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戏价是民间戏曲演出活动的经济反映,舞台题记是旧时戏曲艺人演出时题写在舞台上的文字。从山西广大乡村留存的戏价题记来看,清代后期的戏价并未大幅增加,民国时期戏价较清代也并不像题记所直接显示的那样有近10倍的提升,根据货币行情和粮价来衡量,应上升了5倍左右。戏价与农村其他生产生活相比,的确处于较高水平。既是当地戏曲生存状态的反映,也是中国旧时社会的经济写照。  相似文献   

2.
民间戏曲向来与民间信仰唇齿相依.尤其是闽南的打城戏,直接由宗教仪式脱胎,最终实现了向戏曲形态的转变,其蜕变过程仰仗于闽南民间信仰提供的动力.具体而言,打城戏经历了戏剧因子萌芽--戏曲形态形成--表演团体的集体转化三大阶段.其间,闽南民间信仰为打城戏打造了两大市场:一是宗教法事市场,它促使了宗教法事向戏曲的转化;二是民间戏曲演出市场,由"敬天"、"法祖"两大观念相结合,闽南民间信仰为打城戏开辟了得天独厚的舞台,直接促成了戏曲形态的形成.从本质上看,闽南民间信仰浓厚的世俗性,导致宗教团体中分化出戏曲表演团体,促成宗教与戏曲的"联姻",从而催生了独一无二的仪式剧种--打城戏.  相似文献   

3.
清代中叶的乾隆时期是清代内廷承应戏曲编演的最高峰。与当时的众多皇家庆典相适应,内廷编演了大量庆典承应戏。其时国力强盛,高宗本人好大喜功又酷嗜戏曲,内廷庆典中承应的戏曲在编写与搬演过程中竭尽所能配合演出场合要求,内容上以喜庆祥和、增福添瑞为主,时或关涉内政、外交。因其兼有娱乐与礼乐的双重性质,对演出体制的要求往往极为苛刻。内廷庆典承应戏的体制化一方面确保了演出秩序的有条不紊,却也使得演出效果热闹有余、活泼不足,令内廷庆典承应戏呈现出"千戏一面"的表征。  相似文献   

4.
临猗地台戏又称“故事戏”,是分布在山西临猗县吉家营村的一种传统的戏曲演出形式,其表演古朴,唱腔独特.临猗地台戏与古代军队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献资料中多有记载临猗县在明代实行军屯制度的史料,临猗县境内现存有许多以屯、营、堡命名的村庄,而且吉家营村所演出的剧目多是表现古代军队的战争戏.  相似文献   

5.
第八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共计演出剧目27部,其中现代戏18部,所占比重最大。现代戏的创作,题材以扶贫为主,因其情节的设计以道德的逻辑代替了人物行动的自然逻辑,致使创作出现模式化、概念化倾向。本次黄梅戏艺术节的亮点在于:部分现代题材剧目的创作,在戏剧技巧的运用方面非常娴熟;新创剧目在舞美设计方面的成就突飞猛进,一是布景装置在舞台上的自由活动,二是声光电技术的大胆采用,三是地方文化元素的巧妙融入;舞台之上有"玩意儿",传统技艺回归舞台,戏曲好看好玩。  相似文献   

6.
闽南古代宗教戏曲与鬼神信仰的密切因缘,导致其发生了某种衍变:在功能上,成为酬神酬鬼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娱神娱鬼兼娱人的审美性;在类别上,产生了打城戏这一独有剧种;在演出结构和文本结构上,形成了戏仪交错融合的形态;而在表演者的构成上,则往往直接由僧道表演。  相似文献   

7.
侗戏是侗族传统的戏曲剧种,侗戏不仅是侗族的一种文艺形式,更是侗族的一种风俗。侗戏主要在传统节日、喜庆节日演出,与其多彩的民俗风情相统一。随着社会环境与人们生活需求的改变,侗戏的演出类型由单一型向民俗型、晚会型、展演型、旅游产品型、录像型等多种类型发展,体现其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侗戏是侗族传统的戏曲剧种,侗戏不仅是侗族的一种文艺形式,更是侗族的一种风俗。侗戏主要在传统节日、喜庆节日演出,与其多彩的民俗风情相统一。随着社会环境与人们生活需求的改变,侗戏的演出类型由单一型向民俗型、晚会型、展演型、旅游产品型、录像型等多种类型发展,体现其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捡戏"是指捡戏者"将自己演过或看过的戏,移植到新的剧团"。"捡戏"对歌仔戏发展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不仅促成了歌仔戏剧种特色的形成,也对歌仔戏传统剧目的编创及剧种变异均有重要作用。剧种年轻且具有包容性、身处繁盛的戏曲文化环境以及以演员为中心的演出机制和城市商业剧场的兴起等,是促成歌仔戏在上世纪20年代形成"捡戏"传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视的一个节日,形成很多世代相传的风俗。调查朝阳村春节戏曲演出的状况,探讨其资金来源、戏台搭建、演出情况、收入分配、观众情况等,从中可见当代村戏生存的缩影。  相似文献   

