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说,新闻体裁分为新闻和评论两个大的类别,而在这两种大的类别下又各有几种甚至几十种写作样式,林永年在其所著的《新闻报道形式大全》一书中,就列举了新闻报道的60种样式。而对于评论来说,传统上认为,“按照评论的样式来区分,有社论、编辑部文章、评论、评论员文章、特约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编者按等等”。①但综观近十几年来的评论写作实践,面对纸质媒体上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评论专栏,人们不难发现评论这一体裁正在呈现出形式和内容上的变化。可以说,“近几年来,评论的体裁扩大了,它找到了各种令人可喜的形式……实际上我们已经可…  相似文献   

2.
关于“本报评论员文章”的署名问题,首都有几家报纸曾分别在内部酝酿过。前几年,中国青年报曾用过署名评论员文章,去年福建日报也曾用过。可惜,这种做法没有能坚持下去,也没有引起新闻评论界的广泛注意。对“本报评论员文章”,一般认为,它既非个人署名的一般评论文章,又不代表编辑部,只标明是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其实,这类文章既然不代表编辑部,只是说明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莫如署上评论员的名字,以表明这篇文章是编辑部某位评论员写的。当然,文章的观点,见解也是属于他个人的。所以,我以为凡“本报评论员文章”皆应署名。报纸几乎每天都要面对读者发言,使读者能经常地、及时地听到报纸的声音。这种声音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一种是代表编辑部的;一种是编辑部内某个评论员的,一种是读者或社外某个人的。代表编辑部的可以以社论,评论、短评等形式出现,代表编辑部某个评论员的可以用署名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发表;代表某个读者或作者的也可以用个人署名文章的形式出现。既然代表读者或作者意见的文章都署名,那么代表评论员个人意见的评论文章也应署名。现在,评论员文章一律不署名,使读者很难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意见是代表编辑部的,还是代表评论员个人的,而且同报纸的社论、评论,短评等也难以区分,两者之间的界限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这给新闻评论的分类也造成了困难。  相似文献   

3.
《新闻前哨》2002,(10):10-11
7月18日至8月3日,《湖北日报》陆续推出了九篇评论员文章。其中,前五篇以思想作风建设为主线,以“要”为论题(《要善于破解难题》、《要以务实为本》、《要做学习型干部》、《要筑牢道德防线》、《要把群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政治风云际会,人的取名、别号,往往能折射出特定的社会政治思潮。“两报一刊”与“本报特约评论员”这两个报章上的署名也同样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紧密相联。 “两报一刊”即《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即今《求是》杂志的合称。“两报一刊”联合发表编辑部文章或社论则是“文革”的产物。“文章”初期,通常是以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1993年人民日报社主办的《新闻战线》上刊登了一篇题为《也让评论员露露面》的小论文,讲了评论员署上作者姓名有这几方面的好处:一、可以互相竞争,提高写评论的积极性和文章的质量;二、不但不会降低评论员文章的“身份”,反而因评论员的知名度的提高而让人爱看,可以提高评论员文章的“身份”;三、可以给人以新鲜感,增强亲切感。近来,《工人日报》第三版“新闻评论”专栏.既让评论员署了名露了面,又使版面出了彩。  相似文献   

6.
解码任仲平     
李玉莲 《青年记者》2012,(18):90-91
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常被称为政治的“晴雨表”,是该报的“旗帜”和“灵魂”.任仲平文章作为人民日报的大型政论文章,近几年风生水起,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特别奖和一等奖,被许多专家学者所研究,受到很多读者大力称赞,成为各地方省级党报评论员学习和效仿的对象,其“魅力”何在? 任仲平是“谁” 2008年有人在互联网上发帖,题目就是《任仲平是谁》.顾名思义,大家都以为任仲平是人民日报某一个评论员.任仲平是“人民日报的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  相似文献   

