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鹏越  董宾 《新闻前哨》2014,(6):50-50,52
两会期间,空军报策划推出了“你提我问访两会”记者访谈活动,广泛征集基层官兵关于两会的热点话题,以及对代表的寄语心声,由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对9名空军基层人大代表进行访谈.  相似文献   

2.
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50华诞,解放军报《读者之友》版和空军报联合在全军和武警部队官兵中开展了庆祝建国50周年“一句话征文”活动。这次征文活动举办仅两个多月,就收到征文6万多条,有近万名读者投稿,还有一些部队结合征文活动,对官兵进行思想教育。为何有如此多的读者踊跃参与这次征文活动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内容贴近生活,官兵有感可发。这次征文以“让高尚的爱走入官兵心灵,让官兵心灵拥有高尚的爱”为主题,内容包括五个方面:爱国奉献──献给祖国的一句话,爱党忠诚──献给党的一句话,爱军精武──献给军队的…  相似文献   

3.
人物典型报道是党报的一大特色。焦裕禄、孔繁森、许振超、牛玉儒,等等,无一不是党报推出的影响全国的重大典型。而就报道形式而言,比之焦裕禄、王进喜等老一辈人物典型的报道,许振超、任长霞、牛玉儒等新时期的人物典型报道,更注重“互动”,让读广泛参与,而不再是一味地“我写你看”。在人们参与意识普遍增强、在信息多元化、电视普及率不断提高的今天,“互动”已是人物典型报道的弥足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空军报》“基层在线”专版中的《热线点击》栏目颇受基层官兵欢迎。2005年,该栏目获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暨全国副刊年赛栏目一等奖,该专版也获得版面二等奖。“聚焦连队话传统”系列微型调查中的《我帮厨,我快乐》一稿,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反响。这篇稿件的编辑过程说明:只有深入部队基层生活,才能提取出深受基层官兵欢迎的新闻主题。  相似文献   

5.
典型是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典型报道则总是被打上深深的鲜明的时代烙印。几年来,《战士报》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主旋律,精心发掘并推出了一大批享誉军内外的时代先进典型,如“全国美好家庭”金奖获得贺胜良夫妇、“扶贫司令”彭楚政、“新时期英雄战士”李向群、“模范士官”易新群、“见义勇为英雄女战士”邱玲等等。这些典型报道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得益于《战士报》在典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我利用去空降兵某部采访的机会,参与了该部组织的武装越野、野战生存和伞降训练,和伞兵一起从800米高空伞降“敌”后,并给《空军报》发回数篇亲历式报  相似文献   

7.
一张张《空军报》,就是一个个蓝天下的日子。一群群英雄,一个个先进的集体,如繁星在蓝天闪烁:曾击落击伤敌机九架的王海、把美国王牌飞行员挑落马下的张积慧、被誉为“空中突击手”的孙生禄、身怀绝技的“机械师尖兵”夏北浩、学雷锋标兵朱伯儒、试飞英雄邹延龄……“红色前哨雷达站”、“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读书育人模范连”……他们的光芒,多是从《空军报》这方天空辐散四方。40年的《空军报》是40年的空军史。40年的《空军报》也是40年的空军英雄史。时光带走了飘浮的云彩,却带不走永远的星光。每一个英雄群体和个人的出现,除…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四年入伍以来,我就与《新闻记者》交上了朋友。在她的帮助指导下,我利用业余时问,把连队发生的好人好事写成稿子,寄给《空军报》等新闻单位。你别说,还真被采用不少哩,有的还被评为好稿。可以说,阅读《新闻记者》,使我获取了营房外的大量新闻信息。 一九八七年老兵退伍时,部队领导根据我在新闻报道工作中的成绩,决定把我留下来,这也坚定了我与《新闻记者》为友的决心。 一九九一年初,上级准备将一批优秀战士报道员直接提干,部队领导根据我连续几年被空军、军区空军和《空军报》等评为优秀通讯员的情况,把我报了上去。没…  相似文献   

9.
情深谱新曲     
去年年初,李福忠来到空军某通信总站任政委。他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中发现,有的单位对新闻宣传工作不够重视。于是,他采取一系列措施,组织部队官兵看新闻、学新闻、写新闻。不到一年的时间,该部就在中央级报刊电台发表新闻稿件20余篇,全面地推动了部队的各项建设。恢复“三个半小时”老传统,是李福忠上任之后抓的一件大事。早上,机关和各连队组织官兵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半小时;下午,组织官兵阅读《解放军报》、《人民日报》、《空军报》等报刊半小时;晚上,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半小时。他说…  相似文献   

10.
曲桂华 《记者摇篮》2004,(10):54-54
随看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报走向市场已是指日可待。企业报要想在竞争中依靠自身的力量生存于强手如云的报林之中。必须从坚持“三贴近”,增强报纸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上人手。曾经因拍摄《倒下的士兵》、《诺曼底登陆》等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照片的著名摄影师罗伯特.卡帕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是你离得不够近。”这是他成  相似文献   

