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退休了,亲朋好友见了面都关切地说:“你爬了几十年的格子,现在该好好歇歇啦!”可说实在话,我的“笔头瘾”还没有过尽呢!我爬格子开始于1957年。那时因在江苏省盐城中学读高中时跌伤腿而辍学在家,由家乡学校一位老校长的  相似文献   

2.
“格子里面知识无穷,乐趣无穷,常‘爬格子’不仅能丰富自己,而且能指导工作……”这是成都军区通信团政委王国忠的经验之谈。他凭着挤时间“爬格子”的这股热情,先后在《解放军报》、《战旗报》等报刊发表新闻作品170余篇。在他的带动下,团队新闻报道工作连续8年名列前茅。从报遇员到团政要谈起新闻报道,王政委无不感唱:“我这个政委是业余时间从‘格子田’里‘爬’出来的。”他当新战士的时候,有一次,觉得班长的带兵方法不对,当时想说又怕说。于是,便写了一篇《班长请你别那样》的读者来信,寄给《战旗报》,很快被刊用了。从此…  相似文献   

3.
说起“爬格子”的感觉,爱好“爬格子”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爬格子”有苦也有乐。那种感觉很难表达,就像喝咖啡的味道,许多人不喜欢,但有些人又特别喜欢,喜欢上了往往一辈子也难以割舍。然而,“爬格子”对于爱“爬格子”的人来说毕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在一间小书房里:一盏台灯、一杯茶、一包烟、一支笔、一本稿纸,便可进入一种充满感情的世界。可以尽情地哭,尽情地笑,尽情地敞开自己白天紧闭的心扉,在没有尘埃,没有宠辱,没有奸诈,没有铜臭的世界里翱翔。“爬格子”的人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自己的文字变成信息传播纸上的铅字。被发表的作品是“爬格子”人孕育的胎儿,是“爬格子”的人在格子里播种后的收获,是“爬格子”的人获得的最高精神奖赏。“爬格子”虽苦,但苦中有乐。“爬格子”的感觉@林绍荣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个业余写作爱好者,单位的同志们都爱叫我“写匠”。每当听到这样的称呼时,心里总会产生一种欣慰感。说实在的,爬格子这差事太苦太累,尽管如此,我还是咬牙坚持在格子里使劲往前爬,虽然付出了不少艰辛,却也从中得到了无穷的乐趣。 人不能没有乐趣。失去乐趣就什么意思也没有了。乐趣是生活自“作料”,有了它才有味道。乐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来,我以“沙里迈”的笔名,在省市报刊上发表杂文、杂谈等言论稿二十余篇。有人问我“哪来这么多的言论题目”,我的体会是“体察生活写言论,生活多彩感奋多。”我写的言论稿,涉猎的范围较广,其中有一半是写农村生活的。这是因为,我家祖居农村,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村的情况比较了解。1984年前,我家还承包六亩多地。我既在机关爬稿纸上的“格子”,又要早晚在田间的阡陌上爬那绿色田“格子”。这样,我对广大农民的心理、愿望和要求就相当熟悉。  相似文献   

6.
早在前几年,我就听到过靠爬格子而成为万元户的,当然这一定是新闻界申的佼佼者。但是我想即使其门槛常被约稿者催稿者们所踏破,落笔千言、倚马可待的文坛好手,大约偶尔也会有“文思”不甚“泉涌”的时候,因而难免可能烟蒂插满烟缸,胡须捻断数茎。对大多数弄笔墨的朋友来说,要从格子上“爬”出万元户,终究不是容易事。想不到近来致富的福音竟然降临到某些地方的新闻界。据说只要按规定寄上两元钱,并花些工夫复印信件数十份,分寄熟人,大约半年之后,夹着钱的信会似潮地涌来,  相似文献   

7.
我是晚报的一名通讯员,地地道道的“土八路”。当“土八路”其实比正规军要累,白天上班,晚上回家爬格子,采访时间大多是在上下班的路上或是公休日。那些被采访的人对我大发感慨:“市场经济了,年纪轻轻你干点什么不好?走街串巷挨家挨户问这问那,谁不忙?哪有工夫跟你聊!”更有甚者:“你是干什么的?不知道,不知道!”说着,门“咣”  相似文献   