7.
怎样培养和造就电视新闻专职评论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心云 《声屏世界》2005,(11):49-50
2003年开播的《央视论坛》第一次引入了“本台评论员”和“特约评论员”,“本台评论员”由央视的记者、主持人白岩松担任,“特约评论员”刚由其他媒体和相关领域专家组成,他们的个人特点逐渐成为节目特点的一部分。但是到目前为止,真正做日常新闻评论的专职评论员几乎没有。  相似文献   

8.
2月4日新华社播发的《李洪志做贼心虚了》,是一篇体现了通讯社评论特色的新闻作品。肯定这篇评论,并不是因为这篇评论写得多么精彩,而是因为这篇评论针对性强,有点像匕首和投枪,一针见血,击中了李洪志及其追随者的要害。 在新闻报道领域,评论历来受到各种媒体的高度重视,被视为编辑部的灵魂与旗帜,通讯社也不例外。近年来,新华社接连不断地播发评论员文章。仅去年一年,就播发了各种评论性稿件150多篇,其中评论员文章21篇,特约评论员文章35篇。在“迎接新世纪、新千年”报道中,还播发了题为《开创民  相似文献   

9.
董天策 《新闻界》2000,(5):12-13,15
向来被称作报刊“灵魂”和“旗帜”的新闻评论,在舆论导向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当需要进行社会舆论动员的时候,新闻评论总是成为时代的最强音。龙年伊始,蜀中大地涌起实施西部大开发,实现四川跨越式发展的春潮,四川、成都的报刊纷纷推出本报评论员文章,为西部大开发进行舆论导航。 2月 17日、 18日、 21日,四川日报围绕“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投入西部大开发”这个主题,连续发表了三篇大型评论。也是在 2月 17日,华西都市报发表了《人心思跨越》的述评, 21日、 22日,又分上下篇刊出了《四大跨越“跨”出盆地》的署名评论员…  相似文献   

10.
二、本报评论员文章本报评论员文章可分三种:一是本报不署名评论员文章,这种形式常用,近年来尤其兴旺;二是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这种形式曾经风行一时,近年来很少采用;三是本报署名评论员文章,这种形式还不多见,但可能会有较大的发展。同评论员文章相近的,还有观察家文章、述评等。本报不署名评论员文章它的特点是,既非个人署名的一般文章,又不代表整个编辑部,只标明是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  相似文献   

11.
来函照登     
《新闻记者》编辑部: 贵刊第5期发表了陈谈强同志对我去年在贵刊“记者的报告”栏的一篇消息的批评文章《也谈<三次冲击>引来的冲击波》,我就此作几点答复: 一、我写的是消息,不是论文,因而欢迎对消息报道的准确性提出批评,可是批评文章说:“陈力丹忠实于意见书的主旨”,即承认我没有歪曲当时评报者的意见。批评文章一开始就说:“陈力丹同志是借新华社这篇评述新闻和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在波浪冲击中前进》发表后,报社内部评报栏的‘一份份批评性的评报意见书’来  相似文献   

12.
今年第三期《新闻战线》登出一条短讯:《北京日报郊区版聘请“特邀读者”》,我觉得很是新鲜。过去只知道报刊编辑部聘请“特约评论员”、“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也有少数聘请过“特邀编辑”;而聘请“特邀读者”,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件事无疑是很有意义的。报刊是办给读者看的。近几年来,随着极左遗毒的不断清除和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的逐步恢复,在编辑部同志眼里,读者越来越被看重。于是,新闻研究  相似文献   

13.
通讯员也许都知道,根据编辑部拟定的宣传方针和报道计划写稿,质量有保证,命中率高,可以避免许多重复劳动或无效劳动。几年来,我从三个方面了解报纸编辑的意图,并按照这些意图提示的点子采写新闻。从评论中抓点子。报纸的评论是报纸的“旗帜”,无论是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还是署名评论,可以说都是“编辑意图”的直接反映。有不少评论,直接传达了中央、省、地委的指示精神。这是比一般性的“报道要点”更重要的提示。今年8月上旬,《湖北日报》二版刊登评论员文章《端正思想维护出口商  相似文献   

