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丘逢甲(1864-1912),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诗人,虽然他不是一位诗论家,但他的诗学观作为其诗作主体精神的底蕴,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终生为民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丘逢甲思想的根基,以爱国主义为全部内涵的“传忠义”是其诗学观的理论核心,他的创作也贯穿着这一思想。丘逢甲诗学观的其他方面,均可以说是从这一中心生发而出的,对诗中“存真吾”的要求,对贴近时代的雄直诗风的偏爱,对“诗界唱革命”、“诗世界里先维新”的认定,都从不同的角度响应这一诗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丘逢甲19世纪末20世纪初寓居岭东,其既是“诗界革命”的重要代表,用满腔的爱国热情谱写“新派诗”,又创办新式学堂,大开岭东新学教育之风。丘逢甲诗歌反映的新思想与开创的新境界,呈现了新学教育理念与思想。诗歌创作与新学教育实践之间的互动,是丘逢甲在诗人与教育家两者间的身份契合点。他在“新派诗”中表达新学思想,并以新思想成就诗人“新”与“健”的境界。可以说,“新派诗”与新学教育实践奠定了丘逢甲诗学与新学思想在文学史和教育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评介了近代台湾著名爱国诗人丘逢甲三次港澳之行的背景,原因及相关诗作的内容与意义,考证了丘氏己亥冬秘密赴港与康有为会晤、策动“勤王”的史实,探讨了丘氏对日态度发生变化的背景、原因,认为力求顺时而进、渴望强国复台,振兴中华是丘氏的毕生追求,也是丘诗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4.
近代台湾诗人丘逢甲诗歌中,最习惯使用的诗歌意象是“海”,最习惯使用的意象和弦是“山”“海”。丘诗的“山海”意象和弦寄托着诗人对台湾故居的思念,体现着诗人对中华化的认同;淡化了闲适隐逸的情怀,而强化了统一河山的意志和信念;象征着以海般宽阔的心胸接受时代新思想,又象征着以山般坚定的意念执着于祖国的振兴。丘诗“山海”意象和弦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有着时代印记,也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丘逢甲是我国晚清时期台湾省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写下了数以千计的诗作(有人估计在七千首以上)。可惜的是,他三十二岁以前在台湾生活时期的诗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几乎被日军焚毁净尽。目前流传于世的只有《岭云海日楼诗钞》中所收的一千七百余首诗。从他现存的诗篇中,我们可以比较充分地感受到诗人炽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可以比较深切地了解到诗人为谋求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的赤诚之心。其中有不少诗,还相当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纪末叶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丑恶行径,反映了当时我国空前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今天,我们学习丘逢甲的诗,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近代的历史,了解我国人民曾经经受过的深重灾难,从而激发我们更加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无疑是大有稗益的。  相似文献   

6.
在中日甲午战争后的文化背景上,对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的诗歌作了审美心理鉴赏与分析;丘逢甲诗歌倾注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情结和赤诚爱国之心。丘诗的多重抒情意象和英气豪情美,是民族文化情结的结晶,是时代真切心灵的艺术写照。  相似文献   

7.
邬晓东 《华章》2007,(7):26
丘逢甲是近代杰出的爱国志士、教育活动家、爱国诗人.其思想发生过一些变化,但也有不变之处.透过他思想中的"变"与"不变",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丘逢甲的思想发展,也可折射同时期许多爱国人士的心态.  相似文献   

8.
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闭幕时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谈到台湾问题,满怀深情地引用了近代著名台湾诗人丘逢甲的一首诗,他说:“明年是《马关条约》签署110周年,这里我想起了1896年4月17日,一位台湾诗人几乎是用血和泪写得28个字的诗,他的名字叫丘逢甲。他是台湾彰化人。他说:‘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首诗名叫《春愁》,的确如温总理所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感怀诗,是动人肺腑的爱国怀乡之作。这首诗作于1896年4月17日,一年前的这一天,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和约,也就是臭名昭…  相似文献   