8.
我虽年近“花甲”,但头发乌黑,精神十足。一些多年不见的老友,见面往往总爱惊奇地发问:“你这动脑子、‘爬格子’之人,怎么越活越年轻了?!”在他们眼里,似乎“爬格子”之人易衰老。然而其实不然,适当动动脑子,写写稿子,恰恰有益于身心健康。39年的爬格子经历,使我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的体会。“爬格子”能充分调动大脑的思维能力。一般来说,人进入老年,尤其是退休之后,学习工作的担子陡减,思想往往会慢慢地由“空乏”变迟钝。俗话说:“脑子一笨三分痴。”而我至今不仅思想没有一点“空乏”、脑子没有一点“迟钝”的感觉,相反…  相似文献   

9.
李靖 《西安档案》2004,(4):38-38
今年我可爱的小侄女被重点中学录取了,从此天真美丽的笑容始终停留在她的脸上,就连走路也挺直了腰板。院子里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见了问她:“你怎么这么高兴啊?”她总是充满自豪地说:“我上重点中学了!”可问起这是谁的功劳呀,她爽快地回答“是档案帮助我走进了重点中学。”乍听似乎有点牵强,  相似文献   

10.
我爱“爬格子”。17年来,各级报刊、电台共采用我所写的各类稿件600余篇。“爬格子”自有“爬格子”的情趣,但更多的还是辛酸苦辣。盛夏酷暑,蚊叮虫咬,汗流浃背;寒冬腊月,坐“冷板凳”熬夜,冻手冻脚,这不能说不苦。花自己的光阴,点自己的“油灯”,“为他人作嫁衣”,有时换来的却是误会和委屈,甚至还传来一些讽刺的言词,这也不能不令人心酸。有一段时间,我心灰意懒了。几乎一年不曾动笔。不过,那段时间我心里总感到生活中缺了点什么。  相似文献   

11.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6,(36):69-70
“不厌其详”意思是不嫌详细,指越详细越好.语见宋·朱熹《答刘公度》之一:“讲学不厌其详,凡天下事物之理,方册圣贤之言,皆须子细反复究竟.”例如冰心《南归》:“裁缝来了,要裁做母亲装裹的衣裳……我对于母亲寿衣的材料、颜色、式样、尺寸都不厌其详地叮咛嘱咐了.”梁实秋《雅合小品·讲价》:“你把货物捧在手里,不忙鉴赏,先求其疵谬之所在,不厌其详地批评一番,尽量地道出它的缺点.”赵树理《卖烟叶》:“事关你我终身大事,我需要不厌其详写在下边,来征求你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爬格子少说也有10余年。在这条布满荆棘的小路上,我总是苦苦追求,取得了一些成绩。我的作品已在全国100余家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共有2600余篇,有些被评为全国、省、地、县“好新闻”,我还被评为“优秀通讯员”、“优秀新闻工作者”受表彰奖励40余次。我还被全国近40家新闻单位聘为特约记者和特约通讯员。在10多年爬格子生活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做到了“五勤”和“三准”。 这“五勤”,就是在采写中坚持“腿勤、手勤、口勤、眼勤、脑勤”。这“三准”,就是在投稿中“对象准、栏目准、时间准”。  相似文献   

13.
我今年快满69岁了。为了晚年生活幸福,做到老有所乐,所以我越老越想“爬格子”。如今,老人们的休闲方式多种多样,琴棋书画、唱歌跳舞、扑克、台球、门球、乒乓球、麻将、皆可能掉,而我这个退休前从没写过稿子的人却对“爬格子”情有独钟。在业余写作的道路上,我已走了9个多年头。老实说,写作是一项很艰苦的脑力劳动,像我这样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再加上1996年一次交稿时右手受过创伤,写稿就更困难了。但我尽量克服困难,精心写稿、反复修改,常常推倒重来。尽管有人劝我:“你都这把年纪了,你的退休金和你老伴的退休金用都用不完,…  相似文献   

14.
偶然间,从敝市一大企业的通讯干事名片上,发现有八家新闻单位的“特约记者”排列着,格外让人羡慕,有中央级大报的,也有行业报纸的,还有省市一级新闻单位的。我问他如何搞来的,他笑笑说,爬格子几十午的成果嘛,都是他们聘的。末了,他正正经经地说:“大都是挂名的。”接着摆了一些数字:去年至今共写稿216条,92%在市报和厂报发表,其余均在行业报上刊载。当今社会“挂名”者不少见,大凡“名”之被“挂”都是领导者、社会名流居多。想不到此风又蔓延到新闻界来了。不过只是其表现形式不同些罢了。有位资  相似文献   