11.
陈勇平 《军事记者》2012,(12):63-63
作为一名报道员,采访时一定要有"问题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从一些看似平常的事件中提取出"新闻点"。2010年,为了更好的融洽官兵关系、构建和谐军营,空军开展了以"知基层、知官兵、知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三知"活动。当时,为了配合这项活动,大力推广在开展"三知"工作中的经验做法,《空军报》以专栏的形式,推出了一系列反映部队开展这项工作的经验性报道。作为报道员,我试图反映团队在开展这项工作中的经验。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团队开展"三知"工作的做法和《空军报》刊登的内容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12.
全国新闻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广州军区《战士报》秉承军事新闻“面向基层、贴近基层、服务官兵”的优良传统,在推出《蹲点式采访亲历式报道——本报记者走基层》栏目的基础上,力求以鲜活的事实和朴实的文风,客观地反映军区部队新成就、新风貌;紧紧围绕主题主线。  相似文献   

13.
1、我为什么首肯据说中央电视台杨伟光台长在一次会上说:“《爱你没商量》得到陈志昂同志的基本肯定,我心里就踏实了。”我听到这番话以后感到有点惶恐。我没有想到,也不相信自己有这样“一言九鼎”的份量。我想,杨台长这样说,大约是由于我看片一向很挑剔的缘故吧。何况我对“玩文学”的人们历来敬而远之,对于王朔“码”出来的“字儿”一行也没有拜读过,而现在竟然对《爱你没商量》“基本肯定”,这至少使中央电视台推出《爱》剧减少了一份阻力,所以杨台长要感到“踏实”了。那么,我是从哪些方面肯定《爱你没商量》  相似文献   

14.
2006年初以来,成都军区《战旗报》落实“三贴近”要求,着眼全面透析部队思想政治建设重大现实问题和官兵学习生活遇到的热点问题,策划推出《视点》专版,在基层官兵中  相似文献   

15.
田炜 《军事记者》2007,(7):35-36
没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不过是一堆材料。对于事件性新闻来说,只有实现了新闻事实与新闻价值的统一,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硬新闻。2007年1月4日,《空军报》一版头条刊登了题为《“战斗”在新年第一天打响》的消息,由于此稿在处理过程中找准了真正的新闻点,强化了事件性新闻特征,从而在官兵中引起了反响。此稿被评为《空军报》一季度优质稿。  相似文献   

16.
李幽幽 《军事记者》2006,(11):35-36
如何让典型走近读者,为读者接受,一直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难题。去年初,空军报社为了活跃典型报道工作,丰富版面内容,决定为我开设专栏——《幽幽之约——倾听你的故事》。在报纸上为编辑开设个人专栏,这在《空军报》历史上是头一次,我的压力很大。专栏文章不同于以往的报道样式,怎么写?写什么?我心里没有底。社领导知道我的顾虑后说,专栏文章的思路应该从写事的思路转变为写人的思路,用亲身体验的方式,以一名女记者独有的视角,走近部队,了解变革中军队的人和事,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向读者展示当代军人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这样文章不仅有写…  相似文献   

17.
去年以来,《空军报》的军事训练报道充分展现“英勇善战”精神,突出“打仗”意识,版面上充满“火药味”。无论是工作报道还是人物报道,都凸显“战场”这个主题,充分反映了空军部队贯彻落实全军军事训练会议精神,深入开展全员全装深训精训“(简称“两全两训”)的风貌,以鲜活、精细、厚重等特点,反映了空军部队不断掀起大抓军事训练高潮的人和事。  相似文献   

18.
新闻报道不仅是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更是一项教育人、引导人、锻炼人、培养人的工作。这是空降兵某部政委李伟强在大会小会上经常说到的一句话。去年,该部官兵先后在《解放军报》、《解放军生活》、《中国青年报》、《空军报》等军内外报刊刊稿137篇,被上级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大家都说,李政委抓报道抓到了点子上。  相似文献   

19.
激情新闻路     
“看,谭荣勇又上稿了!”几名战士拿着散发着油墨香味的《空军报》议论不已。谭荣勇,土家族人,二级士官,空降兵某团政治处报道组组长。两年时间里,他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中国体育报》和《空军报》等报刊发表稿件180余篇(幅),连续两年被军里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  相似文献   

20.
“班有评报员、周有评报日、月有评报会”,这是济南军区驻黄海前哨的第141医院勤务连近年形成的评报制度。他们运用《解放军报》刊载的正面典型经验指导连队日常工作,有力地促进了连队的全面建设和发展,该连连续8年被军区联勤部和联勤分部表彰为“基层连队建设先进单位”、“基层先进党支部’等。(高中日、姚锋摄影报道)左上图每天的《解放军报》都成为官兵的“抢手货”。左下图在一周一次的“读报、评报”日上,评报员踊跃上台发言。右上图连队党支部“一班人”定期检查评报员的《评报日记》。右下图党支部“一班人”和评报员在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