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闵正国 《收藏》2008,(1):175-175
据砚史载,河南虢州(今灵宝)及豫西一带,首先出现澄泥砚。宋时李之彦云:“虢州澄泥,唐人品砚为第一。”另有一说,澄泥砚产于山西绛州。  相似文献   

2.
<正>20多年前,笔者曾在上海文物商店见过一方澄泥砚,当时未曾细究,而近日再次与这方澄泥砚“偶遇”,便仔细观赏与研究了一番。此砚为澄泥质,色黄。长方抄手形,砚面淌池式,墨池深阔,可蓄墨良多。砚背有乾隆御铭:“正紫色而坚凝,如端石出于旧坑,叩以铿锵,为金玉声,虽无吕字,可定其为泽州吕老之所手成迩,曰名砚乃接踵呈为君者,其好不可不慎也,用为铭以自惩。”落款“乾隆戊戌夏御铭”,钤宝二,曰“几暇怡情”“得佳趣”,俱篆书阳识。  相似文献   

3.
安仲印 《收藏》2008,(2):127-127
笔者收藏有一方抄手澄泥砚,胎质坚细,呈蟹壳青色,表面包浆如涂一层银,古色古香。砚面呈梯形,长13.9厘米,前宽8.3厘米,后宽9厘米,厚1.8厘米。砚堂与砚池相通,为淌池式,两边框宽0.8厘米,前后框宽1.1厘米。从砚堂至池底坡度较大,墨池较深,池底圆滑,线条优美生动。砚四侧自上而下内敛,砚面尺寸大于砚底。砚面前段中部挖空处中央有一长方形戳记,  相似文献   

4.
杭天 《收藏》2010,(11):43-44
北京王若林先生藏有一方西夏炭窑烽款澄泥砚(图1),长方形抄手砚式,长13厘米,宽9厘米,厚3厘米。首端略窄略低,尾端略宽略高,砚池呈斜坡状。澄泥质灰陶胎,细腻坚硬,其造型与质地均为典型的宋、金时期流行形式。尤为难得的是,砚背有双线边框的戳记,字为隽秀的楷书,竖写分两行,为“炭窑烽赵家/沉泥砚瓦记”。  相似文献   

5.
吴保华 《收藏界》2012,(4):107-107
澄泥砚是我国“四大名观”之一。其制作工艺独特,用绢袋淘澄汾水河泥,放入适当的添加剂,干固以后,入窑中烧成砚材,然后雕琢成砚。其质地坚细,耐磨,与石无异,加之取材方便,故深受人们的喜爱。由于原料及烧制火候所致,故澄泥砚有各种不同的色泽,有朱、紫、黄、绿等色。澄泥砚起于唐,兴于宋,  相似文献   

6.
蔺涛 《收藏》2010,(9):122-122
在端、歙、洮、澄泥四大名砚中,唯噔泥砚为陶砚,它以山西绛州汾河河泥为原料,经特殊焙烧而成。澄泥砚以其古朴的造型,细腻的纹理,以及质坚不燥、滑而不腻、  相似文献   

7.
砖砚拾零     
林道昌 《收藏》2009,(6):113-113
砖砚就是以古砖为材料所刻制的砚。古砖年代久远,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古砖质地精良,研墨效果不亚于澄泥砚。古砖古色古香,更增添文房高雅的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8.
砚台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钟爱的文房四宝之一,自从有了毛笔书写的历史,也就伴生了砚台的发展历史。砚的种类繁多,早期有石砚、陶砚、铜砚、漆砚,到唐宋以后则盛行端、歙、洮河、澄泥等四大名砚。但中国地域广大,除四大名砚外,史料记载的还有其他地方所产的一些砚石不下数十种,其中也不乏一些质地优良的名贵石种,这便是一方见于某专业藏馆、产自贵州梵净山、俗称紫袍玉带的砚台。  相似文献   

9.
《收藏界》2007,(10)
二、曲线圆滑的唐砚隋唐时期砚材的种类同形制都较前代更为丰富,当时的陶、石砚多为后部有二足的箕形,瓷砚更加盛行。这件隋代龙纹陶砚(图1)长19厘米,宽15.7厘米,厚4.2厘米,陶砚呈灰棕色,烧成温度较低。平底,砚堂平坦,周边绕一龙纹,龙身上有鳞纹。瓷砚烧成温度较高,质地坚硬耐用,体形很大,便于研磨较大量的墨液。唐代也开始烧制三彩砚、澄泥砚。这件  相似文献   

10.
玩砚杂述     
阎家宪 《收藏》2010,(9):125-125
人们常讲,砚要有三德,即三种优点:下墨、保湿、不损笔。要具有这三种优点,必须选用优质材料。唐以前人们使用的多为陶砚、漆砚、瓷砚。唐代,著名的端石、歙石、红丝石先后被发现并开掘了出来,也出现了用澄泥法制砚。自从用了这些材料,砚的质量大大改观,无论从实用或欣赏的角度衡量,砚在本质上都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  相似文献   

