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大学生信仰宗教人数逐渐增多是一个不容置疑的现实,信仰情况如何是政府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基督教为例,使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从心理学角度调查了大学生基督教信众的宗教认知和宗教情感状况,希望能够对高校德育和心理健康工作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与天主教在商丘市的存在与发展,有其深刻的根源和社会心理因素.为加强对基督教与天主教的事务管理,更好地服务于商丘经济建设,就必须健全宗教管理组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基督教、天主教爱国团体搞好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3.
老舍在青少年时期曾经与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宗教信仰的选择上,老舍最终还是选择了基督教,并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教会的一些社会服务活动和改建工作;然而他又始终未能成为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所有这些。都在老舍一生的思想发展和创作实践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本文即是对老舍基督教情结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独龙族跨越中缅边境,居住在独龙江流域,大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少数群众相信原始宗教。从宗教文化类型来看,独龙族的基督教信仰源于生活需要与娱乐消遣。具有不稳定性和弱组织性。从国内外独龙族居住地区获取的大量第一手田野调查材料并结合独龙族历史文化的相关文献记载和论述,可以将独龙族、怒族和僳僳族等居住在“三江并流”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基督教文化归为同一个宗教文化类型——滇西北山地民族“弱组织强需求钟摆型”基督教信仰。  相似文献   

5.
一、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 1、基督教的产生 同大多数宗教一样。基督教产生于对现实的绝望.确切地说,它产生于罗马统治下的犹太人。基督教最初是犹太教的一个分离教派。  相似文献   

6.
宗教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复杂,基督教在高校的传播和发展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基督教团契是基督教在高校传播的重要基地,是大学生基督教信徒过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大学生基督教团契带有诱惑性、组织性、隐蔽性等特点。高校、政府及社会应联合起来共同抵御基督教团契对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渗透。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产生以后发展异常迅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罗马帝国早期相对宽容的宗教政策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罗马的一般性宗教政策具有"宽容"的特征,-帝国早期延续了这种宗教宽容政策,对早期基督教的政策也以宽容为主,甚至在特定时期还对基督教的传教活动进行保护.在这样相对宽容的环境中,基督教得以稳步发展,为后来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宗教冲突与调适问题,是构建宗教和谐的重要话题。以云南红河县哈尼族聚居地区为个案,对当地哈尼族传统宗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冲突和调适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信仰和习俗的差异以及现实利益的冲突,是引发不同宗教文化之间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并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有着不同的类型和表现。这种冲突和矛盾可以通过双方在现实生活中的不断调适而得以解决,也体现了社会文化发展的“相遇—冲突—调适—共存”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9.
云南丙中洛乡地处边陲,居住着多个少数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当地形成了各民族原始宗教、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并存的状况。其中,基督教传入最晚,但影响巨大。从贡山县政府信息公开网、贡山网等媒体上可以看到,政府对于当地的宗教多样性秉持着客观的态度。探究丙中洛乡的基督教传播历史与现状,有助于了解边陲地区少数民族的民俗,深入他们的心灵世界,促进文化融合和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10.
仁与爱是儒教和基督教的核心观念和根本原则,它们是两种具有不同特征的精神类型:“仁”植根于人本主义传统,使儒教成为以人为中心的宗教;“爱”植根于神本主义传统,使基督教成为以神为中心的宗教。二者差异中也存在着相似点,不能将仁与爱完全划等号,也不能认为仁与爱存在文化上的本质的差别。它们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两种宗教对人类价值和终极目标的深切关怀,为人类提供了完善自我,达到不朽的伟大道路。  相似文献   

11.
郑春伟 《历史学习》2005,(12):26-27
中学高中历史教材,突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这一历史现象。其中,宗教文化是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内容,而基督教在华的传播和传教士的在华活动尤占主导地位。这里介绍基督教的基本情况和四次入华的概况,供学生在学习中参考。基督教简介:基督教主要分为东正教和天主教两大派别,它创建于公元1世纪。基督教是目前世界第一大教,信徒分布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数约占全球人口的1/3。基督教信仰上帝创造并主宰世界,认为人类有与生俱来的“原罪”,要经受各种苦难,因而只有信仰上帝及其儿子耶稣基督才能获救。基督教的基本经典是《旧约全书》和《新…  相似文献   