9.
丘逢甲,台湾人,近代著名抗日志士、爱国诗人、教育家。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个专题《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写到:“台湾各族人民在爱国志士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这里为什么丘逢甲会写作邱逢甲呢?  相似文献   

10.
近代台湾诗人丘逢甲诗歌中,最习惯使用的诗歌意象是"海",最习惯使用的意象和弦是"山""海".丘诗的"山海"意象和弦寄托着诗人对台湾故居的思念,体现着诗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淡化了闲适隐逸的情怀,而强化了统一河山的意志和信念;象征着以海般宽阔的心胸接受时代新思想,又象征着以山般坚定的意念执着于祖国的振兴.丘诗"山海"意象和弦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有着时代印记,也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岭东时期的丘逢甲在成为领导岭东新学先驱的同时,也以丰硕的诗歌作品被誉为"诗界革命一钜子"。从大时代背景中的生命意义出发,考察该时期的丘逢甲如何以"新派诗"的内容形式和新学教育实践其思想,并达成其"新"与"健"的人生新境界,这对探究中国新学教育思想演进和中国诗学的现代转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在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说:“明年是《马关条约》签署110周年,这里我想起了1896年4月17日,一位台湾诗人用血和泪写的28个字的诗,他的名字叫丘逢甲,是台湾彰化人。”温总理引用的诗就是近代著名爱国志士诗人丘逢甲写作的这首《春愁》。  相似文献   

13.
丘逢甲是台湾著名爱国诗人,他的诗歌元气淋漓,英气勃发,在近代诗坛堪称大家。该文对其现存《岭云海日楼诗钞》中的诗歌进行全面审视,探讨其诗英气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4.
丘逢甲是近代台湾杰出的爱国诗人,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与其生不逢时,报国无门的巨大悲痛发生的激烈碰撞,产生了其诗歌的悲剧思想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他苍凉悲慨,凌厉雄迈的悲剧意象美。  相似文献   

15.
丘荷公是著名民国诗人、“南社”成员,与柳亚子、丘逢甲交往密切。评述了丘荷公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赞颂他爱乡、爱民、爱国思想。  相似文献   

16.
戊戍政变后,丘逢甲和王晓沦失望至极,寄情山水,唱和诗篇。其中以两首《凤皇台放歌》最具特色。本文就两诗之时代和主旨、不同的美学意象--脯凤与饥凤、涉及李白的同和异、诗人自我美学意象之描绘等作比较研究,并探索两诗思想感情差异的原因。艺术方面,则探讨两诗文字功力和用韵特点。指出丘诗在七言古诗存在一种特别的押韵样式。  相似文献   

17.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清·丘逢甲《春愁》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台湾漳化人,清代诗人,有诗作《岭云海日楼诗钞》和《仓海丘逢甲诗选》存世。诗人是一位爱国志士,清光绪年间进士,为兵部主事。  相似文献   

18.
进化论使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完成了由传统到近代的转变,也为文学变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在进化论思潮的影响下,丘逢甲的思想意识与创作实践都体现出对诗歌近代化的追寻,促进了诗歌创作的开拓和新变。用传统的诗歌载体反映时代新变;以“横贯东西球”的题材与话语取向,开辟诗中世界;从民间、民俗、民谣中吸取诗料,发展诗体这便构成了丘逢甲诗歌近代化追寻所关注的三个视点。  相似文献   

19.
丘荷公是著名民国诗人、“南社”成员,与柳亚子、丘逢甲交往密切。评述了丘荷公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赞颂他爱乡、爱民、爱国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丘逢甲是近代著名的爱国志士、诗人、教育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丘逢甲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就其研究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丘逢甲的生平事迹、交往、诗歌创作等方面的研究。对其研究状况做一个综述,将有利于研究者把握现阶段的研究动向,推动丘逢甲研究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