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关联词虽然没有一定的词汇意义,但它们对分句间的联系及整个句子的意思的表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明的作家总是恰如其分地运用关联词语,以使句子意思的表达更清楚,更具条理性,而且还能使文章叙述更具体、描写更生动.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教授转折关系复句时,经常接触到转折关系,什么是转折关系,在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修订本)中将正句与偏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称之为转折关系.前后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即后头的分句不是顺着前头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转了一个弯.(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版)前边分句先说一面,后边分句不是顺着前边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转到同前边分句相对、相反或部分相反的意思上去,这就是转折关系.(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增订本)  相似文献   

3.
“他是北京人,而不是上海人。”这一复句各分句间的关系,究竟是并列,还是转折?这一问题曾使许多人争论不休。持“转折”观点的人说,两个分句使用的判断动词“是”和“不是”在意义上是相反的,因而,第二句不是顺着第一句意思说下来,而是来了一个转折;并且认为,其中有一个“而”字,就是明证,因为“而”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这种观点正确吗?不正确。原因有二:  相似文献   

4.
"反"类转折语气副词是由语气副词"反"历史演化而来。"反"类转折语气副词有唯状性,在句中作状语。从焦点功能来看,不同句法位置的句子焦点不同。当"反"类转折语气副词出现在小句的句首时,该句的焦点通常在该副词所在分句的末尾;当"反"类语气副词位于小句中间时,该句的焦点可在该副词所在分句的句首或句中。从语义特征来看,与"反""反而"相比,"反倒"更突出语气副词"倒"的作用。从时体特征来看,"反"类转折语气副词多用于已然,"反而"可出现在将来时、现在时、过去时的句子中,其余多出现在现在时与过去时句子中。从偏误分析来看,"反而"的偏误类型集中于误代,"反倒"的偏误类型集中于错序。  相似文献   

5.
“倒是”转折句是由“倒是 S”组成的用来表示转折意义的句子。从微观的角度看,“倒是”是连词,S既可以由NP VP组成,也可以由VP_1 VP_2组成。从宏观的角度看,“倒是”转折句语义背景下的句法模式有繁式和简式两种:繁式由“情形A 推出情形B 原因C 推出情形未出现D 另一种不同情形E”组成;简式由繁式“A B C D E”省略其中的一至三项形成。“倒是”的句法作用有三:1.连结复句中的分句;2.连结句群中的句子;3.连结段落。  相似文献   

6.
“却”、“但是”和“倒”都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有转折意味,但它们在语义、语篇连接和语用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却”是语气副词,“但是”是连词,其基本语法意义是表转折关系。而在语篇中,“却”可连接两个句法成分,“但是”不能;“但是”可连接句子和段落,“却”不能。“却”和“但是”多用于书面语中,“却”多表示说话者持不同的态度。“但是”侧重客观叙述。“却”在表示转折关系时有时候没有语义侧重点,“但是”的语义侧重点多位于转折项。“却”和“倒”都是语气副词,能在表转折关系时表达一定的语气并起强调作用。在复句中,“却”可位于后一分句中,而“倒”既可位于后一分句,还可以位于前一分句。“却”用于书面语中,“倒”一般用于口语中。“却”在表示转折关系时有时候没有语义侧重点,“倒”的语义侧重点多位于转折项。  相似文献   

7.
转折复句语义分类的新尝试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常认为复句的转折关系就是“前后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这种说法是不够全面的,本从语义关系的角度对转折复句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转折复句分句之间除“相反或相对”关系外,还有差异性关系和限制性关系,差异性关系又包含对比关系和衬托关系。从而对转折复句的语义关系作了全新的概括。  相似文献   

8.
古代汉语中,结构助词“之”有一种特殊的用法,这就是“之”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组成加“之”的主谓结构,以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原来的句子不能独立运用,不单独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只充当单句的一个成古代汉语中,结构助词“之”有一种特殊的用法,这就是“之”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组成加“之”的主谓结构,以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原来的句子不能独立运用,不单独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只充当单句的一个成分,或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分句,以偏待全。  相似文献   

