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新闻传播》2006,(9):42-42
《新闻潮》2006年第4期发表李一军的文章《理趣——新闻评论的魅力所在》。 文章说,新闻评论的趣味性体现在多方面,如题趣、语趣、事趣、形趣等等,而理趣则是其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2.
刊登在《新疆日报》2002年12月24日上的消息《首府“公款圣诞”令人担忧》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二等奖。这篇实施舆论监督的好新闻。报道的成功,笔认为主要得力于抓准了问题。何谓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中说:“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既有问题,你总得赞成一方面,反对另一方面,就得把问题提出来。”可见,这里所指的问题,并不是单纯指工作中的缺点错误,而是主要指实际工作和实际生活中许许多多需要解决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集趣”还是“集错”易严可以说,这是一本写得糟糕,编得糟糕,印得糟糕的书。所以,编写者的姓名和出版社的名称,就笔下留情吧,但书名还是要说出来的,叫《古今中外广告集趣》。首先说写得糟糕一、解释错误。第1页引《诗缀·氓》的“氓之;抱布贸丝”,解释这里的“...  相似文献   

4.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06,(44):94-94
《理性与自由》,《欢乐的经济学:一门关于市场经济的必读课》,《卡斯特罗与古巴》,《我们的时代:现实中国从哪里来,向哪里去》,《红楼梦悟》。[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范莉 《新闻前哨》2002,(9):24-24
新闻敏感从哪里来?靠天生的聪明和一时的灵感都不可能。一名记者应该对周围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兴趣,而不是冷漠待之。美国的一位新闻学者说:“记者的特点之一就是他们都好奇”,这是对新闻敏感最通俗的概括。作为记者对周围事物要多看、多问、多打听,可以说保持对周围事物的一种新鲜感是新闻敏感的先决条件,而要保持这种新鲜感,就要求记者经常注意周围的情况变化,特别是一些异常现象。但如果没有新闻敏感,记者对周围事物的变化很可能会反应  相似文献   

6.
许方 《视听界》2007,(3):59-60
亲戚来宁小住。一日,路过四牌楼,突然问了句三牌楼在哪里,原来前阵子从《听我韶韶》中跟主持人老吴学了一句俚语:三牌楼的狗跑到四牌楼啃骨头——为了一张嘴,苦了两条腿。这本是老南京用来嘲讽贪吃的人的,却让亲戚由此对南京的一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亲戚是南通人,说亲戚对南京的热爱,我不是想说南京有多好,只想表达方言节目《听我韶韶》给观众留下的印象。  相似文献   

7.
是思想解放运动造就了《于无声处》,造就了后来成为作家的我我至今仍然认为有两个《于无声处》。第一个是属于我们工人文化宫业余话剧队的伙伴们,第二个是属于那个时代我之所以支持重排《于无声处》只有一个理由:我们总得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只有知道当年的起点在哪里,才能度量出我们这30年究竟走得有多远一位"80后"说,我原来以为这个戏距离我们很遥远,看完才知道我们的距离其实很近……  相似文献   

8.
石美 《今传媒》2003,(2):55
感谢《华商报》于2002年12月5日的“报刊浏览”版上转载了署名“中新”的文章:《美国青年掀起婚前禁欲风》。文章说:“最新一期美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报道,美国社会近年来正兴起一股婚前禁欲风,誓言婚后才开始性生活的少男少女越来越多;美国总统布什甚至想把节欲的价值观推销到全球各地,美政府计划把补助各界宣传禁欲的经费提高三分之一到1.35亿美元。”  相似文献   

9.
劳模的趣味     
夜读林语堂先生的散文集,有一篇《论趣》里这样写道: 记得笔记有一段,说乾隆游江南,有一天登高观海,看见海上几百条船舶,张帆往来,或往北,或往南,颇形热闹.乾隆问左右:"那几百条船到哪里去?"有一位扈从随口答道:"我看见只有两条船.""怎样说?"皇帝问.那位随行的说:"老天爷,实在只有两条船.一条叫名,一条叫利."乾隆点首称善.  相似文献   

10.
论文缩微     
理趣——新闻评论的魅力所在 李一军在今年三月出版的《新闻知识》期刊上撰文说,新闻评论的趣味性体现在题趣、语趣、事趣、形趣等多方面,而理趣则是其中最高层次者,这是由新闻评论的性质决定的。 理趣,趣在何处?  相似文献   

