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看到2009年2月8日北京某报A4头条消息的标题《全市学生都将注册为志愿者》,我的第一个反应是:这不是把“志愿”变成强制了吗?细看消息,第一句说“据某报报道”。于是再查北京某报,该报2月7日六版头条的消息标题是《全市学生都将注册成为志愿者》,比北京某报多了一个“成”字。北京某报的消息除了第一句话外,完全照搬了某报的消息原文。  相似文献   

2.
辛秦 《新闻三昧》2006,(3):15-15
目前,报纸、杂志和电视等媒体流行着“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刊”的说法。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尤其要引起注意的是,不少标题也出现差错,这都是由于编辑粗糙,校对不严谨、不核查造成的。举一些例子:错误的标题举例:1、杨利伟飞上太空,某报一条消息的标题是《飞天不在是梦想》(把“再”错成“在”,意思满拧);2、《“少儿频道”让观众拍手称快》(拍手称快不能乱作褒义);3《、哥伦比亚联手华谊有望成立新公司(》哥伦比亚是个国家);5《、美两处森林大火有望“会师”(》有幸灾乐祸之嫌);5《、七龄童走路被撞死一法院判决“白撞”》(缺少人情味…  相似文献   

3.
一6月20日,北京两家报纸分别出现了这样两则标题:一则是某全国性报纸二版的标题《药监局:“黄连素”不能再吃了》;另一则是《北京晚报》六版的标题《黄连素没有被停用》。黄连素怎么了?一说“不能再吃了”,一说“没有被停用”,读后令人疑惑。再反复看消息正文,才发现某报消息第一句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8日公布了第三批停止使用的化学药品的品种名单,包括复方黄连素片、感冒清片等70个品种。”专家指出,此次停用的“复方黄连素片”并非市民家中一般服用的“黄连素”,这是两种不同的药”;黄连素,“市民可放心使用”。看来某报是想把标题写得简短,而把“复方黄连素片”简化为“黄连素”,结果出错了。标  相似文献   

4.
某报报道了“千叶”牌电扇销往国际市场的情况,标題是《‘千叶’冲出国外争天下》。乍一看似无不妥,但仔细推敲起来,这条标题并不严密。标题的毛病出现在“冲出国外”上.国外,可能是指除我国之外的世界其他地方.而这“其他地方”,所指又是不确定的.对于没有具体界定的“国外”,是不好“冲出”的。事实上也根本不可能冲出。如果连“国  相似文献   

5.
近来,笔者发现在一些地方报刊把“的”字改作“de”的现象,又有所抬头,不时在报纸上出现《罗非鱼de的启示》、《钢窗总厂de钢铁人》、《步行de学问》等标题,某报甚至在二版头条新闻的标题就是《一位普通煅烧工de情怀》。看上去很不舒服。“de”是汉语拼音的“的”字。我们的报纸并非是汉语拼音的报纸;在中文报刊上只这一个字用汉语拼音字母很不协调,反给读者一种不三不四、不伦不类、“穿西装戴瓜皮帽”的印象。有人说这是为了美化标题、活跃版面,笔者认为这也有些牵强附会,不敢苟同。美化标题、活跃版面的构思非常广泛,何必非要以牺牲文字的  相似文献   

6.
“家亻私”与“家私”沙金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新闻媒体负有引导的重任,报纸期刊尤应率先垂范,然而要做好也颇不容易。比如,最近某报一版刊登一幅广告,大字标题是《皇泰红木家私》,某省级大报也刊登了《名优家私目录》的广告。“家亻私”与“家私”,一字之差,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留意过一些地方党报的一版,基本上天天有以“强调”、“要求”为主要词汇的标题。如“某某在座谈会强调”、“某某会议要求”等等。某报的头版上,竟然紧挨着有五条消息分别使用了“强调”、“要求”这两个词汇,而且这五条消息又全是会议新闻报道。每个会议都有分管领导参加,每个会议都“强调”自己的重要性,甚至其中都有“要求”、“一把手亲自抓”、“全社会齐抓共管”等内容。  相似文献   

8.
《索赔债引发命案(引题)广州大学生杀死同窗(主题)》、《研究生争女友拔刀相向》,这是某报最近刊发的社会新闻的标题。读着这样的标题,读会提出质疑:广州大学生和全国的研究生都如此残暴无情吗?因为这样的标题传达的信息和造成的感觉与结果是:因一人或几人的个人不良(法)的行为,而“株连”整个群体或行(职)业。“一竿子打了一船人”。  相似文献   