9.
以《世说新语》中的有标转折类复句为研究对象,对其类型、语义特征及转折标记进行探究。从类型上看,《世说新语》有标转折类复句有突转句、让步句两种类型。从语义特征上看,前后分句间具有因果违逆性、对立性和限定补充性三种关系。从转折标记看,存在单用与合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汉语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的句子.各分句之间有不同的意义关系和构成方式。根据各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将复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联合复句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关系平等的分句构成的复句,各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没有主要和从属之分.分句与分句之间主要有并列关系、连贯关系、递进关系、解说关系、选择关系等类型;偏正复句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有主次之分的分句构成的复句,各分句之间意义关系有偏有正,有主有从,分句与分句之间主要有因果关系、目的关系、条件关系,转折关系、假设关系、取舍关系等类型。虽然复句类型和联合关系纷繁.但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复句都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表达,其中大部分复句是借助有些特殊的连词、副词和短语来关联分句和更准确地表达句子的意思,不同关系的分句间要用不同的词语来连接。下面就汉语选择关系复句、假设关系复句、转折关系复句、取舍关系复句中的常用关联词语及其维吾尔语表达形式加以简明总结。  相似文献   

11.
读了《中学语文教学》1980年第5期斯尔螽同志的《怎样教学多重复句》一文以后,觉得这篇文章对多重复句的分析有一些问题,这里提出来供作者和广大读者参考。 一、把几句话当作一句话。多重复句虽然层次复杂一些,但仍然是一个句子,并没有打破句子的界限。它的层次关系是一个句子内部的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几个句子之间的关系。而作者所分析的“多重复句”,有不少都不是一个句子,而是由几个句子组成的句群。例如文章的第1例; 那天天气很冷,‖(并列)漫天大雪。|(转折)但会场上热气腾腾。(《地质之光》)  相似文献   

12.
一、看语序是否恰当语序,是指词、短语或分句在句中的排列次序。每个词、短语或分句在句子里都有一定的位置,表示一定的关系,不能乱摆。如果摆得不当,就会发生歧义或使意思表达不清楚。例如: ①语文教师绘声绘色地经常向我们介绍文学名著。②经常认真学习,同学们普遍的觉悟都提高了。  相似文献   

13.
汉语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多半靠复句。复句中的分句常有省略成分的现象,特别是主语承前省略。最常见的主语承前省略,是后一分句的主语承前一分句的主语而省略。如:“我万料不到她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表示承前省略主语) 《祝福》中复句的主语承前省略,除了如上面一例的一般方  相似文献   

14.
有些转折复句的偏句、正句可以进行互为逆向的倒置转换,这种句法变换的分化是由于复句关系构建的语义差异所致,转折复句的构建受制于分句间的两层语义关系:一是分句意义相互的语义反向性,二是分句所反映客观事物自身的相互关系。文章分层论述了上述几点及其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复句的语病往往与关联词有关.考生可以通过把准关联词这一“病征”,辨析复句是否存在语病。一、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后的内容是否颠倒递进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相连.后面分句所表示的意思比前面分句所表示的意思更进一层,分句之间的顺序相对固定,不能随意变动。否则,句子就是病句。  相似文献   

16.
燕南 《英语沙龙》2013,(12):16-19
句内衔接指一个句子内部的衔接,句间衔接指句与句之间的衔接。简单的句子一般不存在衔接的问题,但句子内部如有意思的停顿、转折,那就需要衔接。现分不同情况举例说明,例句均取自Jane Eyre一书.  相似文献   

17.
副词“自然”只能出现在动态的句子层面,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且对复句有较强的依赖,常位于后一分句,也可处在前一分句。前后分句的“自然”在语法意义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主观性也显示出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所表达的语气和所传递的信息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一、“结构上互不包含”的范围 1.1兰州本《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九月第三版,以下简称“黄本”)对复句是这样下的定义:“复句是由两个或几个意义上密切联系,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黄本第426面)这一定义有一定的普遍性,也比以往的笼统地说由几个分句组成的句子叫复句的说法更科学,对分句的结构特征有所揭示。再看《语言学百问》(张炼强等编,南开大学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五月第一版,以下简称“张本”)对分句的结构特征所作的类似的概括:“分句则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决不能充当另一分句的任何成分,如果充当了另一分句的某种成分,它就不再是分句,全句就不是复句,而是单句。”(张本第126面)。  相似文献   

19.
扩句是句子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个句子扩充后,意思更具体、明确、生动。经常让学生做扩充句子的练习,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很有帮肋的。扩句,就是在简单的句子中加进附加成分。教学  相似文献   

20.
原型语法格式"X不是A,是B"前后分句之间具有并列或者转折的语义关系,其中A、B词项属于同一语义范畴,具有一致性。演变后的一些"X不是A,是B"格式前项中的"不"是假性否定,意在强调前项所陈述事实的基础上,推出后一分句表达者的真实意思。"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正是"X不是A,是B"原型语法格式演变后表示假性否定的一种,学界对这类表达格式的辞格归属曾争论不休。由于前后分句语义上密切相关,又有基于因果关系联想的心理基础,且词项A、B与同一个动词分别构成正常、超常的语义搭配关系,因此判定为拈连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