11.
河南戏曲文物在全国戏曲文物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木雕、石雕在戏曲文物中占据重要位置。它所包含的大量戏曲文化元素,为研究中国民族文化、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无论对于河南戏曲文物研究还是全国的戏曲文物研究都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08年,上海建成了中国第一家具有现代化设施的新式剧场-“新舞台”,此后,新式剧场风靡全国,不久即取代茶园成为戏曲演出的主要场所。新式剧场给戏曲艺术提供了一个封闭的演出空间,使得欣赏戏曲成为相对单纯、严肃的化娱乐活动,也促使戏曲艺术进一步发展。但新式剧场(镜框式舞台)毕竟是从西方引进的,它对于西方戏剧艺术自然是适用的,而对于中国戏曲独有的表演程式、观演关系等就有难以调和的矛盾。本对中国戏曲演出的观演心理作一番考察,进而从戏曲表演、戏曲语言、观演关系等方面讨论新式剧场(镜框式舞台)对于传统戏曲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化虚拟技术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戏曲艺术在它的帮助下,表现形式得以拓展,从而更符合现代消费群体的需求。因此,探析数字化虚拟技术在传统戏曲中的应用价值,意义深远。数字化虚拟技术为戏曲传承与发扬提供更多的策略构想,让戏曲艺术有了更多的传播发展渠道、更大的塑造空间和平台。通过对采用戏曲动画、戏曲数字化虚拟博物馆等形式进行可行性分析,从而肯定了数字化虚拟技术推动戏曲发展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艺术家的生涯》普契尼根据法国作家穆勒的小说《波希米亚人的生活情景》改编而成的,其中《多么冰凉的小手》被认为最优秀的片段,这部作品无论在表演技巧上还是歌唱技巧上都是很有难度的,而且每一个情节的发展都很合乎逻辑,并出现在剧中恰到好处的地方,这部歌剧通过描写诗人鲁道夫与咪咪初次见面到最后两个人生死离别,展现了他们善良的内心思想和朦胧的爱情。  相似文献   

15.
桂林石刻分布广泛、数量多、内容丰富,为研究桂林及广西地区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书法价值,历来受到重视。近几十年来,石刻研究者们做了很多工作。同时,目前对于桂林石刻的研究还存着不足,需要更加深入和专业。  相似文献   

16.
"画地做场"是河南地方戏及其他省市地方戏经常采用的一种临时剧场,俗称之为"地摊戏"。它在地上直接铺摊做戏、随处可设、用后即撤,具有经济便利、流动性强等优点,深受戏班和民众欢迎。作为一种临时剧场,它培育、推进了河南地方戏剧种、班社的发展与成熟,并深刻地影响了民众戏曲观念的形成。它的存在,彰显了地方戏曲生存、发展中的民间智慧,体现了民间戏曲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17.
文人画家是有士大夫气息,高蹈于山林、胸中有气味的中国传统文人精英。文人画家历来鄙视专业画家与画工。戏剧票友视戏剧为修身养性的雅趣,是娱己娱人的享乐方式,其内心视那些专业戏剧演员为“戏子”、“贱业”。文人画家与戏剧票友利用自己话语霸权把他们的审美好恶强加给了绘画和戏剧,并影响了绘画与戏剧艺术的发展,从而造就了文人画家与戏剧票友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美学取向的影响,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相似文献   

18.
以“锣戏”、“宛梆”、“大弦戏”为代表的河南濒灭剧种,在历史上都曾兴盛过,在当地有过较大影响。虽然现在都陷入了濒临灭绝的境地,但它们丰富的剧目、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以及它们所反映的思想内容、文化特征、审美选择,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文物价值、观赏价值和社会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美国歌剧的发展出现了繁荣的新局面,新创作歌剧上演的数量也在增加。改革创新、营造良好的歌剧发展氛围,积极培育新歌剧的创作和演出市场,创作题材多元化、音乐风格个性化提升了歌剧的吸引力等成为美国新时期原创歌剧繁荣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太和正音谱》"杂剧十二科"是明初朱权关于元及明初杂剧题材的分类研究。《太和正音谱》的分类延续了宋元时期"科"的类别范畴和说话家数的题材分类传统,形成了"杂剧十二科",首次系统地完成了对杂剧题材的理论概括。虽不全面,但却显示了特别的意义。类别的划分显示了朱权本人慕仙求道的心态意绪,其悲欢离合剧类涉及到戏剧审美的内涵,已有了悲剧喜剧分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