9.
由人 《新闻三昧》2004,(6):28-28
北京某报5月8日刊载题为《潭戒香火旺盛 5万香客礼佛》的消息说:“长假7天京西著名古刹潭柘寺和戒台寺共接待游客近5万人。”“由于5月3日正好是阴历3月15日,潭、戒两寺的僧众举行了佛事活动,因此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两寺接待的游客数量当日达到13000人之多。”笔者认为,这则消息内容是实有其事的,但标题用语是不妥的。消息只是说接待“游客”近5万人。即使5月3日举行佛事活动也只是吸引“游客”13000人前来“参观”。整条消息从未提到“香客”前来“礼佛”。而标题却把这5万游客说成“5  相似文献   

10.
《湖北日报》3月7日头版刊登的《带“铁交椅”开溜,不行!》一稿,是一篇好报道。这篇报道仅用420多字,就把沙市市委、市政府打破企业“铁交椅”的决心和行动交待得清清楚楚。标题引人入胜。主题是“带‘铁交椅’开溜,不行!”副题为“沙市市委市政府将已平调的亏损厂长段子林调回原厂就地免职”。这个标题不仅把新闻事实简要地告诉读者,使人受到震撼;同时起到了评论的作用,编采者由新闻事实引发出来的鲜明观点跃然纸上;使人过目不忘。时效性强,信息量大。这条消息是以电讯形式发的“昨日新闻”。及时选发此稿,可见编采者之匠  相似文献   

11.
巩俐是演艺界的“大腕”,不消说也是报刊影视栏目争相追逐的对象。我本俗人,在翻看报纸时,报道巩俐的消息,只要能跳入我的眼帘,我还是会颇有兴致地浏览一遍的。特别是有的文章,标题出语惊人,由不得你不看。但是有几次读完了,才知上了一当,却悔之晚矣。一篇是《巩俐的“丈夫”咋这“深沉》。在我有限的了解中,不知巩俐何时有了“丈夫”,自然这是“最新消息”了。我赶紧往下读,原来“丈夫”是指《画魂》中出演男主角潘赞化的香港演员尔冬升,通篇讲的是他的生活琐事。标题作“巩俐的‘丈夫’”,当然是因为巩俐的知名度更高,更能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不过这么一来,把我这样的人给涮了——活该,没瞧见“丈夫”带引号了么? 可是有一个标题却是一个引号也没带,还是把我给涮了。某报头版打出一个大标题《巩俐改名巩艺谋》。组成标题的7个字,不管是哪派语法学家都只有一种解释:巩俐不叫巩俐了,她现在叫巩艺谋了。  相似文献   

12.
2004年5月50日,某报的校样一版头条大标题及内中均出现了“城乡结合部”的字样。校对将其改正为“城乡接合部”,但责编以“《现汉》查不到词条,读不接受”为由否定了校对的意见,导致“城乡结合部”见报。其实,校对的改动是正确的,也是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3.
朱青 《新闻前哨》2006,(8):55-56
1.对不同地域群体的歧视 2002年8月20日,某报头版登载了一条题为《农民致富跳龙门高升成了城里人》的消息,报道一些农民依靠特色养殖致富后,住进县城寻求更大发展空间,并办理了城镇户口。标题中的“高升”一词,看似欣喜褒奖,细品则含歧视之味。  相似文献   

14.
首都某报5月13日在一条仅350字的消息中,连标题共4处用了村官一词,而且都未加引号。其标题是:《蒙阴百名机关干部争当村官》;导语是,“日前,山东蒙阴县乡105名机关干部分赴全县90个贫困后进村,履行为期3年的村官之责。”消息说,这105名准村官经过培训后到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或科技村主任。笔者认为,“村庄”是按生产:亲族  相似文献   

15.
应该说,标题制作是有规律可循的。本文所试图阐释的怎样辩证处理标题制作中的几个问题,或许可算是这些规律的一部分。 第一,标题制作中的新闻事实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问题,也即“亮点”问题。 我们做新闻工作的人往往把新闻事实中最突出、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浓缩于导语中;标题实际上就是导语事实的再浓缩。 新闻所以称为新闻就是因为新,这新或题材新、或素材新、或视角新、或立意新、或观点新、或思想新。当一条新闻标题中具备了某一新,在读者接触到  相似文献   

