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及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苗族独木龙舟和现代龙舟起源、发展、活动时间与地点、参与人群、器械及规则等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结论:苗族独木龙舟和现代龙舟都已列为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举办比赛或活动时间相对固定;对龙文化的崇拜程度都非常的高,以祭祀和赛龙舟的方式祈福,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然而苗族独木龙舟与现代龙舟在器械构成、比赛水域、赛道、划舟姿势以及胜负标准等方面存在着不同。  相似文献   

2.
江西龙舟文化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法和走访调查法,对江西8市20余县上百个乡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江西竟龙舟普及率高达90%以上,赛船为龙形(有龙头龙尾)的占92%,竞龙舟还有乐器鼓、锣、唢Ⅱ内、喇叭等,甚至在少数地区还保留了古老的棹歌与喊号,尤其是江西竞龙舟与赣剧的结合形式是最有地方特色的。  相似文献   

3.
龙舟运动起源于中国,是一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带有民间信仰,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群众性和竞技性。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龙舟运动成功地成为了亚运会项目,龙舟运动之所以能够长久的发展下去,是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浓厚的民族特色和那种团结拼搏的精神,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阐述了龙舟运动的起源,探讨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及教育功能,阐述了龙舟运动课程的开设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龙舟     
G898.1 20011947从第6届全国“民运会”看龙舟技术的发展=Development of dragon-boat regatta and itsskill in point of the sixth traditionalChinese sports games(刊,中,Ⅰ)/刘德琼∥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4(5).-118-120表1(XH)龙舟∥比赛∥技术∥发展∥模式∥选材∥训练∥民运会∥6届通过对1999年第6届全国“民运会”龙舟赛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对上海市各区县开展的龙舟赛事进行调查分析。结论:上海市经过多面的努力,已经做成了较好的龙舟品牌赛事,但需拓展和提高龙舟赛事级别;要通过龙舟赛事,将龙舟运动及文化内涵推向世界,将中国龙舟文化元素注入上海迪斯尼。  相似文献   

