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常在一些非档案专业报刊上看到这样的新闻标题:“××珍贵档案在××档案馆被发现”,偶尔类似的新闻在档案专业刊物上也会“露一下脸”。读罢,总感觉是叫人搔了一下脚心——乐的不是地方。想来,  相似文献   

2.
蒋中任 《新闻记者》2003,(10):40-40
读报看电视,发现媒体在报道有关涉假贩毒案件时,常有乱用、滥用“价值”两字的现象。“3·15”消费者维权日前后,一些媒体常有类似报道:“某月某日,某地工商局(或质量技术监督局)捣毁×个制假窝点,将价值××万元的假冒伪劣商品焚之一炬,群众拍手称快!”受众要问,“价值”成百上千万元的商品竟一把大火烧了,造成“天大的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报端上屡有让人“不大放心”的娱乐新闻出现。不妨举几个去年以来的例子为证,如“张艺谋要当电影局副局长”。“×××没当歌手大赛评委是因其素质差”、“××影片被禁”、“××影片开禁未作一处修改”、“××影片将是中国第一部分级影片”、“××被困雪山生死未卜”、“××因老公解职猛拍广告以贴补家用”、“《芬妮的微笑》参赛莫斯科电影节并获电影节奖”、“面对绯闻流言××快崩溃了”,等等。这几条“消息”经事实“检验”,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稍加分析,类似“娱闻”的产生可分如下三类:一是某些影视  相似文献   

4.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写新闻是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本是一条原则。然而,在“文革”中这条原则被践踏了。在“文革”开始不久的1967年11月12日,有家报纸刊出了321 个字,只有半句话是事实的“新闻”,现摘录如下: 本报讯海救×××船在形势教育中,广泛发动群众。大摆大谈文化大革命的大好形势。表现在:无产阶级革命派力  相似文献   

5.
时下,在一些报刊上经常看到有“××乡××村村长×××”的说法。这种称谓很不规范。  相似文献   

6.
李平榕 《新闻知识》2000,(12):26-27
消息是一种最典型最基本的新闻文体,它以迅速及时的传递信息,报道事实为基本的特征,篇幅短小,形式灵活多样.有新闻中的“轻骑兵”的美誉。本文所论述的“消息”尤指千字以内的短消息,由于篇幅的限制和时效性的特殊要求.此类消息无法同通讯、大特写、长篇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等新闻文体一样有充分伸缩的文字空间,能详细深入剖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经过。那么这类短消息报道的“深度”指的是什么,它将如何体现和表现呢?(一)“深度”的含义和表现何谓“深度”?笔者认为是内容的厚度和纵深感。本世纪20年代以来.一种名为“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7.
现在不少经济报道不为群众喜闻乐见,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经济报道的指导性有误解,在运用上有不适当之处。一是导语成了政治术语的堆砌。往往“在××指引下”,“在××精神鼓舞下”,加上本行业本部门的原则性号召,如“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养猪业要有一个大发展”等。二是用议论代替事实报道。总觉得不多议论几句,新闻就缺乏高度和深度,失去指导性。这种议论还往往借群众之口,夹带着大量的“认识到”、“大家说”、“职工们异口同声地说”之类的话,实际上是笔者借采访对象之口讲空道理、贴标  相似文献   

8.
应约为一家报纸阅报“挑刺”,发现有的年轻记者将被采访对象的某些规划当作新闻进行报道。比如《××××(地名)风吹草低见牛羊》,字里行间不见此地发展牛羊养殖业的任何新闻事实,通篇只是养牛养羊的数字规划,养牛养羊是一门极为艰苦、极讲科学的活儿,而这位记者笔下全是规划数字,仿佛“风”一吹就见到成片的牛羊,读者会提出疑问:这规划究竟能否变成事实?又如,一篇某地级市发展旅游业的报道,通篇写的是  相似文献   

9.
切莫把“发现”仅当成一种荣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之茂 《中国档案》2003,(12):35-35
这是一个老话题。老话之所以重提,是因为翻阅档案报刊,我们还是能够经常读到这样一些带有轰动效应的消息:“××档案史料在××档案馆被发现”。接下来,作者会有足够的理由说明该档案史料是多么重要,“填补××史料空白”啦,“证明(或推翻)××史研论断”啦,云云。反正不外乎世上独有,弥足珍贵。沉睡已久的档案被唤醒,物尽其用,同时又能令人心服地说明档案馆藏品丰富宝贵,这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忽一日,有朋友对档案馆里发现档案的“新闻”不以为然,竟说出使人添堵的话:“我对你们档案馆是做什么的有些不理解了。田野里发现庄稼,教室里发…  相似文献   

10.
李涛 《新闻界》2004,(4):90-91
不少人不太会也很“害怕”写“成就”题材的报道,自己写得头昏脑胀,文章写得冗长乏味,不仅文章没有“成就”,人家原本的成就也常常给写没了。可是一年到头了,总要回顾一下成绩,就得在岁末年初搞过去一年的成就报道,每逢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等会议的召开,也都要搞一些成就报道,每遇“五·一”、“五·四”、“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也要搞相关的成就报道……总之,成就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老品种”,是党报新闻宣传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隔三叉五就要出现,好比一道经常要吃的“家常菜”。长期以来,我们做成就报道时,最容易遇…  相似文献   