12.
新基督教右翼,是指美国宗教,特别是基督教新教中一些积极参与政治事务和社会事务的宗教保守派。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新基督教右翼组织主要派别有道德多数派、基督教联盟等。美国新基督教右翼势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探讨了沈从文文学创作与基督教文化的复杂联系 ,认为沈从文小说以个体道德真实性的眼光讽刺了教会和牧师的虚伪性 ,同时也表现了文学与宗教在情感和审美上的相似性。基督教的《圣经》也在语言文体上给予了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诸多启示 ,尤其是《圣经》中的《雅歌》为他表现人性与神性的牧歌性提供了语言和价值资源。  相似文献   

14.
罗马帝国晚期,基督教确立了其在西欧社会中的合法地位,并且在基督教内部产生了教派斗争。自诩为正统的罗马教会把所有不服从其统治的反对派都称之为“异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异端所指代的内容不同,教会对待异端的态度也不尽相同。西欧中世纪,基督教会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建立了有关“惩罚异端”的神学理论,世俗政权与教会联手对异端进行打压,异端运动与基督教正统之间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斗争。异端运动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宗教运动,它与经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同时期的异端运动虽斗争的形式不尽相同,但都对基督教会的统治地位造成了威胁,对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针对90年代学界质疑"鲁迅缺乏宗教关怀"的声音,文章阐释了鲁迅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其一,鲁迅并非宗教虚无主义者,鲁迅极力肯定宗教的"本根"意义.其二,鲁迅对基督教文化采取的是"拿来主义"的辨证态度,基督教的救世精神与牺牲精神深深影响了鲁迅.其三,鲁迅的"弱者之爱"与基督教的"博爱"既有重合也有分歧,鲁迅的"不宽容"与"渴血复仇"的对象是针对邪恶腐朽势力而非下层民众.鲁迅对弱者之爱更体现为一种形而下性质的"宗教关怀".其四,无宗教信仰的中国没有基督教文化背景,而形而上的宗教关怀则产生于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中,鲁迅与托尔斯泰等西方作家产生于中西不同的文化母体,无法用同一标准进行优劣比较.  相似文献   

16.
对《圣经》语言、形象、结构等的借鉴,是中国现代文学受基督教影响的开端。但此借鉴主要是修辞性的,滤掉了它们在《圣经》中本有的意义。在思想内容上,现代文学对基督宗教的回应大体有两条进路。一是人类中心论的,即或者将之道德化,或者从民族和社会历史角度对之加以批判;二是上帝中心论的,对基督教表现出一定的认同,在一定意义上这堪称基督教文学。这两条进路贯穿于中国文学近百年的历程。同西方相比,中国基督教文学目前还不成熟,因其或者直接宣信式地张扬某种教义(如冰心的“爱”),或者从信仰立场出发外在地对生活做出某种评判(如北村),还未能真正进入基督教信仰在人灵魂和精神深处所引发的紧张与激荡。  相似文献   

17.
宗教是人类学的一个常数。从进化学派开始,人类学家便将宗教纳入了自己的研究领域,这之后,诸多流派也都对宗教保持了一种锲而不舍的热情。宗教对话是当今世界的热点话题,但由于它具有浓重的西方基督教世界的背景,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遇有困境。通过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描述一个村庄基督教和民间信仰和谐相处的微观图景,说明宗教对话在微观社区层面是如何可能的,并运用人类学理论解读其中的中国特征。  相似文献   

18.
审美是宗教性,宗教信仰又是审美性的,无论是审美还是宗教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本主义的,都紧博大的情怀关心人的命运、使命、自由和幸福,都是引导人去奔赴生命的未知,并在走向未来的途中领略无限的风光。西方的基督教信仰的上帝实质就是“人的力量的象征”,中国的禅宗虽然不像基督教那样给人树立起一个完满的信仰目标,却给人指出了一条通向自由生命境界的道路,因而,它们在把人导向宗教人生的时候也就把人导向了审美人生。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明迅速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严重的失调和对立的状态。而生态危机说到底是“明危机”和“化危机”。因而,摆正化、加强当今世界的化对话变得日益重要,而“化对话的关键,在于宗教对话”。植根于中华明沃土的道家和作为西方传统化核心的基督教是东西方化对话的着眼点之一,尽管两有不同的化哲学传统,但都关注神、人和自然,都具有一种朴素的生态整体意识。鉴于此,本拟对道教和基督教的自然观进行比较分析,旨在张扬两教中蕴含的复杂而丰富生态思想,求同存异,促进中西宗教彼此之间的了解,以此构建新型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基督教典籍翻译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行概述,分析各阶段的基督教典籍翻译方式特点、影响及其对中国文化规范的影响,从而呈现出宗教翻译对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对了解宗教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