14.
丁建庭 《青年记者》2017,(24):15-16
在去年和今年的广东新闻奖评选中,南方日报的两篇长篇评论连续摘得“特别奖”.“特别”二字意味深长.以《论五大发展理念》为例,这篇评论确有诸多“特别”之处:不仅是南方日报也是全国媒体中第一篇万字评论员文章;不仅是南方日报也是全国媒体中第一篇全面系统阐释五大发展理念的文章.因此,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诚如新华社发布的消息《南方日报刊发万字评论员文章〈论五大发展理念〉》所说:“推出一个整版篇幅的重磅评论员文章,在南方日报历史上还是首次,在全国省委机关报中亦属罕见.”  相似文献   

15.
主题策划     
今年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创建70周年,为纪念这一重要历史时刻,编辑部组织了一组纪念和反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70年发展历程和近年来改革发展方面的文章,刊登在本期《聚焦》中,并约请暨南大学广播学专家申启武教授撰写了题为《人民广播,生机无限》的评论员文章。  相似文献   

16.
王毅 《今传媒》2004,(6):54
一张报纸的一个版面,如果有两篇言论呈现在你眼前:一篇是“本报评论员”文章,一篇是署名评论,你会首先选择哪一篇阅读?答案可能是:署名评论。为什么呢?因为署名评论一般来说具有鲜明的个性,可读性强;而评论员文章往往是千篇一律,缺乏吸引力、感染力。也许,这篇评论员文章非常重要,写得也很好,但就是因为有可读性不强的惯性印象,所以放到一边了,评论员文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实际效果也就打了折扣。这就引出一个话题:改进评论员文章的写作。怎样改进?“嫁接”是一个好方法,就是使署名评论与评论员文章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评论形式——署名评论员文章,既能保持评论员文章原有的指导性,又能保持署名评论原有的可读性。其实,早在1998年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就提出,“评论员文章要向署名方向发展”。有的党报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但从全国来看,还处在“初级阶段”。现在,中央一再强调要坚持“三贴近”,大力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这为评论员文章向署名方向盘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生态环境”,写署名的评论员文章不仅是可以积极探索而且是大有可为的。署名的评论员文章,既不同于一般的署名评论,也有别于传统的评论员文章,它兼有“本报评论员”和署...  相似文献   

17.
据回忆文章介绍.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胡福明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前,编辑考虑为了增加文章的分量,发表时不署作者本人名字,征得胡同意,发表时署名“本报特约评论员”。为什么署“本报特约评论员”就能增加文章分量。扩大影响力呢?评论员是写评论文章的行家里手,署名本报评论员的文章多是集体策划,多人参与集思广益写成的。  相似文献   

18.
2008年7月4日,《解放军报》头版头条发表了编辑部文章《伟大的历史担当—写在抗震救灾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之际》(以下简称《担当》)。“文章合为时而著”。在抗震救灾逐渐转入恢复重建阶段的关键时刻,在我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时代要求面前,这篇长达7600字的编辑部文章直面新使命为我军提出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9.
记得大约十年前,笔者在一本新闻业务杂志上读过《人民日报》评论员李德民同志撰写的题目为《评论员要向专家请教》的文章。在这篇业务杂谈中,作者引用《三国演义》中“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来比喻记者分工是必要的,由于分工把口,有些记者是鲁肃善陆战,有些记者是周瑜善水战,从而可以使记者对  相似文献   

20.
初识何三畏缘自《南方人物周刊》,这本创刊一年发行总量就创下36万册佳绩的刊物让新闻同行为之惊叹。作为周刊主笔。资深评论员,他的名字更与“地沟油”的“政治正确”、富士康与“全国平均自杀率”、中国特色的爱情市场、让劳动者的痛苦有地方中告等文章一起受到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