15.
1904年,《纽约世界报》的老板普利策邀请纽约市大法官斯坦利出任该报理事会的理事。普利策问他对这份报纸有何看法,斯坦利答“这是一份出色的报纸,但有个缺点”,“缺点就是不够朋友”。普利策为之一震,声色俱历地反驳道:“报纸不应该有朋友”,“如果你这么想,就是倒贴我100万美金,我也不请你作理事”!说罢,普利策扬长而去。在《纽约  相似文献   

16.
你在巴东县人武部政工科已经工作5个年头,每次见到你,你总是在不停地写。为了写,你失去了很多,身体不如以前了,视力也下降到0.7。采访你,你总是说有得必有失。翻开你那厚厚的报刊见稿剪贴本,我从中悟出了许多道理。你1981年参军,在绿色的军营里,身为汽车兵的你却爱上了“爬格子”这一行,由于业余搞报道成绩突出,先后ltw次立功受奖。1986年,你从绿色军营中退伍到了巴东县人武部,当了一名驾驶员,你虽然手里握着方向盘,仍然放不下你“爬格子”的爱好,继续分享着一个个收获。《他带着残废证走进田野》发表在《家庭》杂志上,在…  相似文献   

17.
那天,妈妈买了芋头,芋头是一种吃起来又香又软的食物,我特别喜欢吃。可妈妈在洗芋头时遇到了困难,我听到妈妈抱怨说:“用手洗芋头痒得很,好难受,用水冲洗也没用,真是没办法。”这时正在一旁玩耍的我大声喊起来:“我有办法。”妈妈疑惑地说:“你能有什么办法?”我得意地说:“这你就不知道了吧,你先把芋头倒进桶内,加水后用木棍使劲搅动,这样不就行了。”妈妈用了我的方法后,果然把芋头洗干净了,而且手也不痒了。妈妈夸我是个知识丰富的孩子,忽然妈妈又问我:“如果不知道,已经用手洗了,那怎么办呢?”我考虑了一下,又接着说:“把手放在火上烤一…  相似文献   

18.
谈起“五味瓶”,很多人知道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瓶子。有句俗话叫做:“打翻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不是怎么好尝的,而说到“方格地”知道的人就不那么多了,而绝大多数搞新闻报道、舞文弄墨的人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的。有人戏称吃新闻这碗饭的人是耕种“方格地”的,还有人干脆称之为“苦行僧”,不管怎么说,我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泡在这块“方格地”里了。五年艰辛,常有朋友问我收益几何?我只答道:“拣到一只‘五味瓶’”,正如一首歌唱的那样:“有苦也有甜”。记得刚学“爬格子”那晨光,热情蛮高,下班便钻进宿舍,挑灯夜战到三更。早晨上班时路经邮筒旁,偷眼瞧瞧,如无熟人,便麻利地把稿投进信箱,然后便哼着小曲上班去。留下的是永无休止的等待。  相似文献   

19.
(一)1993年10月,一位初学报道工作的战士小张,找到我抱怨说:“不认识编辑就是上不了稿,真没办法,要是像你认识那么多编辑就好啦。”我问他“因何发这样的感慨?”他说“7月初,我团战士柳青在长途汽车上抓住了七个掏包歹徒,这么好的新闻,我邮给了六家报纸,居然一家都没用,你说这不是因为没关系么?”原来,小张是在8月初投的稿,他只是简单地写了一下抓歹徒的过程和结果。我给他解释说,别怨天尤人,你这篇稿子写作质量还有待提高,本来抓歹徒的事迹就经常见诸报端,你又把它变成了“旧闻”,当然见报的可能性就小了。并不是编辑…  相似文献   

20.
前日几个老记聊天,老资格的李总说了个笑话:某晚报一位年轻女记者被指派到附近农村采访一条新闻,磨磨蹭蹭还没动身。领导就问:“为什么还没去?”她若无其事地回答:“等办公室派车,说要明天才有!”领导有点不高兴了:“人家在等呢,就这么三四公里路,没有车那你的脚呢,干嘛去了?”女记者有点脸红:“是啊,我的脚干嘛去了呢?” 这是一个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 “我的脚干嘛去了?”人人皆有一双脚,就好端端地长在自己身上,人就靠它撑着站起来和走路,干嘛去了呢,不可思议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