16.
标题是版面的“眼睛”.制作精当编排美观的标题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当前一些报纸、期刊的版面上的标题却奇形怪状,”‘变态”’‘异化”.容易产生歧义。其表现主要是”十病”:分割肢解。把一条标题截为几节,分别排在文首、文中和结尾,使得好端端的一条标题被分割得不成样子。这种标题然法多见于社会生活类报刊和报纸副刊。据编辑说这样做的理由是“为了版面活泼”,可是却让读者费者鼻子劲儿了。读者先得花些时间去我全标题。我认为,生物如果被拦腰截为几节.将会失去生命,标题这样被肢解也会影响其整体美和生命力.还会降低…  相似文献   

17.
刘阳 《军事记者》2006,(11):16-17
只要翻开报纸,我们就会发现多数通讯的标题比消息的标题灵活、丰富、形象、生动。有的是一句歌词,如:《该出手时就出手》、《叫我如何不想他》;有的是一句名言,如:《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十年磨一剑》:有的是一句大白话,如:《就是要有这样一股劲》、《有话好好说》;有的是一句引语,如《“人到难处,要拉一把”》、《“解放军好”》;有的是一个问句,如:《为什么会把“令箭”当“鸡毛”?》、《“走麦城”的教训在哪里?》等等。这些标题看起来五花八门甚至有点随心所欲,事实上却形象生动、哲理丰富、意味无穷。细细品味你还会发现,凡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标题大都具有这样两个特征:一是“活”、二是“实”。相反,凡是引不起读者兴趣的标题,要么是漫无边际、不知所云,要么是直白得像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一个好的通讯标题,是“活”与“实”的有机结合,二者缺一不可。活是相对的,是新闻标题的一种表现形式;实是具体的,是新闻本质的要求。毛泽东同志说过,标题要有内容,“活”而无物,标题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实”而不活,就引不起读者的兴趣。因此在制作通讯的标题时,在实的基础上应尽量把标题做活一点。有的同志说你又要“活”又要“实”,哪那么容易?正因为不易,这才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追求的境界。怎样才能把通讯的标题做得又“实”又“活”?认真研究分析一些优秀通讯的标题,我想大致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规律:一是抓住根本,贴近读者。这是把通讯的标题做活做实的基本要求。有关心理咨询的稿件很多,但让人看了眼睛一亮的是《给你一个好心情》这一标题。此稿刊出后,无论编辑记者还是广大读者无不为这篇文章的标题叫好。为什么?因为作者抓住了新闻事实的本质。正如作者所说,心理咨询的根本目的是给人一个好心情,心情好了一切都好。而以往的报道往往把焦点放在工作上,而没有将立足点放在人即官兵身上,落脚点不同,收到的效果就不同。作者正是抓住了新闻事实的根本,尽管炒的是别人吃过的剩饭,却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贴近了读者自然也就打动了读者。“千斤难买好心情,谁都希望有个好心情。”《给你了一个好心情》看似轻松直白,却宛如平常一首歌,一下子唱到了官兵的心坎上,既鲜活又贴近实际,这难道不是活与实的最好体现吗?  相似文献   

18.
月平 《新闻导刊》2006,(3):53-53
5月8日,重庆某报头版《一口吞 绞肉机误把手指儿当烤鱼》,是一条既不符合新闻事实,更缺乏人文关怀的标题。  相似文献   

19.
案例 “奥朗德参加G8峰会工作晚餐领带奥巴马劝其摘下”,这是5月20日一家大型知名网站转载某报一条国际新闻时的标题。笔者看不懂,推测:可能因为奥朗德不太熟悉外交礼仪,在这个重要的外交场合有些失礼的意思。再百度了一下,发现很多网站在转载这条新闻时,用的都是这一标题。这让笔者非常困惑,于是找到该报的电子版查对原文。结果发现,该报用的是新华社的消息,这个标题也非该报本来的标题。  相似文献   

20.
邵薇 《军事记者》2005,(9):22-22
这篇现场短消息刊登在《解放军报》2004年11月9日一版“绿色快报短新闻竞赛”专栏。一望标题便知,它是一条纯新闻;仔细读完却想,也不完全是。它有新闻的纯粹,又兼具事实外的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