11.
在电视荧屏、各类报刊上, 经常看到记者就某一事件、某一现象进行采访时, 这样为受访者“介绍”: 对于各级官员, 哪怕是一个社区主任、村支部书记, 都在其前面注明头衔, “××书记如是说”、“××主任如是说”, 而对于一位普通市民、一位普通村民, 除非是文中的“主角”、“典型”,一般就用“一市民”、“一村民”来表示了。如果是批评报道, 我们还可以理解, 毕竟是为了保护被采访者, 避免其“抛头露面”带来麻烦。但在一些正面报道中, 哪怕荧屏上一个市民在谈城市建设和精神文明, 下面仍不出现被采访者的姓名,这就让人匪夷所思: 张三就是…  相似文献   

12.
广播新闻的发布沿用着一套固定的模式。首先发布新闻来源,即;“××台消息”或“本台记者××报道”;其次披露主要事实,即导语;接着详细介绍事件情况。这种发布新闻的方式长期以来被大多数电台采用,除了简讯和通讯之外,各台发布新闻几乎都以这种方式进行。 这种发布新闻的方式之所以形成模式,又被众多电台采用,同它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首先是受报纸的影响。报纸在发布新闻之前,一般都要先告诉读者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去看望一对老夫妇,他们正收听某地方电台广播。有则寻物启事说:“不慎将××市×××号房产证丢失……”老妇很惋惜,“哎!‘不慎将’这个人真马虎,好几次广播他丢东西了。”老汉说:“那天××(省)电台广播××市的新闻,不知为什么老说‘该死’(该市)”。对此,我们不能责怪二老的文化和欣赏水平,也无意挑剔这家电台的毛病,而应反思的是:正确运用广播语言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很有必要经常谈论和认真研究。早在1946年我国广播电台创建之初的《工作细则》就明确规定:“用字用词要力求念起来一听就懂,对于文言或难懂字句,要加必要的通…  相似文献   

14.
平时编稿,常见到稿件中有这样的句式:“就×××问题进行认真的讨论”、“对×××进行认真的学习”、“对×××专题进行认真调查研究”、“与有关部门进行协商”。甚至还有“进行参观”、“进行劳动”、“进行传达”、“进行报告”、“进行教学”、“进行发言”等等。似乎什  相似文献   

15.
一些记者和通讯员在写稿时,常常将“截止”和“截至”混淆使用,把“×月×日截止”写成“×月×日截至”,或把“截至×月×日”写成“截止×月×日”。因此,“截止”与“截至”误用的例子时常见诸报纸杂志。其实,“截止”与“截至”意义相近而用法却不同。“截止”由意义相近的“截”和“止”复合而成动词“截止”,表示“停止”的意思,它们后面不能也不需要再跟具体时间作补充成分。而在“截至”一词中,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版事业蓬勃发展,空前繁荣,景象喜人。但是,冷静地思考一下,也会看出,发展当中存在困惑,繁荣背后隐伏危机。我们必须敢于面对这些问题,分析症结所在,探索解决途径,才能深化改革,把握契机,把出版事业推向更高更新的阶段。笔者既是作者,又是读者,有时还为出版社看看书稿,平时对出版工作现状感触颇多,在此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希望能在贵刊展开讨论,辨明是非。看重大部头、豪华型近几年来,经常看到“××系列”、“××丛书”、“××大全”出版的报道,一套书几十本几百本,装帧豪华,规模宏大,定价少则…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个新闻写作爱好者。工作之余,经常向报纸写些反映生产第一线情况的短消息、小通讯之类。但是有些稿件见报后,往往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其中有些是由于编辑对稿件的某些不适当的修改而造成的。多表现为对先进人物的拔高或想当然所致。如有次在一篇工作建议中,笔者写道,“由于本单位××科认为资金不足,工作难以开展……”,报纸刊用时,改为“由于本单位认为资金不足……”,而××科  相似文献   

18.
“上台阶”这个词儿,半年多来经常在报纸、广播、电视的报道中出现。党中央和省委根据邓小平同志年初南巡谈话的精神,都提出使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上一个新台阶,这作为奋斗目标,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也常常看到和听到这样一些提法:什么××市的经济发展,一年上了一个新台阶;××工作几年来已经跃上了一个高台阶;××厂上半年各项指标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县财政达到自给,消灭了赤字,登上了新台阶;等等。这些提法,其具体含义已远不是邓小平同志所提“台阶”的内容了,说它是自提标准,内涵不清,甚至把前进目标给模糊了,是不为过份的。  相似文献   

19.
西方新闻界经常自我标榜说 ,西方的新闻报道如何如何“客观” ,如何如何“不偏不倚”。西方的新闻报道果真是“不偏不倚”、不存在任何主观倾向性的“纯客观报道”吗?对此 ,江泽民主席曾于2000年8月15日在北戴河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主持人麦克·华莱士的专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 :“不论是中国的新闻界还是西方的新闻界 ,它们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但是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中国的新闻 ,特别是对我们的《人民日报》 ,人们非常重视。如果它把某一个事实报道错误了 ,老百姓会信以为真。不像你们那儿 ,反正随便报…  相似文献   

20.
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而事实都是实实在在的。因而,新闻语言,承担着具体地表述各类新闻事实的任务。翻开报纸和刊物,打开收音机和电视机,我们就会发现,大多数新闻作品的语言具体准确,生动形象,简炼朴实,鲜明动人,犹如置身现场,感同身受。但也有少数新闻作品的语言比较空洞,抽象、笼统、含混,使人感到仿佛是雾中看花,若明若暗。例如:“在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县的广大农民群众,在县委和县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最近掀起了生产热潮。”。×××同志干一行,爱一行。调到商店工作以后,她总是早上班,迟下班,坚持微笑服务,热情待客,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受到了顾客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