6.
张发强 《体育科研》2009,30(4):36-37
龙舟文化在树立城市形象、凝聚市民人心、繁荣城市经济、增强城市竞争力和活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龙舟文化是爱国主义文化、集体主义文化、开拓进取文化;龙舟文化得竞技之美、得大众所爱;弘扬龙舟文化与发展地方经济相得益彰,并且十分契合生态文明理念。上海在开展龙舟运动、运作龙舟赛事和弘扬龙舟文化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7.
龙舟是我国独有的民族体育文化现象,在历史上起到了振奋民族精神、形成民族风格、保留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当代龙舟运动具有鲜明的民族、竞技、娱乐、文化融合的性质,对推动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分别从文化形态学物质、制度和价值3个层面分析了龙舟———中国这一古老文化运动,进而深刻揭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蔡华 《精武》2012,(29):85-86
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调查访问法、对比分析法对广东高校龙舟运动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从广东龙舟运动要从举办机制、成立龙舟协会、开发新赛场、省市共建、企业赞助、高校协助的发展模式,使广东高校龙舟运动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推动广东高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广东高校培养健康向上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9.
我国龙舟运动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录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国内外优秀的龙舟队及参加第14届和15届全国龙舟锦标赛前四名龙舟队现状、成绩、技术、规则等进行研究分析,认为蹲跪姿划法成绩好于坐姿,适合我国运动员,龙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探析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演变的内在逻辑,挖掘和阐发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蕴含的时代价值,使其更好地服务新时代体育强国与文化强国建设,以龙舟文化为例,主要通过文献资料、史学研究、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析龙舟文化历史演变的内在逻辑,对不同历史时期龙舟文化进行辨析。研究认为:龙舟文化大体沿循“原始性龙舟文化→节俗性龙舟文化→娱乐性龙舟文化→竞技性龙舟文化”的变迁形式,在此基础上,对龙舟文化历史演变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进行阐释。提出不同历史时期龙舟文化价值的发展特征和规律与社会背景紧密互动。最后,通过探寻龙舟文化的价值演进趋势、挖掘龙舟文化的时代价值、提炼龙舟文化的精髓,得出增强龙舟文化认知有利于抒写中华文化自信,激发龙舟文化认同有利于坚定中华文化自觉,促进龙舟文化传承有利于践行中华文化发展理念等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文化三因子"理论框架下,运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对一个县域龙舟竞渡文化的时空变迁进行考察,并以此个案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中国龙舟竞渡文化的发展趋势和传承动力。研究认为:中国龙舟竞渡文化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物质文化将向多样化的社团娱乐工具转变;制度文化将形成多元化的社团龙舟制度;精神文化将形成多元化社团龙舟的礼仪竞技精神。但在其变迁中,礼仪经济始终是中国龙舟竞渡文化共同的经济基础,"礼仪"是贯穿各时期龙舟竞渡文化变迁共同的、核心的文化基因。基于以上认识,进而认为中国传统龙舟即礼仪龙舟,"礼仪竞技"是民间传统龙舟竞渡长盛不衰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2.
龙舟文化的起源及发展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星辰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12):105-106,119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中国古老文化的漫长发展的历史中,有许多关于龙的传说和由此衍生出许许多多的以龙为主体的活动。龙舟竞渡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一项传统的体育活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随着社会的发展,龙舟竞渡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形成了包括发展地方经济、弘扬民族文化在内的龙舟文化。本文通过对龙舟文化的起源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的论述,有助于人们加深对龙舟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陈锋 《搏击·武术科学》2013,(10):94-95,10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张家界龙舟比赛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张家界龙舟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张家界龙舟运动发展的对策,以促进龙舟运动在张家界乃至在全国健康有序的发展,促进龙舟赛事水平的提高,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对体育文化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更进一步提高张家界的城市品牌宣传,促进当地旅游业的更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对沅陵传统龙舟竞渡的起源、发展历程进行研究。研究得出:沅陵传统龙舟竞渡源于纪念始祖盘瓠;经过自在自发时期、萧条与禁止时期、恢复调整时期、加快发展时期四个时期的变迁,沅陵传统龙舟竞渡由"本土"祭祀性体育活动演变成与国际接轨的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龙舟赛事的举办促进了沅陵县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了解龙舟运动项目的特征及探讨龙舟运动训练规律,采用文献资料法以竞技体育训练学为出发点,深入分析龙舟赛竞速类项目的生理供能基础、专项技术特征、不同赛段划桨的特点、运动员体能训练特征等。研究指出:龙舟运动作为我国当前大力发展的民族体育竞技项目,训练理论亟需完善,正确理解和认识龙舟运动项目能量供应特征、技术训练特点及体能训练特征等,有利于提升我国龙舟赛竞速类项目训练科学化水平,促进龙舟竞赛项目运动成绩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中国龙舟文化历史悠久,本文分析了传统龙舟竞渡与现代龙舟文化的发展,以及龙舟文化无形资产开发的社会学问题。提出了龙舟运动开发的措施,旨在弘扬民族文化,推进龙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龙舟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节日比赛项目,广泛的受到全国民众的喜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经济的飞快发展,龙舟这项体育项目顺应潮流的发展趋势,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本文针对龙舟自身的发展特性进行论述,对龙舟运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同时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希望对龙舟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家对体育运动发展支持力度的加大,民俗体育项目得以迅速发展,其中龙舟运动在成为全国竞技运动正式比赛项目后,逐渐在高校发展并具有较大规模。但是竞技龙舟运动在训练或比赛中易导致体育风险事故的发生,或给学生的身心和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帕累托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高校竞技龙舟运动风险因素为研究对象,以高校竞技龙舟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为调查对象,对其龙舟运动的风险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运用帕累托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找出高校竞技龙舟运动风险的主次风险因素,提出对高校竞技龙舟运动的风险防范对策。得出以下结论:(1)高校竞技龙舟运动的主要风险为组织管理因素风险、场地器材因素风险、运动员自身因素风险和教练员的影响因素风险;其他因素风险为次要风险;裁判员的影响因素风险为一般风险。(2)组织管理因素风险主要表现在赛区组织、运动员管理、学校管理方面;场地环境因素风险主要集中在自然环境、龙舟场地、龙舟器材方面;运动员自身因素风险主要体现在运动员的行为活动、心理、知能技能方面。(3)无法去控制体育运动自身不可避免的风险,但可以因地制宜地应对风险,运用预防控制法、风险规避法、风险转移法进行针对各类风险的防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