11.
江志伟 《收藏》2007,(4):122-123
黄山市砚雕家郑寒先生雕刻的一方黄山胜迹印痕砚,被选作李鹏总理赠送给日本明仁天皇的国礼;另一方歙砚中国龙砚,被选中作为胡锦涛主席赠送给法国总统希拉克的国礼,创造出“两件国礼出自同一位砚雕家之手”的奇迹。  相似文献   

12.
《收藏界》2007,(10)
这是笔者所收藏的一方用歙石雕刻而成的"心心相印"砚(见图)。在一方砚台上刻有两个砚堂,其独特的造型,在各种砚台中是一特例。在传统的砚台中,一方砚台只有一个供贮水的砚池和一个供研墨的砚堂。而该"心心相印"砚,虽然只有一个共用的贮  相似文献   

13.
彭远同 《收藏》2006,(3):93-93
我的众多藏品中,有一方小小的手砚令我爱不忍释,经常把玩。乍看之并无特别之处,但仔细玩味则弥足珍贵。该砚系爱国将领曾泽生将军抗日战争中随身携带之物,砚面上镌刻着将军带有传奇色彩的抗战经历自叙诗,借物言志,表达出一代名将之抗战决心。  相似文献   

14.
古砚收藏,学问艰深。笔者业余专藏古砚,虽名砚齐备,藏砚过百,但至今仍然碰到这种情况:一方古砚在手,只知新老,难辨砚质。依笔者之见,在四大名砚端、歙、洮、澄中,古洮河砚相对更加难求、难识。本文结合自藏的三方洮河砚谈点鉴识体会,请专家和藏友  相似文献   

15.
夏风先生在《收藏界》2003年第6期发表《这是澄泥砚吗?》,对拙文《雨过书润,风来砚香》(见2002年第12期《收藏界》)提出批评,阅后很是感动,在此对夏先生的善意相教表示衷心感谢。对夏先生文中提出的问题,谨答辩如下。  相似文献   

16.
《收藏界》2007,(10)
笔者收藏的砚台中有一方小巧玲珑、精雕细琢、让人爱不释手的袖珍红丝石砚。此砚呈上窄下宽十分匀称的梯形,配有精制的红木盒。砚长8厘米,上宽4厘米,下宽4.5厘米,厚0.7厘米,重43克(见图)。砚面上分别雕有砚堂、砚池、砚额、砚岗和砚边,在比较小的砚  相似文献   

17.
刘远书 《收藏》2009,(4):149-149
《收藏》2008年10期刊载童毅麟先生《南宋“赤心报国”铁砚》一文,笔者读后,认为所介绍铁砚有疑。一、宋代的砚形多是上大下小,前高后低,显得灵巧窄薄。像童文所示高厚四齐的形式与宋制不合,特别是像王彦这种人作为转战中需要,使用轻便实用的砚就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8.
刘勇头 《收藏》2009,(6):108-109
我手头有一方刘墉款端砚,长21厘米,宽13.8厘米,厚3厘米。包浆沉厚,古味盎然,质朴无华。砚质细润如玉,石色灰紫,正面石质有火捺、胭脂晕、青花,焦叶白,这显然是宋代老坑名贵端石特征。宋《端溪砚谱》曰:“火捺,一名熨斗。  相似文献   

19.
周文昭 《收藏》2012,(2):136-141
据红学家端术蕻良考证说,"红丝石砚即脂砚斋之脂砚也"。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说红丝砚来源于红丝石,二是说红丝砚的色彩宛若胭脂。如今,红丝砚这个发端于唐,兴盛于宋,消退于清末民初的砚石品种,又神奇地复兴了。随着认识与欣赏红丝砚的人越来越多,收藏家与爱砚见者正在一点点悄悄掀开它神秘的面纱。那么,红丝砚的品质特征与市场状况究竟是怎样的?在新年来临之际,如果想要选择一方好的红丝砚,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20.
太原 《收藏》2008,(2):124-125
笔者收藏偏爱于古陶瓷、佛像,很少涉猎砚台之类的文房用具,自然谈不上有什么研究。2003年3月的一天,遇一经常存太原南宫古玩市场练摊的老相识,告曰收有一方砚台,问我要否。我说,不妨一看。及至他拿出那方砚台,竟把我吸引住了。砚台长方形,颇为厚重,四周刻满铭文,包浆温润、熟旧,触之细润如肌肤。其通体紫红色,砚身则有一道镶有黄边的绿带子,甚为奇特。此砚如此简洁古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