的现状,笔者尝试将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理念应用到作文修改中.洞开了学生习作修改的另一片天地。  相似文献   

13.
正往日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习作例文"的篇目。顾名思义,习作例文是为帮助学生作文时借鉴模仿,结合高年级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而安排的。一般来说,习作例文都比较浅显易懂,语言、情节和读写方法等,贴近学生实际,便于学习。随着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语文新教材的出现,习作例文也随之消失。如今进行作文教学,教师通常在教材外寻找作文资源指导学生习作。这样不仅工作量大,有时还与教材脱节。于是,我们尝试利用现行教材,将文本的内容进行整合,作为新的"习作例文",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写作。  相似文献   

14.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习作的生命是真情实感。"而体验,就是连接语文和生活的一座桥梁,是为习作注入情感生命的一泓"活水"。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感性认识,才能使学生乐于写作、善于写作。下面,笔者结合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的习作教学,谈谈引进有效体验,激活作文课堂方面的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5.
胡茂山 《成才之路》2009,(25):38-39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新的作文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儿童的生命状态和精神愉悦,使作文教学在儿童与作文之间形成“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我们的习作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让学生的习作因生活而显精彩,因生命而显灵性。  相似文献   

16.
目前,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认识:小学生是不会写作的,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写作。教师在强势推进作文教学、发展儿童语言能力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落入到权威的窠臼。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超越儿童的言语特征,轻视儿童鲜活动感的生活体验,作文课成为习作制造课。游记习作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快乐体验,在观察和感受中体会游玩乐趣,在快乐表达中提升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17.
吴小红 《广西教育》2013,(13):67-68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强调"学生写作要有真情实感"。那么,"真情实感"来自什么?答曰:生活。但是,生活并不等于教学。在生活内容教学化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动态生成,尊重儿童的天性,遵循习作教学的规律,让童心在表达中绽放。一、无法预设的精彩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践行"让作文回  相似文献   

18.
鄂教版语文教材是在新的课改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一个全新版本的语文教材。在这套教材中,为了体现作文教学的新理念.习作训练的编排设计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引导学生的作文兴趣,习作训练主题丰富多彩,并追求编排形式的多样化.力图引领学生走上一条快乐生活、开心习作的幸福之路。以下笔者结合一线教师的反馈.谈谈三年级的几次习作的编排意图和特点。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六年级阶段,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与能力,教师应该要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充实有趣的作文教学中感受到写作的乐趣,追求作文水平提升的同时爱上写作文。对此,笔者建议教师采取开放性的教学设计,增强作文教学的活力。一、开放性教学设计的依据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的作文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可能,经常不自觉地诱导学生形成写作的统一化。例如:笔者在一次批改题为"难忘的假期生活"的习作当中发现,许多学生写的都是愉快的事,而  相似文献   

20.
壮凌云 《成才之路》2014,(29):84-85
正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有这样的感受,教材中习作内容没有能够直接契合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作为习作资源的开发者和创设者,理应将学生的生活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教材习作的作用。一、在学生的阅读生活中引入写作范式(1)借助文本内容,积蓄情感。苏教版教材在阅读与习作的编写实行读写相融的原则,如果教师按部就班进行教学势必会导致阅读与习作的分裂。因此,教师应该对教材拥有通透把握,根据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