11.
声音     
《视听界》2011,(3):1-1
网络在哪里出现,哪里就会出现对抗人类控制的反叛者。网络符号象征着心智的迷茫,生命的纠结,以及追求个性的群氓。——硅谷思想家、《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刊说。  相似文献   

12.
1 新纪录片时代的开始 问:关于新纪录片的开始.普遍有两种说法:一说始自央视的《望长城》,一说发端于吴文光的《流浪北京》。您觉得新纪录片的开端在哪里?  相似文献   

13.
去年以来,我在二十多家市级以上的新闻单位发表了一百多篇言论稿件,有的还获了奖。有朋友问我:“你的这些言论是怎么‘论’得起来的?”我的回答是:言论稿件和其它新闻稿一样,总得先找个“由头”,这样才可能“说原由、讲道理”,写出一篇言论来。那么,言论的“由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纵观我自己写的这些言论稿,其“由头”有20%是从报纸上“拣”来的,有70%是从生活中“抓”来的,还有10%是顺应时节“变”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张维为先生在他的新著《中国超越——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2014年8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回答了一个类似的问题,即:中国从哪里来?走什么路?往何处去?《中国超越》与之前的《中国触动》《中国震撼》一起构成了张维为先生的"思考中国三部曲"。在《中国超越》这本书中,作者结合其在西方国家生活20多年、走访100多个国家的经历,提出了一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趣趣或称趣味,是个传统的文论概念。它最早出现在宋代。当时的诗论家严羽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盛唐诸公一唯在兴趣”。明代思想家李卓吾继后则进一步阐明了趣的旨意.他在评《水游》第53回时说:““—一《水公》文字当以此回为第一、试着种种摹写处,哪一事不趣,哪一言不趣。天下文章当以趣为第一。”请入黄周星把“趣”的意义总结得更为明白:‘“今人遇情境之可喜者.辄回:有趣,有趣!则一切语言文字未有无趣而可以感动人者。”他们这里说的趣,我们可以理解为由作品情趣而产生的艺术感染力。近代学者梁启超曾说…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杂志》2005,24(6):93-96
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去年底出版的《书林清话文库》第一辑发行以后,深受海内外读书界欢迎。日前,由天津来新夏《邃谷书缘》、南京徐雁《苍茫书城》、上海虎闱《旧书鬼闲话》、福州林公武《夜趣斋读书录》和浙江嘉兴范笑我《笑我贩书续编》,以及古旧书业文献选编本《旧书业的郁闷》组成的第二辑六种已经在石家庄问世。这里选发的是首辑中有关北京藏书家韦力《书楼寻踪》、天津图书馆研究员刘尚恒《二馀斋说书》和谢灼华《蓝村读书录》的三篇书话。  相似文献   

17.
听听学者说出版白继英《中楼集》是王佐良先生的散碎之作的结集,列入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的《书趣文丛》第二辑。取名《中楼集》,意指这些文章完成于清华中八楼。这些文章虽属散碎之作,也还可以分为明显的几大类:一为读书随笔,二为文学史写作感言,...  相似文献   

18.
刮目相看《世纪风》红烛《世纪风》是光明日报去年12月开辟的一个短评专栏,每周一、三、五在该报第四版右上角固定刊出。专栏诞生半年来,已在新闻界产生一定影响,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以“激浊扬清,扶正祛邪”为己任的《世纪风》专栏,一问世就旗帜鲜明,锋芒初露,...  相似文献   

19.
“三多一少”谈要闻朽木这个题目是看了中央电视台《焦,久访谈》栏目的感想及联想。倒过来说,先说少。这“少”是从《焦点访谈》的“多”生发出来的。具体,人说,《焦,久访谈》自今年4月才开张,但却始终瞄准现实生活中的“焦,点”,或反映群众关心的、与百姓切身利...  相似文献   

20.
怎样才能把新闻写得别具一格,写出自己的个性,写出那么一点味道来?正如其他形式的文体写作一样,没有定规成法,唯有根据内容的需要,寻求最能表现它的合适贴切形式。《兵过中原》(见《解放军报》1996年11月27日第二版)见报后,在报社内外多有褒词,认为文章删繁就简,用心脱俗,给人一种别具一格的清新感觉。一篇新闻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说明它确有一些独到之处。好在哪里?作为直接处理这篇稿子的版面编辑,不揣浅陋,在此尝鼎一高,就教于行家大方。这篇报道除开编者按,只有sop来字,应该说是一篇典型的“豆腐块”。然而,区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